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纯性肥胖病针刺辨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性肥胖病的病理改变是卫气失常、津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因素,真元不足是肥胖发生的重要环节,恣食肥甘酒醴、缺少劳作及情志失调在发病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辨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真元不足及肝郁气滞四型,主要治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元气、通调水道及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按病机、主症的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以肺的功能失调,受损为主,以口渴多饮为特点;中消以脾胃的功能失调,受损为主,以多食易饥为特点;下消以肾之阴阳受损为主,以小便频数,饮一溲一为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主以:上消清肺热、滋肺阴,中消清胃热、养胃阴,下消调补肾气为原则。取方分别为消渴方、养胃汤、肾气丸等。就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诊治本病的体会来看似还有可商榷之处。他们强调的是热而伤津,热盛消谷善饥,肾气不足,气化无能。治疗上也就侧重上消清肺热、养肺阴;中消清胃热,养胃阴,下消调补肾气。这种治疗原…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脾、肾两脏是人体之本,然而人至暮年,元气渐虚,精血衰减,脏腑功能日渐孱弱,尤以脾胃、肾气为著。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与机体生长、发育、衰亡有关。《上古天真论》指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迈入老年期后,肾气渐形不足,脾胃运化受纳的功能也渐渐减弱,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所以在治疗、调理老年病方面,健脾益肾是常用的一个法则。临床上常见到一些老年人,感冒此起彼伏,就是因为脾肾不足,正气内虚,外邪易凑。对于这样的患者,除用解表  相似文献   

4.
闭经无论虚、实,都与脾胃的功能至关密切。脾虚能致经闭,首先记载于汉代《金匮要略》:"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朋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说明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能引起经闭不孕,所以在治疗此疾病时,除查病因辨病候外,还应重点调理脾胃。1肾虚闭经不孕先天不足,禀赋素弱,肾气虚衰,月经不按期而至,或团早婚、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以至经亏血少,冲任虚损,遂致闭经。冲任二脉不能自养,赖以肾精为根本,又以后天脾胃为基础。肾气盛,任脉通,太冲脉盛,脾胃健,冲任之气盛,源流不断,经水按…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在老年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人肾气已亏,更需要以后天之脾胃来补养先天之肾气。本文讲述了脾胃功能对人体衰老的影响,及其在抗衰老中所占的地位。并提出顾护脾胃为治疗老年病的一项宗旨。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型)67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7例患分胃肠实热(34例),脾虚湿阻(13例)、肝郁气滞(12例)、肾气不足(8例)4型,视不同证型施以相应补泻手法,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血脂等的变化。结果:针灸在调整患糖脂代谢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7.
在多数肾脏病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逗留,湿热内蕴,脾阳不振。久病及肾,又见肾气不足,脾肾二虚,甚至脾肾衰竭等各种病理变化,因此调理脾胃对肾脏病的转归及其痊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为例,探讨调理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数肾脏病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失健运、湿邪逗留、湿热内蕴、脾阳不振、久病及肾,观肾气不足,脾肾二虚,甚至脾肾衰竭等各种病理变化。因此,调理脾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对肾脏病的转归及痊愈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针、体针、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单纯性肥胖病人分为耳针组、体针组、耳体针结合组分别施治,并视不同证型施以相应补泻手法.结果:体针组与耳体针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耳针组,体针组证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而耳针组胃肠实热型疗效高于脾虚湿阻型、肾气不足型和肝郁气滞型.结论:耳体针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医与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探讨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认为脾胃的运动形式是升降运动 ,由此而产生的消化运动就是胃肠运动功能,其升降失常导致气机阻滞与西医胃肠动力障碍的病理特征是一致的,促进胃肠动力要从调整脾胃气机来实现,并提出作者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12.
李春婷认为胃癌为患者久病,气血亏虚,体质羸弱,癌毒伺机入侵而发病,其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病位在脾胃。脾虚为发病根本,治疗益气健脾;久病气耗,或情志内伤,进而胃阴亏耗,治宜益胃养阴;脾喜燥恶湿,脾虚湿浊蕴久化痰,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影响津血运行而化瘀,治以涤痰化瘀;肝助胃和降,患者情志不舒,治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癌毒内犯者,毒瘀交结,以解毒散结为要务。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上则治本与治标各有主次,虚实兼顾。治本以健脾益气、益胃养阴;治标则根据致病因素以涤痰化瘀、疏肝和胃、抗癌解毒。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因人而异,补泄有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舌印片与证候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医证候、舌苔脱落细胞学和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舌印片MI、MV及HP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中舌印片趋向中层细胞片型,MV减小;(2)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最高;(3)感染阳性组舌印片以中层细胞民多,MV减少。结论:脾胃虚实证候与舌苔脱落细胞、HP感染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成冬生主任认为慢性肝病,中医以为湿热疫毒致病,病机为虚实错杂,正虚邪实,病位肝病传脾,首当脾胃,治则辛开苦降,调整气机,而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18.
孙建羽  陆为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55-1257, 1283
[目的]探析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整理陆为民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四则加以佐证。[结果]陆为民教授认为,口疮病之病标在口,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邪气侵犯口腔,气血壅滞,不得宣泄,发为口疮。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肝胆郁热、脾肾不足等。治疗上以运脾通降为基础,辅以协同治疗心肝肾,共同发挥功效。所举验案分别为外感风热、胆胃郁热、脾胃气虚、阴虚湿热四个证型,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运脾通降,胆胃郁热者治以清泄胆热、运脾通降,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升阳、运脾通降,阴虚湿热者则治以健脾化湿、滋阴降火、运脾通降,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治疗口疮病,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急则治标,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为免疫抗炎,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