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 ,占外斜视的 80 %且多幼年发病。因平时能控制正位而不能引起家长注意 ,往往发现较晚 ,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双眼视功能遭到破坏。其治疗多需手术矫正眼位 ,但手术量不易掌握。我科自 1 998年以来共收治5 6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 ,治疗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年龄 5~ 39岁 ,平均年龄 1 3.6岁 ;随访时间为 6~ 42个月。 5 6例患者远、近距离斜视度均 >1 5°[1 ] ,其中 5例伴有垂直斜视 ( >5°)。1 .2 检查方法  1术前常规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 ;2…  相似文献   

2.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 ,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越早 ,建立立体视觉的预后越差[1] ,因此 ,必须早期治疗 ,其中手术矫正斜视合并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手段[2 ] 。我院于 1 999年 6月开展儿童斜视矫正手术 6例 ,随访一年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斜视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8岁 ,其中共同性内斜 2例 ,共同性外斜 1例 ;垂直性斜视伴内斜视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斜视角测定水平方向最小为 30 △ ,最大为 1 0 5△ ;垂直方向在 1 0 △~ 2 5△ 之间。屈光矫正情况 患儿用 1 %…  相似文献   

3.
覃小平 《广西医学》2009,31(8):1095-1096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矫正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斜视患者42例,其中麻痹性斜视5例,共同性斜视32例,A-V综合征5例;不同类型斜视分别施行不同术式。结果随访0.5~4年,获得眼位矫正37例,占89%;好转5例,占11.9%。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正大度数外斜、内外直肌移位矫正A-V综合征及部分肌移植术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知觉性外斜视一方面是由于先天性或出生后早期单眼视力严重障碍 ,而辐辏反射尚未发育而引起的外斜视 ,另一方面是由于成年后因外伤、眼病导致眼视力严重障碍或失明 ,使辐辏功能减弱而发生的外斜 ,均需要手术予以纠正。我科 1995年 2月—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知觉性外斜视患者 5 8例 ,分别进行健眼与斜视眼手术 ,发现在健眼施行手术治疗效果好 ,而且手术量及手术次数均较在斜视眼上手术减少。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知觉性外斜视患者 5 8例 ,随机分为二组 ,行健眼手术 30例 ,男 11例 ,女 19例 ,年龄 7~ 5 2岁。…  相似文献   

5.
严兰凤 《甘肃医药》1995,14(3):175-176
对于外斜视手术量设计,过去一直均认为外直肌最大后徙量不能超过7~8mm。自Schwarte1980年首次外直肌后徙14mm用以治疗外斜、国内杨少梅等将外直肌后徙到11mm提高了对大度数外斜视的一次性治愈率,现已广泛应用。现就我院1989~1993年5年住院的大度数交替性外斜视行双眼等量超常规后徙手术治疗20例(40只眼)报告如  相似文献   

6.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 ,若延误治疗时机常变为恒定性外斜视 ,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对间歇性外斜视倾向于手术治疗 ,由于斜视度不稳定 ,通常的手术方法易产生术后眼位矫正不足。自 1995年以来 ,我们对 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 ,随访观察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5年 6月以来我们采用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43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15例。5~ 14岁 ,平均 9岁。斜视度 2 0 △ ~ 96 △ ,平均 6 5 3△ ,随访 2~ 10个月 ,平均 6 1个月。1 …  相似文献   

7.
我们回顾性整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欠矫、过矫的原因,总结斜视矫正术的注意事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9例病人中,男9例,女20例,初次手术年龄自2岁半至20岁。有2例病人作过3次斜视手术,其余病人均作过2次斜视手术。1.2眼部情况初次手术中,共同性内斜视11例,斜视度 15度~ 40度,有2例合并有A-V征;共同性外斜视18例,斜视度自-15度~-45度,其中有5例病人有外斜A-V征,1例病人同时患有上睑下垂。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扩瞳验光检查,术后眼位与屈光度无明显相关关系,均需再次手术。1.3手术经过及效…  相似文献   

8.
复杂斜视是青少年的常见病 ,1999年以来我院采用显微镜下治疗复杂斜视矫正术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2例复杂斜视病人中 ,外斜伴垂直斜视 15例 ,内斜伴垂直斜视 7例 ,男 13例、女 9例 ,年龄最小 3岁、最大 16岁 ,病程 2~ 15a。1.2 检  相似文献   

9.
梁雄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74-175
目的观察和分析斜视手术患者治疗后的眼位恢复情况。方法采集我院2008~2009年手术矫正斜视200例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18~56岁,平均26.5岁。伴有弱视、视功能差的患者53例,视力正常、视功能差的患者84例,视力正常、视功能好的患者63例。斜视角〈500的患者48例,斜视角≥50°的患者152例。斜视手术治疗后随访观察1~15个月。结果眼位矫正治疗结果相对满意,98%能够达到手术前预期效果。200例患者中术后眼位复正62例,眼位复正或基本复正111例,斜视程度减少一半23例,元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4例。结论斜视患者若伴有弱视和视力功能差,手术后比较难恢复。故弱视、斜视应早期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斜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除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戴镜矫正眼位外,大多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为探讨儿童斜视手术中常见疾病类型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现将我院自1989年10月以来168例已施行手术的儿童斜视完整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1989年10月~1997年2月在我院施行矫正手术的斜视儿童168例。男88例,女80例。手术年龄15~14岁。斜视类型:垂直斜视36例,共同性内斜视102例,共同性外斜视30例…  相似文献   

11.
印全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8-1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正位者28例,占70%,轻度欠矫或过矫7例,占17.5%,明显欠矫或过矫5例,占12.5%。5~12岁年龄组正位率为83.3%,而13~38岁组为30%,不同年龄组手术矫正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愈小其术后眼位矫正效果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明显提高,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A -V型斜视 ,又称A -V现象 ,是指当眼向上方及向下方注视时 ,其水平斜视度出现差异的现象。临床上V型斜视较A型斜视更多见。Duke -Elder强调 ,手术矫正儿童A -V现象对于建立双眼单视有积极的作用 ,有时在短期内不经任何眼肌训练即可使异常视网膜对应消失而建立双眼单视。我科于 1991~ 1998年间共收治V型斜视 2 2例 ,采用水平肌垂直移位术及下斜肌减弱术 ,取得满意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V型斜视共 2 2例 ,其中V型外斜视 9例 ,V型内斜视 13例 ,男性 15例 ,女性 7例。年龄 4~ 2 2岁 ,平均 6 .8岁。随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加快,18岁以下屈光不正的人群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某中学在校生有近70%的儿童患不同程度的近视、远视、斜视等.而这些疾病的早期,往往没有引起家长、幼儿园、学校的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未能及早发现而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健康等带来不便,导致有些患儿终身视力障碍。我院从2003年6月--2004年1月间门诊共收治、斜视、弱视、训练患者183例,其中弱视163例,斜视47例,年龄在5岁~19岁,训练后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视力达0.8以上达50人,占36.7%。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斜视是眼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正确掌握儿童斜视的检查、诊断与治疗 ,需手术的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对改善外观、早日恢复双眼视功能有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文 31例儿童均为来自我院眼科斜视弱视专科门诊 ,并且在他院已作斜视手术的病例。其中男 2 2例 ,女 9例 ,年龄 4 5~ 11 0岁。诊断 :屈光检查 ,用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散瞳检影。眼位检查 :用角膜映光法 ,遮盖三棱镜中和法分别测看近、远时的第一和第二斜角 ,有高低眼位者作左、右视位以及上、下视等诊断眼位的斜视角。用Parks法及Bielschowsky…  相似文献   

15.
斜视是一种严重损害儿童视力功能的常见病 ,它不但有碍美观 ,还直接影响双眼视力。我们从 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对 36例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方式的斜视矫正术患儿的护理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选择 3岁~ 12岁的斜视矫正术的患儿 ,男 2 4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6岁 ,麻醉方式均为全麻 (氯胺酮复合麻醉 )。2 护理2 .1 术前护理2 .1.1 重视围手术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将手术前后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恐惧、暴躁、焦虑、不配合的患儿的不良情绪要耐心解释、劝导 ,取得患儿的信任 ,克服不良心理。对性格内向 ,遇…  相似文献   

16.
同视机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主要表现为在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 ,精神不集中或疾病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其发生可导致已形成的双眼视觉功能遭到破坏 ,甚至发生异常的视网膜对应及立体盲 ,对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和正常的视网膜对应。我科对 10 6例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用同视机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 2 0 0 2年我科门诊患者 10 6例 ,其中男 5 2例 ,女 5 4例 ,年龄 4~ 15岁 ,平均 8.2 1岁。1.2 治疗前后检查 本组患者均为部分时间正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年龄3~12岁行白内障摘除联合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5例(41眼)儿童白内障,其中双眼16例,单眼9例,观察其术后视力及合并症情况。结果10例(18眼)BCVA≥0.5,其中双眼患儿8例,单眼2例;13例(20眼)合并斜视;不合并斜视的患儿较合并斜视的患儿视力好(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术后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视力;晶状体混浊类型和是否合并斜视是影响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斜视儿童及其父母生存质量的情况,并分析手术结果及手术次数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5~18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斜视患儿,118例屈光不正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XTQ)以及成人斜视生存质量量表(AS-20)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各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不同手术结果(手术成功、手术部分成功和手术失败)患儿及其父母生存质量的差异,手术次数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对可能影响生存质量得分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斜视组IXTQ、AS-20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P<0.001)。斜视手术结果只在患儿父母填写的pp-IXTQ中有影响得分的作用(P=0.034),手术成功组得分最高,手术部分成功组得分最低。患儿手术次数在手术成功与失败组均不影响最终得分;而在手术部分成功组,AS-20量表中,手术次数与得分呈正相关关系( r=0.909,P=0.002)。可能影响得分情况的因素中,只有近立体视对PIXTQ得分有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β)=0.543,P=0.026〕。结论斜视患儿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明显降低,且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有影响。临床检查结果与生存质量调查结果相结合能更好的评估并干预斜视对患儿及家长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的立体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变化及手术时机。方法 将48例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分为 4~ 7岁、8~ 11岁、≥ 12岁 3组 ,分别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查患者手术前后近远立体视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近立体视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5 ) ,而远立体视改善不明显 (P >0 .0 5 )。 4~ 7岁组近远立体视改善明显优于其它 2组。结论  (1)将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更科学 ,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 (2 )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改善是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 ,早期手术可以更好地改善和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