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2.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DNA解旋酶RecQ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连结(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0例)和正常宫颈(20例)组织中RecQL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RecQL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2/20)、55.000%(33/60)、74.700%(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宫颈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RecQ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300%和6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75例宫颈癌患者中,RecQ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42.000±20.762)个月和(115.990±13.593)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ecQL1表达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分期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RecQL1蛋白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其与宫颈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是一种细胞中间丝蛋白,目前在人类共发现有54种基因型,但研究较多的是较早发现的20种,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表达不同的细胞角蛋白。上皮组织恶变后,其表达的细胞角蛋白与正常组织基本相同,因此,CK的表达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本文将CK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Wnt-1诱导分泌蛋白-1 (Wnt-1 induced secreted protein-1,WISP-1)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WIS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定量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WIS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ISP-1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学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有关(P<0.05),与年龄和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WISP-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HER-2表达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和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WISP-1表达明显升高, 在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i-1、端粒酶蛋白在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20例正常宫颈、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N)、35例宫颈癌中的Bmi-1、端粒酶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Bmi-1的表达率依次增高,端粒酶的表达率也能依次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和端粒酶的表达与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的Bmi-1和端粒酶蛋白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值分别为0.004,0.000)。结论:联合检测Bmi-1和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揭示它们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可以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向宫颈癌转变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mi-1、p16蛋白在正常宫颈、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正常宫颈10例,CINⅠ、CINⅡ、ClNⅢ及原位癌共48例,宫颈癌32例中的Bmi-1和p16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Westem blot检测法对18例宫颈癌及癌旁宫颈组织中Bmi-1、p16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宫颈癌的癌变过程中,Bmi-1的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16的阳性率呈递减趋势(均P<0.05).Bmi-1和p16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但却与病理学分级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03).宫颈癌组织中Bmi-1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而p16的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03).结论 联合检测Bmi-1和p16的表达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向宫颈癌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因子CyclinD1和P2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蛋白和P27蛋白在70例宫颈癌(宫颈癌组)、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和18例正常宫颈(正常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与CIN组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3.68、13.35,P<0.01);宫颈癌组与CI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颈癌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CIN组和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2χ=32.60、26.83,P<0.01);而正常组和CIN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y-clinD1和P27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学分级、FIGO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χ2=4.22~8.48,P<0.05)。宫颈癌组织中CyclinD1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45,P<0.01)。结论 CyclinD1高表达及P27蛋白的低表达或缺失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HIT、PC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研究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PCNA在18例正常宫颈组织、52例CIN和69例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组织中阴性率分别为0%、9.1%、29.4%、41.7%、66.7%,正常组与宫颈癌组之间、CIN组与宫颈癌组之间、CINⅠ、Ⅱ组与CINⅢ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着细胞分化的降低,FHIT阴性率上升。PCNA在宫颈癌中的阳性率为84.1%,高于CIN和正常组(P<0.05),CIN和宫颈癌两组FHIT阴性者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FHIT正常表达者(P<0.01),FHIT与PCNA呈负相关关系。结论:FHIT、PCNA蛋白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FHIT缺失可作为判断CIN有可能发展为浸润癌的有用指标。CIN和宫颈鳞癌中的FHIT缺失常与PCNA过度表达同时存在,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I)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DNMT1 mRNA的表达;分析DNMT1 mRNA的表达和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DNMT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20)、63.3%(38/60)和78.8%(41/52),呈升高趋势(χ2=29.057,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DNMT1 mRNA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不同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DNMT1 mR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NMT1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时就已经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 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lut 1、HIF 1α在7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58例宫颈癌及30例癌旁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lut 1和HIF 1α蛋白在宫颈癌、CIN和正常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的进展,Glut1和HIF1α表达率均升高。但此两种蛋白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中的表达并没有呈现从子宫颈正常组织、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发展过程中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Glut 1和HIF 1α蛋白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宫颈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PV分型检测在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纳入研究的宫颈癌组和CIN组,选择宫颈活检正常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不同分型HPV的阳性率及DNA含量、抗凋亡分子和细胞周期分子的m RNA含量。结果 CIN组和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18的阳性率以及DN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18的阳性率以及DNA含量高于CIN组(P0.05);三组受试者宫颈组织中HPV-31、33、51、52、58的阳性率及DNA含量无差异(P0.05);CIN组和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组织中Bcl-2、Survivin、Cyclin D1、CDK1的m RN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Bcl-2、Survivin、Cyclin D1、CDK1明显高于CIN组(P0.05);HPV-16和HPV-18的DNA含量与Bcl-2、Survivin、Cyclin D1、CDK1的m RNA含量呈正相关(β=0.774~1.293,R=0.694~0.818,P0.05)。结论 HPV-16和HPV-18是造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危型HPV,会增加抗凋亡分子和细胞周期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宫颈炎组2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21例(CINⅠ组48例、CINⅡ组34例、CINⅢ组39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患者2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 L1壳蛋白在5种宫颈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171例患者中,HPV L1阳性表达63例,阳性率为36.8%,其中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17例,阳性率为73.9%;CIN Ⅰ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32例,阳性率为66.7%; CINⅡ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12例,阳性率为35.3%;CINⅢ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2例,阳性表达率为5.1%,SCC组中无HPV L1蛋白表达.五组患者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CINⅡ组、CINⅢ组、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Ⅰ组与CINⅡ组、ClNⅢ组、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面积为0.799,标准误为0.062,95%CI为0.677~0.921,灵敏度为0.769,特异度为0.750.结论 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HTK〗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 (IGFBP-5)、细胞型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HTW〗方法〓〖HTK〗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组织、37例CIN、40例宫颈癌组织中IGFBP-5、cFLIP表达,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上述患者宫颈分泌物中高危型HPV DNA。〖HTW〗结果〓〖HTK〗IGFBP-5蛋白在正常组织、CIN、宫颈癌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Ⅱ/Ⅲ组达高峰,在宫颈浸润癌中IGFBP-5表达下降,且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IGFBP-5 mRNA在宫颈癌中高于正常组织,但低于CIN组(P<0.05)。cFLIP蛋白及mRNA在正常组织未见表达,在CIN及宫颈癌中随病变程度加深而表达量增加,各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率在CIN及宫颈癌中高于正常组(P<0.05)。〖HTW〗结论〓〖HTK〗IGFBP-5及cFLIP与宫颈病变的发展有关,可用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对早期宫颈部与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接受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的观察组和接受阴道镜检查的对照组,观察癌前病变分级、治疗后生活质量和负面情绪。结果观察组的癌前病变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HAMA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UNSH评分、QOL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并诊断宫颈癌前病变,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是真核细胞DNA复制启动的许可因子。其mRNA水平在细胞周期中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一些细胞周期相关因子通过调控MCM2可干预DNA的复制。其只在增殖细胞周期中表达,被视为特异性增殖相关因子,能够用于检测具有增生潜能的细胞和较好地区分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及肿瘤组织。其异常表达反映了具有癌变潜能的细胞被锁定在细胞周期中不断地进行异常复制、增殖,其标记指数越高预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故MCM2是研究肿瘤细胞能动性及判定肿瘤预后的有效指标。MCM2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加入宫颈病变的筛查提高了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宫颈癌预后的判定,而MCM2的抗体或抑制剂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妇科体检妇女共9573例,发现细胞学异常274例,阴道镜活检提示正常宫颈组织11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53例,宫颈癌1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74例标本中的p16、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示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p16阳性率分别为9.0%、69.9%、93.8%、95.5%、10/10,Ki67阳性率分别为76.6%、89.2%、91.7%、95.5%、10/10.p16和Ki67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r=0.681和r=0.314,均P<0.01).应用p16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宫颈病变诊断,可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及IL-2在不同宫颈病变当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1年9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且检测HPV DNA均为阳性,同时有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的标本159例:慢性宫颈炎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99例(CINⅠ级42例、CINⅡ27例、CINⅢ30例)以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SCC)1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 L1壳蛋白和IL-2在各级宫颈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159例患者中,HPV L1阳性表达为47.80%:在慢性宫颈炎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62.50%(30/48),CINⅠ为83.33%(35/42),CINⅡ为37.03%(10/27),CINⅢ为3.3%(1/30),SCC为0(0/12)。除了CINⅢ与SC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不同宫颈病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各种宫颈疾病组织中阳性表达为64.78%: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SCC组中的阳性分别为83.33%(40/48)、89.30%(37/42)、62.97%(17/27)、30%(9/30)和0(0/12)。IL-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L1壳蛋白与IL-2的阳性表达率均随着宫颈病变的演变及发展而呈降低趋势。二者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子宫上皮内瘤变(CIN)生物学行为的预测对于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有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HPV感染及全身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71例,进行液基细胞学(TCT)、HPV-DNA和阴道镜下病理检查,同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随着病理分期的进展,HPV阳性率也明显升高(P<0.01)。CINⅠ、CINⅡ、CINⅢ及SCC组CD3+T细胞比例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且SCC组与宫颈炎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D8+T细胞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CINⅡ、CINⅢ、SCC组与宫颈炎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CC及CINⅠ、CINⅡ、CINⅢ组CD19+B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K细胞比例的差异与宫颈炎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病理分期进展逐渐递增。结论宫颈病变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淋巴细胞亚群偏移,可能与HPV病毒逃避免疫监视有关,了解这一变化可为免疫治疗干预癌前病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五种检测方法在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筛查中的准确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5种现行的筛查方法在宫颈癌高发地区的应用,从而评价出最佳宫颈癌筛查方案,进而在浙江省范围内推广.方法 在浙江省丽水市某社区内计划选取1005名年龄在25~65岁、有性生活的女性进行宫颈癌筛查,筛查手段选择巴氏涂片、液基细胞学、HPV-DNA检测法、肉眼观察辅以醋酸白染色(VIA)和肉眼观察辅以Lugol's碘染色(VILI)5种.所有筛查者均接受阴道镜检查,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阴道镜检查无异常作为阴性结果.结果 巴氏涂片对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如下:25%,90%,26.7%,98.6%;液基细胞学的上述指标分别为81.3%,97.3%,35.1%,99.6%;VIA上述指标为:68.9%,82.8%,7.1%,99.3%;VILI上述指标分别为:81.3%,84.6%,9.1%,99.6%;HPV-DNA检测法上述指标为:87.5%,77.3%,6.8%,99.7%.结论 液基细胞学的诊断价值好于其余4种方法,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肉眼观察由于其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可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人群的筛查.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five screening methods of cervical cancer so as to popularize an effective screening strategy for cervical cancer in Zhejiang province. Methods A total of 1005 women aged 25 -65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from Lishui where cervical cancer was highly prevalent. And 859 subjects were ultimately enrolled between June 2009 and December 2009. Each subject was subjected to five screening methods, including Pap smear, liquid-based cytology (LBC),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with a second-generation hybridization assay( HC2 ), 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 (VIA) and visual inspection with Lugol's iodine (VILI). 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 + on biopsy was used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for disease positivity. Negative colposcopy was accepted as a negative outcome.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Se), specificity (Sp),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were 25%, 90%, 26.7% and 98.6% for Pap smear; 81.3%, 97.3%, 35. 1% and 99.6% for LBC;68.9%, 82. 8%, 7. 1% and 99. 3% for VIA; 81.3%, 84. 6%, 9. 1% and 99.3% for VILI; 87. 5%,77.3% and 6. 8% for HPV-DNA tes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LBC is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profile of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for five screening methods. It has the potential of optimi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Due to a low cost and an easy operation, VIA screen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creening cervical cancer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