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C型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和CC型趋化因子受体6(CCR6)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50例PBC患者、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PBMCs中CCL20和CCR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BC患者中CCL20和CCR6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1);并根据临床不同分期检测后发现,PBC患者中Ⅲ、Ⅳ期CCL20和CCR6 mRNA的表达较Ⅰ、Ⅱ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 PBC患者CCL20和CCR6 mRNA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PBC的调控机制,从而可能为PBC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IL15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IL15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PBC、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疾病对照)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5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15蛋白水平,并分析IL15与PBC患者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和疾病对照组IL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IL15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基转移酶(r-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9,P<0.01;r=0.407,P<0.05;r=0.452,P<0.05)。结论IL15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肝内胆管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PBC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arrestin 1 mRNA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以及在各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基于TaqMan-MGB探针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50例PBC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和5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PBMCs中的表达;再利用磁珠分离PBC患者、健康体检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β-arrestin 1 mRNA在各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β-arrestin 1 mRNA在PBC患者PBMCs、CD4+T细胞、CD8+T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1),在B细胞,PBC组与健康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疾病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arrestin 1可能参与PBC发病机制,其中涉及CD4+T细胞、CD8+T细胞和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TNFSF9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PBC患者及与之配对的健康人血清中TNFSF9水平,并分析PBC患者血清TNFSF9与TBIL、γ-GT的关系。结果 PBC患者血清TNFSF9水平(1102.45±294.48)ng/L比健康对照组(123.67±62.60)ng/L显著增高,且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γs=0.549,P=0.000),但与γ-GT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γs=0.291,P=0.062)。结论 TNFSF9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caspase8和caspase3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PBC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PBC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aspase8和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PBC患者PBMCs中的caspase8和caspase3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PBC患者caspase8,3的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为PBC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Siglec-1(CD16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35例肝炎后肝硬化对照者外周血CD14CD169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生化常规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外周血CD14CD169双阳性率为(13.0±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2)%,及肝炎后肝硬化对照组(4.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Siglec-1表达与GGT(r=0.44,P<0.01)和ALP水平(r=0.33,P<0.05)密切相关。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表面siglec-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说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已经发生巨噬细胞化,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BC患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sTRAIL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来检测60例PBC患者血清中的sTRAIL,并以60例自身免疫病患者(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ALP、GGT、IgM与sTRAIL的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血清中的sTRAIL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并根据临床不同分期检测后发现,PBC患者血清中sTRAILⅢ期、Ⅳ期低于Ⅰ期、Ⅱ期结果(P<0.05),表明血清中sTRAIL在PBC患者中的检测有一定的显著意义,并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sTRAIL与ALP、GGT、IgM均呈负相关(r=-0.4335,P<0.01、r=-0.6502,P<0.01、r=-0.5610,P<0.01)。结论 PBC患者血清中的sTRAIL浓度变化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程呈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临床观察病情的发展,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一些辅助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7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 ,以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分析具有完整资料的 78例PB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78例PBC中女性 6 8例 (87 2 % ) ,确诊时的年龄为 5 0 4± 9 3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74 3% )、皮肤瘙痒(6 2 8% )、黄疸 (6 5 4 % ) ;主要体征包括肝大、脾大、腹水 ;实验室检查以高碱性磷酸酶 (ALP)、高γ 谷胺酰转肽酶 (GGT)、高胆红素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及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 (AMA)、AMA M2等为特征。熊去氧胆酸 (UCDA)能明显改善血清胆汁淤积指标。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 ,以乏力、瘙痒、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 ,伴有高球蛋白血症及自身抗体 ;高滴度AMA及AMA M2亚型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 ,以UCD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部分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检出率大为增加。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存质量,终末期病人失去对UDCA的有效反应,重症病人需行肝移植治疗。因此早期发现和确诊PBC,对制定治疗方案、监测病变程度和病情发展、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作用。就常规MRI、功能MRI以及增强MRI在PBC诊断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效果. 方法 2002-04至2007-04为1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术前状况进行了Mayo评分,并对随访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 15例入院时平均Mayo评分8.05.均接受了原位肝移植术,术后4例出现共6次急性排斥反应,经过治疗均全部治愈;3例术后新发乙肝,1例新发丙肝;1例顽固性高血糖;1例肝动脉狭窄,经过放置支架后痊愈;1例因胆道弥漫性非吻合口狭窄、肝功能衰竭于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以后失访,失访前状况良好.其余13例平均随访时间47(41~84)个月,目前受者及移植物均存活.围术期生存率100%,排除1人失访,其余14人1年生存率92.9%,3年生存率92.9%.结论 在我国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PBC的有效方法.PBC术后维持较高的免疫抑制水平是必要的,同时要重视预防术后嗜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结果 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6:1,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尿黄等,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为主,伴有胆红素升高。66例(91.7%)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AMA)、63例(87.5%)AMA亚型M2阳性。结论 PBC主要发病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及程度不同的黄疸,血清ALP、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血清IgM、IgG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病程进展中血清内毒素(LPS)变化的意义及其与血生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3例经肝穿病理确诊为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指标和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分析,将检查组织分为早期组(相当于Ⅰ、Ⅱ期)和晚期组(相当于Ⅲ、Ⅳ期),并与30例健康成人作比较.应用鲎试剂微量基质法对63例PBC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 63例PB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平均年龄为43.5岁,黄疸、乏力症状明显,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70.3%,血清γ-GGT、ALP和胆红素显著升高,与早期组比较,晚期组血清AST、ALT水平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明显升高(P<0.01);PBC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疾病进展而增加;在早期组及晚期组LPS水平与ALP、TB、DB呈正相关,早期组r值分别为0.543,.568,.533(P均<0.01),晚期组r值分别为0.614,.502,.513(P<0.01或0.05).结论 血清LPS水平与PBC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血清AMA阴性的PBC病例,肝穿刺病理确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7例临床资料完整、行肝穿刺检查的AIH-PBC0s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和血清自身抗体指标分析,并与11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8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作比较,采用HE染色、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结合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其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和CD68阳性细胞数量、比例和分布状况。结果该组AIH-PBCOS病例占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8.4%,男女比例为1:8.5,平均发病年龄39.3岁,其中血清ANA与抗M2抗体双阳性病例占52.9%(9/17),所有病例血清AIT、AST、TBIL、ALP、3γ-Gto、IgG和IgM均较明显升高。病理学观察见汇管区与肝腺泡内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较多炎细胞浸润,其中易见浆细胞的聚积性浸润。可见不同时期小胆管损伤或细胆管反应性增生并侵蚀肝界板。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及CD68^+细胞数增加,其中CD3^+、CD8^+及CD68^+细胞比例偏高,尤以损伤小胆管及肝细胞周围为著。结论 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群中存在少数(本组病例8.4%)AIH-PBC OS,该重叠综合征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双重病理特征性改变,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5.
Kieren G. Hollingsworth PhD David E. Jones MD Benjamin S. Aribisala PhD Peter E. Thelwall PhD Roy Taylor MD Julia L. Newton MD Andrew M. Blamire PhD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JMRI》2009,29(4):780-784
Purpos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MTR) of the globus pallidus (GP)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correlates with age, disease stage, and fatigue, using T1 and T2 mapp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echanism of change is consistent with manganese deposition in the GP as suggested by previous reports.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all, 30 early‐stage PBC patients, four end‐stage PBC patients, and 14 female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to age‐matched groups. MTR, T1 and T2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A bilateral region of interest (ROI)‐based analysis was used to calculate GP MTR, T1, and T2 values. These were correlated with age, disease status, and fatigue.Results
MTR measurem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ge for controls and early‐stage PBC patien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2, and no correlation with T1. Only GP T2 i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early‐stage PBC patients than controls, while end‐stage patients demonstrated a simultaneous reduction in T1 and MTR, consistent with GP manganese deposition.Conclusion
MTR measurements correlate with age in both early‐stag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but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manganese deposition or fatigue severity: only the end‐stage disease group shows changes in MTR, T1, T2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manganese depositio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9;29:780–784.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16.
目的 对5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病理确诊为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50例PBC患者中女性占88%(44/50),确诊时平均年龄44.9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乏力(68%,34/50),其次为纳差(48%,24/50)、瘙痒(26%,13/50),最主要的体征包括黄疸(64%,32/50)、脾大(48%,24/50)、肝掌(28%,14/50).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但随着病程逐渐发展,这2项指标逐渐下降,到晚期下降明显.32例患者(64%)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大部分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表现为轻-中度升高.41例患者(80.2%)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亚型抗体阳性.共有32例患者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其中87.5%为早期(Ⅰ、Ⅱ期),12.5%为晚期(Ⅲ、Ⅳ期).结论 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瘙痒,早期血清ALP和γ-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PBC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胆道术后出血的相关性,总结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分析1990年1月—2010年1月武汉市协和医院收治的627例肝硬化病人行胆道手术的出血情况。结果 本组627例病人,术后出血28例,因术后出血死亡3例。3个肝功能级别术后出血率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功能级别术后出血率两两比较,Child A级与B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A、B级与Child 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胆道术后出血率存在差异,当肝功能评分升高时术后出血危险性显著增加。重视肝功能分级及围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