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呼出气冷凝液(EBC)中检测p16基因突变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就诊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58例NSCLC患者及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EBC中p16基因1-2号外显子的变异情况。分析p16基因突变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58例NSCLC患者EBC标本中,成功检测54例EBC标本,其中,8例发生突变,1号外显子突变3例,2号外显子突变5例,总突变率为14.8%(8/54)。健康体检者EBC中均未检测到p16基因突变。EBC中p16基因突变在性别、吸烟史、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BC中p16基因突变在不同肿瘤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16基因突变率与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在NSCLC患者EBC中可以检测到p16基因突变。EBC中p16基因突变检测有可能为临床辅助诊断NSCLC提供一种新的途径。EBC中的p16基因可作为诊断NSCLC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朱柏贵  张苏江  李建勇 《武警医学》2010,21(7):575-577,580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39例初发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NPM1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1)39例初发AML患者中NPM1突变7例(17.9%),其中A型突变6例,B型突变1例.(2) NPM1突变在22例染色体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27.3%(6/22),显著高于异常核型7.7%(1/13)(P<0.01).(3)临床数据显示NPM1基因突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野生型患者,NPM1基因突变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完全缓解率(CR).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常见的分子学异常,单纯NPM1基因突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比例较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口腔鳞癌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入突变组(存在基因突变)和无突变组(无基因突变),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同时记录基因突变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复发情况,分析突变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突变组和无突变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基因突变患者共检出94个基因的145个突变,其中,以TP53、TERT、ERBB2、PKHD1、PIK3CA最多。单核苷酸变异中,C>T(G>A)突变发生频率最高。随访期内,突变组22例患者中,复发6例,未复发16例。TP53、TERT、ERBB2突变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在存在C>T(G>A)突变的13例患者中,3例复发,10例未复发。C>T(G>A)突变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 TP53、TERT、ERBB2突变在口腔鳞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可能影响患者复发。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SSCP及RNA打点杂交技术对18对骨恶性肿瘤及相应瘤旁组织同时进行P_(21)基因突变及表达程度的检测,并结合3年的随访结果对P_(21)基因突变及高表达与骨肿瘤患者的预后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①18例骨肿瘤中有3例突变,4例呈高表达,其中3例为伴有突变标本,还有1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标本。②P_(21)突变或高表达患者与P_(21)突变或高表达患者之间的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_(21)基因以突变、高表达方式参与骨肿瘤发生发展,检测P_(21)基因有无突变或高表达可辅助判断骨恶性肿瘤病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 C区 /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 C区 /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 4 6例急慢性肝病的HBV前 C区A1896 (nt1896G→A)、A1899(nt1899G→A)及HBVC基因启动子 (BCP)T176 2A176 4 (nt176 2A→T、nt176 4G→A)四位点突变 ,并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基因特定变异位点特异性强 ,阳性率为 87 0 %。A1896突变 18例 (4 5 0 % ) ,A1899突变 10例 (2 5 0 % ) ,T176 2A176 4联合突变 30例(75 0 % ) ,多位点突变 14例(35 0 % )。各变异组与未变异组比较 ,肝功损害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前 C区 /BCP区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中较为常见 ,在急性乙型肝炎中未检出。结论 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特定变异位点特异性强 ,可一次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人群中FVLeiden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分析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FVLeiden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对新疆地区 183例 (汉族 98例 ;哈萨克族 85例 )健康个体进行FVLeiden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 哈萨克族人群中检出 3例FVLeiden(FVArg50 6→Gln)突变杂合子 ;汉族人群中均无该突变类型。结论 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FVLeiden基因突变 ,而汉族人群中未检测到该类型突变 ,FVLeiden突变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静脉血栓 (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种族人群的VT致病的分子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hMLH1和APC突变及甲基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 .pylori;采用二维DNA电泳、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和APC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 (MSI)。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 3例 ,突变率为 4 4 %。APC基因突变 15例 ,突变率为 2 2 1%。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APC突变率在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 (P <0 0 5 )。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高甲基化。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 11例 ,占 16 2 % ,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MSS) 5 1例三组 ,结果 3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H组 ,而MSI L和MSS组未见 ;APC突变均发生于MSI L和MSS组 ,而MSI H组未发现有APC突变者 ;MSI 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 L和MSS组 (P <0 0 1)。hMLH1和APC基因突变及hMLH1甲基化在H pylori阳性组和H pylori阴性组及CagA 组和CagA-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hMLH1突变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CT特征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2例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治疗前的肿瘤标志物、CT特征及组织学EGFR基因检测结果,并根据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组(61例)和未突变组(71例).将肿瘤标志物及肿瘤标志物联合CT特征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病理特征、CT征象与EGFR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96例,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肺薄层高分辨率CT检查,并于术后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确诊为肺腺癌。所有病灶均进行EGFR基因检测,统计患者临床病理、组织病理以及CT检测表现,分析其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分析存在EGFR基因突变患者46例,EGFR基因未突变50例,主要为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突变,无吸烟者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吸烟者(P <0.05);病灶直径3 cm以下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3 cm及以上(P <0.05),有胸腺侵犯者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无胸腺侵犯者(P <0.05);病灶含实性成分灶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纯磨玻璃病灶(P <0.05),有毛刺征灶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无毛刺征灶病灶(P <0.05),有胸膜凹陷征灶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无胸膜凹陷征灶(P <0.05); EGFR基因突变患者TTP、BV水平高于EGFR基因未突变者(P <0.05)。结论病灶直径在3 cm以下,存在胸...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GR-SS-CP)技术对3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6、7和8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6例(53.33%)大肠癌组织出现了反映P<'53>基因突变的异常条带.高、中、低分化腺癌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3.33%、50%和70%.提示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PCR-SSCP能在DNA片段的不同部位检测DNA多态性和点突变,且灵敏、快速.该方法对大肠癌的基因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无活性放线菌野生株转化获取活性突变株,为药源活性产物研究拓展新菌株资源。方法以海洋来源无活性放线菌野生株L35-1为出发菌株,通过自发突变抗性筛选以及化学诱变结合抗性筛选,筛选获得抗性突变株。采用MTT法检测突变株发酵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通过自发突变抗性筛选,得到新霉素抗性突变株114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68株,其中7株新霉素抗性突变株和3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样品对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在1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大于20%。通过化学诱变结合抗性筛选,得到硫酸二乙酯诱变链霉素抗性突变株41株、硫酸二乙酯诱变新霉素抗性突变株32株、亚硝基胍诱变新霉素抗性突变株46株,其中1株硫酸二乙酯诱变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和1株亚硝基胍诱变新霉素抗性突变株有抗肿瘤活性,100μg/ml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大于20%。结论上述结果初步表明,无活性放线菌野生株可通过抗性筛选转化为活性突变株,因此有可能成为筛选获取药源活性新菌株的重要原始资源。  相似文献   

12.
The short tandem repeats (STRs) or microsatellites are used for paternity testing and these sequences mutate more rapidly than bulk DNA sequences. A total of 746 paternity cases were analysed to understand the mutation rate of 21 autosomal STR loci. We identified 41 mutations in 11 STR Loci with a maximum at SE33. No mutations occurred in the remaining 10 STR loci. The overall average mutation rate was estimated as 0.004523 and the estimated locus-specific mutation rate varied between 0.001214 and 0.016990. Among these 90.24% was accounted for single-step mutation, 2.44% for two steps, and 7.32 % for three or muti steps. The obtained data is crucial and could be helpful for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DNA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分子标记检测空间飞行诱导的蕃茄DNA突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快速、有效地分析经空间飞行的蕃茄基因组DNA,采用了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的分子标记方法,检测了基因序列的多态性。蕃茄种子搭载返地卫星,空间飞行355h,回收后地面种植,选择三个同工酶有差异的空间处理植株进行RAPD检测。结果表明:在50个供试引物中,有18个扩增出了DNA带,共有156条,其大小在200 ̄2000bp之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国产基因芯片检测HBV—P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14例服用拉米夫定48周时HBV—DNA定量检测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标本,用HBV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基因,观察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上述血清标本中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对比检查P基因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血清标本用基因芯片均检出HBV—DNA,9例为野生株,5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为M552I(YIDD)变异,2例为M552V(YVDD)变异,同时均伴有L528M变异。与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国产HBV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替代繁琐的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可作为临床监测HBV—DNA变异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分子克隆中用PCR进行定点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视蛋白基因启动子上增加一个XbaI酶切位点。方法:设计突变引物,用致突变PCR的条件引入突变,然后对产物作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除人工引入突变的地方产生预期突变外,其它的碱基序列无改变。结论:定点突变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示踪物,建立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随机多肽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出可上调内源性人SOD1表达多肽的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点突变技术,在pET-14b-His-Tat-EGFP载体多克隆位点XhoI之后插入12个随机多肽的36个随机碱基序列。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DsRed1-1-SOD1p后,转染NIH/3T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SOD1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SOD1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系,荧光显微镜检测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在示踪载体的基础上构建的随机多肽文库理论上至少包含了107个独立克隆,且几乎所有克隆插入的随机片段都是36个碱基。稳定转染3个月后,重组质粒转染的细胞质及细胞膜上均有携带SOD1启动子的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随机多肽表达文库,获得了稳定表达SOD1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的NIH3T3细胞系。  相似文献   

17.
芦强  牟春花  张鑫  刘玉  董洁  高亚萍  杨光 《军事医学》2012,36(2):120-123
目的通过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ltaS突变株以及体外重组表达其胞外形式的eLtaS蛋白,研究LtaS以及eLtaS蛋白在SAU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AU 8325-4来源的ltaS缺失突变菌株,并对其生长以及外毒素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在大肠杆菌中,体外重组表达并纯化eLtaS蛋白,继而观察其对SAU生长的影响。结果在SAU 8325-4中成功构建了ltaS缺失突变菌株,并发现ltaS突变株生长较野生型菌株缓慢;通过表达纯化成功获得高纯度的eLtaS蛋白,其与突变株共培养后对突变株的生长缓慢现象没有回复作用。结论 LtaS蛋白在SAU侵袭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胞外形式的eLtaS蛋白可能未参与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鼠疫耶尔森菌生物型变异的遗传基础。方法 通过全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分析,鉴定可能与生物型变异相关的基因突变,采用DNA测序和位点特异性PCR的方法,分析基因突变在鼠疫耶尔森菌自然分离株中的分布。结果 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菌株在毒力、生化表型和分子特征上与其他型别鼠疫耶尔森菌相差很大。所有脱氮阴性菌株的napA基因发生了突变,所有甘油利用阴性菌株的glpD基因发生了突变,所有阿拉伯糖利用阴性菌株的araC基因发生了突变。结论 提出了一个新的生物型——田鼠型;相应糖醇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是4个生物型变异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ltaS突变株以及体外重组表达其胞外形式的eLtaS蛋白,研究LtaS以及eLtaS蛋白在SAU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AU 8325-4来源的ltaS缺失突变菌株,并对其生长以及外毒素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在大肠杆菌中,体外重组表达并纯化eLtaS蛋白,继而观察其对SAU生长的影响。结果在SAU 8325-4中成功构建了ltaS缺失突变菌株,并发现ltaS突变株生长较野生型菌株缓慢;通过表达纯化成功获得高纯度的eLtaS蛋白,其与突变株共培养后对突变株的生长缓慢现象没有回复作用。结论 LtaS蛋白在SAU侵袭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胞外形式的eLtaS蛋白可能未参与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应用银染PCR-SSCP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0例横纹肌肉瘤(RMS)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30例RMS中,7例SSCP阳性(23.3%)。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其中第5、6、7、8外显子SSCP阳性出现的例次分别为0、0、5、4次。p53蛋白表达率66.7%(二者符合率56.7%)。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无关。而与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