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根据10例重症CVST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机械性破栓术、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及动脉溶栓术中的1种或多种。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其中2例联用机械性破栓术,2例联用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4例联用动脉溶栓术。术后仅1例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脑内血肿)。出院时,10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CVST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CVST均行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6例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本组13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11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余2例病程较长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及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术中、术后亦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CVST能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再通,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在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在急性期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6~70个月,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腰椎穿刺、眼底检查和MRV检查。结果出院时12例患者的颅内压均降至200 mm H2O以下;9例患者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3例患者闭塞的上矢状窦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予以代偿;11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恢复到出院时的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治疗的12例患者中,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无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随访的患者中最长为70个月,平均随访37.4个月,所有患者中无一例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静脉侧支循环代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较罕见, 发生率不足卒中的1%。其主要治疗方法是全身应用肝素抗凝, 但其中9%~13%的患者效果不佳。在病情快速恶化的患者中, 血管内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并在不同的病例系列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再通率。然而, 与单纯抗凝相比, 其能否改善血管内治疗亚组的临床结果仍不清楚。因此, 急性脑静脉窦血栓是否需要血管内治疗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介入治疗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自2004—03~2006—03收治15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2例行血管内介入局部静脉窦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3例行血管内介入局部静脉窦溶栓和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前12例患者腰椎穿刺时颅内压达正常,血管造影或MRV检查证实,12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动脉部分代偿。出院时14例患者的症状、体征都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1例,轻度头痛3例,失明1例。1例症状无改善。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内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经验.方法:分析我科20例行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CVST患者的术前、术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变化.结果:16例静脉窦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变化.1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或遗留轻微症状,6例症状部分改善,3例撤管时症状无变化,1例症状加重,CT示颅内点状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0例(男12例、女8例)CVST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脑脊液压力增高;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及时行CT、MRI、MRA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凯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01-60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磁共振和(或)DSA检查确诊的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磁共振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能直接显示静脉窦血管闭塞及血栓栓子及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状况;早期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二组好转率、治愈率及病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结果21例患者年龄16~57岁,男女比例为1:0.61。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为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妊娠。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V)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为一处或多处静脉窦闭塞或不完全闭塞。经脱水、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局部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21例患者中14例(66.7%)痊愈,6例(28.6%)好转出院。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MRA/MRV确诊阳性率高,而DS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抗凝及强有力的脱水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治疗对改善重症CVST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园园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28-1230
总结经股静脉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各项准备,治疗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做好患者体位护理,避免留置导管滑脱、堵塞,按医嘱准确应用药物,加强出院指导。本例患者经血管内溶栓及抗凝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探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应对措施,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术治疗CVS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21例病例均行CTV或MRV检查并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发病时间、介入手术前的治疗情况及疗效。②血管内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置鞘,全程静脉肝素化后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术中导丝、导管及球囊等辅助碎栓。③探讨手术时期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总结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④随访。结果:21例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10周,平均2.7周,术前均有过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有2例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1例患者入院后12~48 h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动脉溶栓、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塑形导丝及球囊辅助机械碎栓及微导管留置接触溶栓等联合处理,14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碎栓球囊破裂,无特殊处理,1例浅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于1周后二次手术溶栓治愈。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2%(20/2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1)。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均存活,其中1例无变化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并伴神经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适应证是病程在8周以内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病程超过2月的部分患者获益;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血管内碎栓治疗。方法:回顾总结产后CVST患者的诊疗资料,复习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对1例产后CVST患者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及接触性溶栓治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产后CVST早期诊断极其重要,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is a rare condition in patients with craniopharyngioma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CASE SUMMARY A 56-year-old man who underwent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craniopharyngioma 26 d ago presented gradual headach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while vomiting 5 d post-discharge and required readmission to our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fter admission,head imaging examination showed a hyperdense shadow in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and right transverse sinus,edema at the bilateral parietal lobe,and hemorrhage at the left parietal lobe and right occipital lobe;the venous phase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revealed CVST.The patient was treated immediately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endovascular thrombolysis,a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fter the definite diagnosis.However,the neur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and he died on the fourth day after readmission.CONCLUSION For craniopharyngioma undergo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it is vital to take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manag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such as diabetes insipidus,severe electrolyte imbalance,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Additionally,the earl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VST is essential when it develops clinical symptoms,especially in patients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with a high risk of CVST.Subsequently,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he CVST is critical for preventing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1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循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5)、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3期)、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79-2005)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5),获取并评价有关抗凝和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关于抗凝治疗共检索到1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及8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关于溶栓治疗共检索到2篇系统评价和1篇临床对照试验。无有力证据表明溶栓和抗凝治疗能降低患者的死亡和残疾率,但抗凝治疗可能安全性较好,并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合本例患者的情况和意愿进行抗凝治疗, 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发生颅内外出血和肺栓塞。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在监测新发颅内外出血和出凝血指标的情况下可进行抗凝治疗。尚需设计大样本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高危患者中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肝素和血管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特点、诊断、治疗以及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 年12 月至2019年12月围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此时间段围产期合并CVST患者共39例,其中妊娠早期合并CVST11例(28.21%).妊娠早期11例中,初产妇3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者9例,确诊前有5例误诊,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8例病人行颅脑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RV)检查,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者6例,阳性率75%。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检查,均证实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病人中7例行肝素抗凝治疗,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怀疑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及时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模式影像学选择的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U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动脉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解放军第306医院对1例WU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并急诊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90天,将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经过静脉溶栓后患者症状部分缓解,很快再次加重,随即进行动脉取栓并发现责任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取栓后血流不能维持,给予急诊支架植入。病情演变过程复杂,最终结局良好,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天随访:患者痊愈,NIHSS 0分,mRS 0级。结论 对于WUS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选择后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动脉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神经科住院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生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CVST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非神经科疾病于其他科室接受住院治疗,并于住院期间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确诊的CVST患者,其原发性疾病分别为肾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肺血栓栓塞症(PTE)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表现的变化,探讨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疗效,以及在PTE治疗过程中复查CTP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6例确诊PTE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CTP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治愈24例(66.67%),好转9例(25.00%),总有效率为91.67%,死亡3例(8.33%)。溶栓或抗凝治疗1周、2周、1个月、3个月栓子个数进行性减少,两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溶栓或抗凝治疗6个月后栓子个数进一步减少,但与治疗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诊断并积极溶栓、抗凝治疗疗效好,CTPA是PTE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对PTE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