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蚤类昆虫及其宿主之间协同进化的有关证据.方法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区系、分类、形态结构、生态等各方面资料加以综合归纳.结果 一系列证据表明,蚤类昆虫及其所寄生宿主(啮齿类动物等)在长期的寄生与被寄生的过程中,经过互相斗争、对抗和互相适应的漫长进化过程,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宿主-寄生关系,是体表寄生虫协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类群.结论 蚤类昆虫及其宿主之间存在程度较高的协同进化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深入研究蚤类昆虫及其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云南省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体表寄生的优势吸虱的生态位指数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方法 将云南省17县(市) 30种小兽宿主作为30级资源序列, 22种优势吸虱在小兽宿主体表的分布数量构成比作为其对各级资源的利用比例, 测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及其生态位重叠指数。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2种吸虱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绘制树形聚类图。 结果 22种吸虱的生态位均较窄, 其中最宽的太平洋甲胁虱 (Hoplopleura pacifica) 仅为0.153 6。大多数吸虱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较小(0.000 5~0.469 5)。对生态位重叠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当λ=5.5时, 将22种吸虱分为16个生态位重叠群。 结论 吸虱的宿主特异性高, 不同种类吸虱对宿主的选择性表现为明显的生态位分离。吸虱与小兽宿主协同进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相关概念、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内在机制以及与免疫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相关概念、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内在机制以及与免疫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寄生虫与宿主是一个特殊的协同进化系统,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体现在寄生虫选择宿主的特异性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适应性和共物种形成.该文从协同进化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以及遗传学、免疫学等方而就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简要阐述了国内主要体表寄生性节肢动物及其宿丰之问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宁夏的吸虱     
目的根据既往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疫源调查、动物、昆虫区系及种群结构的调查资料,整理鉴定了宁夏吸虱宿主、分布与组成,为预防控制鼠疫、动物寄生虫病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疫源及动物、昆虫区系调查方法,对所获吸虱分类鉴定、登记计数。结果共发现宁夏吸虱31种,隶属7科10属,约占我国吸虱类的1/3。其中有10种为宁夏吸虱新记录。结论宁夏吸虱不断被发现,在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云南吸虱昆虫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了解云南省吸虱昆虫的基本种类及分布状况。 方法 在对云南省 9个县 (市 )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从小型哺乳动物 (小兽 )体表所采集到的吸虱昆虫种类。小兽用鼠笼加食饵诱捕 ,从小兽宿主体表所采集的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鉴定。 结果 在 9个县 (市 )共捕获到 2 745只小兽 ,经分类鉴定隶属 5目 (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 )、10科、2 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 18165只 ,经分类鉴定隶属 4科、6属、2 2种 ,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大多数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但种类数很少 ,1~ 4种 )。 结论 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种类较少 ,多数小兽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判定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体表寄生吸虱在其鼠类宿主不同个体间的分布状况.方法本文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相关甲胁虱是云南省境内齐氏姬鼠体表的主要寄生吸虱之一,分布比较广泛.按照Iwao方法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M*=3.10 6.69M(r=0.67,P<0.05),所得到的α与β值(α=3.10;β=6.69)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0和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F值为8.77(F>F0.05(2,6), P<0.05),由此判定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 结论相关甲胁虱在齐氏姬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而存在聚集现象,有形成大小不一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 方法 选择云南省 9个县 (市 )作为调查点 ,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 ,“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 (S)、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均匀度 (J′)及优势指数 (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 (C)、Cassie指数 (CA)、丛生指数 (I)及聚块指数 (m /m)测定。 结果 在捕获的 45 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 3种吸虱 ,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 ,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 (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 77.5 4%和 2 2 .12 % ) ,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 ,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 (2 7.64 %~ 5 8.2 9% ) ,若虫比例低 ,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 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 ,群落结构简单 ,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群落和进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云南省19县(市)的小兽体表蚤类不同生境的群落多样性,并对其协同进化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常用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问随机相遇率指数和构成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捕获小兽10856只,分别隶属于10科,27属,47种。从这些小兽体表采获9532只蚤类,分别隶属于5科,22属,39种。5种优势小兽分别是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褐家鼠和锡金小鼠(占总数的71.69%);5种优势蚤类分别是方叶栉眼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无值大椎蚤、和特新蚤(占总数的74.33%)。结论不同生境中蚤类群落与小兽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不同生境中优势蚤类与优势小兽亦有相对应关系。在一定生境中的优势蚤类也是小兽宿主体表的优势蚤种。研究结果可能是蚤类与小兽宿主间协同进化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1.
齐氏姬鼠体表吸虱寄生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了解齐氏姬鼠体表吸虱寄生状况、种类组成、优势虱种及其空间分布和性比特征以及吸虱群落结构特点. 方法选择云南省境内9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齐氏姬鼠,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指数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assie指数、丛生指数及聚块指数测定. 结果所调查的9个县(市)中,仅5个县(市)捕获到齐氏姬鼠,共计捕获604只.604只齐氏姬鼠体表仅仅采获4种吸虱(4 069只),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锯多板虱和相关甲胁虱两种吸虱数量在整个吸虱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合计相对优势度Dr为98.45%,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齐氏姬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均以雌雄成虫为主,雌雄合计分别占76.01%和98.50%,若虫比例较低.两种优势吸虱的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齐氏姬鼠体表吸虱种类比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锯多板虱和相关甲胁虱两种优势种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雌性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大沙鼠体外寄生蚤的主体成分簇鬃客蚤对宿主的侵袭能力。方法观察簇鬃客蚤的吸血能力、跳跃能力和对人的侵袭能力。结果不同时间段簇鬃客蚤雌雄间饱血比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78,P0.05),簇鬃客蚤60 min饱血比率可达50%以上,120 min可全部饱血,簇鬃客蚤雌性吸血量为(0.05±0.02)μl,不同时间段簇鬃客蚤雌雄间血液完全消化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190,P0.05),雄性血液消化速率较雌性快,雄性第12 h、雌性第13 h完成血液消化,第11 h有约50%的蚤完成血液消化,簇鬃客蚤吸血过程中的吸血活动频次为(1.6±0.3)次/h;簇鬃客蚤最大跳跃高度为9 cm,最小跳跃高度为3.5 cm;簇鬃客蚤对人类的侵袭率为30%,雌、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05)。结论簇鬃客蚤饥饿状态下会侵袭人类,且其吸血量较高、消化时间较快、吸血频次较高,加之其具备较高的跳跃能力,因此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感染鼠疫菌的簇鬃客蚤对人类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应当加强该疫区媒介昆虫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对宿主的特异性和宿主对血吸虫的相容性是宿主与血吸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其不仅与环境而且与两者的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遗传学、 免疫学、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理学的角度对血吸虫与宿主的非适应性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 19 chickens wer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by Leishmania infantum and tissue sample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were cultured and subjected to conventional PCR and/or real time PCR (qPCR) to assess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In addition, 121 serum samples from rural chickens (n = 73) and backyard birds (n = 48) were tested for anti-L. infantum antibodie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All the 19 animals showed to be molecularly positive at least at one tissue sample. In particular, 26 tissue samples from th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chickens were positive on conventional PCR and/or qPCR but no clinical signs or seroconversion were detected and all tissue cultures were negative. Accordingly, all serum samples from rural chickens were negative whereas four (8.4%) from game birds (three Anser anser and one Phasianus colchicus) were positiv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ckens are not suitable hosts for L. infantum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occurrence of anti-L. infantum antibodies in domestic gooses (A. anser) and in a pheasant (P. colchicus) points out their possible role in the epidemiology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相似文献   

15.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