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丽霞  王漫丽  范风江 《医学信息》2010,23(15):2918-2919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病患者治疗及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4例在入院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则给予肠外营养。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营养指标及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臂肌围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热量摄入、氮平衡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更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代谢效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对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入院的急危重症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实验组48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首日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待病情稳定48小时后给予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营养、免疫功能指标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ALB、TP水平和体脂量、肱三头肌皮肌褶皱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较少(P<0.05)死亡率两组数据接近.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相比于单一肠外营养治疗更有利于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提高ALB、TP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84例胃癌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EN组)43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1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和术后第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营养支持费用等情况。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感染发生率低(P0.01)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与PN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疗效.方法:99选取我科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125例高龄胃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患者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63例给予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胃肠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3d相比两组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EN)、CD8+均降低,CD3+、CD4+、CD4+/CD8+均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半流质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治疗,可提升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减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压监测与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关系。方法将4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根据膀胱压来决定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和量;对照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不进行膀胱压监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10d后APACHEII评分、血清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以及两组病人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胃肠道反应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APACHEⅡ评分由(8.21±2.13)下降至(3.35±1.86),对照组APACHEⅡ评分由(8.13±1.98)下降至(3.91±2.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实验组由(27.36±4.68)g/L上升至(34.32±4.40)g/L,对照组由(28.10±4.95)g/L上升至(32.11±5.13)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发生3例感染,2例腹胀,2例腹泻,1例死亡;对照组发生7例感染,11例腹胀,9例腹泻,2例死亡。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可以有效降低APACHEII评分、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EN组)术后第1日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日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并逐步增大剂量,减少静脉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指标及营养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EN组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闫瑞君  刘君 《医学信息》2010,23(17):3253-325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并与全肠胃营养作一合理比较,选取近年来我院行胃癌及贲门癌3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EN-PN组)术后24小时经鼻饲管饲能全素(13例),对照组(TPN组)术后行完全肠外营养(17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实验组(EN—PN组)患者术后体重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TPN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胃癌术后经鼻饲管肠内营养安全、可靠、经济、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10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4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加入谷氨酰胺(Gln)和精氨酸(Arg)的肠内营养配方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炎性介质反应和患者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22)和对照组(n=22)。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严重度相似。患者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液体复苏等常规治疗,在入院1周左右,通过内镜放置鼻空肠管或经胃镜胃造瘘术行肠内营养,研究组给予加入Gin和Arg的肠内营养配方,对照组给予标准配方肠内营养,共30d,30d后皆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全身炎性介质反应、营养指标的变化,比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的胰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均有所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加入Gin和Arg的肠内营养配方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都能明显减轻SAP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营养状况,但前者在预防SAP患者继发感染反应方面优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05例贲门癌患者,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REN)组。E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9d进行营养指标监测、免疫指标监测,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E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短;并发症率下降,术后9d营养指标、免疫指标EEN组均较REN组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肠外和肠内阶段性营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和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全胃肠外营养组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持续至可以进食。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在初期应用肠外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全部用肠内营养替代,肠内营养持续至过渡饮食。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早期适时由肠外过渡到肠内营养后一周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钙水平,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均增高(P〈0.01);对肝脏功能的损害减小(P〈0.01)。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血糖平均水平趋于正常且波动度小,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9.93±9.30)d,短于全胃肠外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5.47±7.50)d(P〈0.05),且每日营养费用及住院总费用减少。结论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对血糖的影响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切除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184例胃切除术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组1的92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组2的92例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营养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免疫功能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组1患者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以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比组2高,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组1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组2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组1患者倡导功能恢复时间比组2段短,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提升胃切除术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对胃切除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EF)与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的优劣. 方法颅脑重症病人40例随机分成EEF组和TPN组,予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于入院后第1天、14天检测体重、 24 h排出氮、血清总蛋白,评估胃肠道功能(上消化道出血、返流、腹泻、拒食、淤胆等)及意识状态(GCS评分)的变化. 结果 EEF组的返流并无增加,腹泻、苏醒后拒食、淤胆、便秘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EEF组24 h排出氮明显少于 TPN组,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 入院后第14天,EEF组体重丢失[(-1.1±2.0) kg]显著少于TPN组[(-5.2±3.2) kg],GCS评分较TPN组显著改善(14.2±0.9 Vs 12.7±1.3). 结论颅脑重症病人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胃癌根治术后使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对患者免疫功能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2021 年 1 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老年胃癌患者 102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支持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n=53)和观察组(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n=49).分析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营养指标水平、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PA、T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胀、恶心呕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根治术后使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充分满足患者机体的营养需求和改善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营养支持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即能全力营养组、匀浆膳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颅脑损伤后24h或行开颅手术后48~72h即行肠内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前和支持后2W测定相关营养指标,一月后评估预后情况。结果营养支持2W后,能全力和匀浆膳2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比支持前明显升高(P〈0.05),氮平衡为正氮平衡。同期两组相比,临床预后、并发症及各项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同期对照组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比支持前明显降低(P〈0.05),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与前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正规、合理的EN支持是安全、有效和必需的,只要有可能,就要早期应用合理的EN支持。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颅脑重症病人施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脑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 (EEF)与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的优劣 .方法 颅脑重症病人 4 0例随机分成EEF组和TPN组 ,予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 ,于入院后第 1天、14天检测体重、2 4h排出氮、血清总蛋白 ,评估胃肠道功能 (上消化道出血、返流、腹泻、拒食、淤胆等 )及意识状态 (GCS评分 )的变化 .结果 EEF组的返流并无增加 ,腹泻、苏醒后拒食、淤胆、便秘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 ,EEF组 2 4h排出氮明显少于TPN组 ,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 .入院后第 14天 ,EEF组体重丢失[(- 1.1± 2 .0 )kg]显著少于TPN组 [(- 5 .2± 3.2 )kg],GCS评分较TPN组显著改善 (14 .2± 0 .9Vs 12 .7± 1.3) .结论 颅脑重症病人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9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年龄46~69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50例,常规液体治疗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肠蠕动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体重下降情况,免疫学指标变化和住院天数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切口愈合、肠蠕动恢复以及免疫学指标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液体治疗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可行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住院天数,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