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8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10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 PLT,MPV,PDW和PCT 4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塞组和合对照组两组4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腔隙性脑梗塞组P 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脑梗塞组MPV和PDW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脑梗塞组PCT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不显著( P>0.05)。脑梗塞组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4项参数随时间动态变化情况:腔隙性脑梗塞后PLT呈逐渐下降趋势,3~4d时最低,以后又逐渐回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后MPV、PDW和PC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对脑梗塞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并发脑栓塞31例临床分析庄林英脑栓塞是固态、液态或气体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使血供骤然阻滞所引起的脑梗塞。按栓子来源可分有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脑栓塞。心源性脑栓塞占缺血性卒中总数的15%左右[1]。它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以房颤、风...  相似文献   

3.
对19例老年脑出血、51例老年脑梗塞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小板指数测定,其中PLT(血小板计数)在三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DW(血小板平均宽度)、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则脑出血组高于(P<0.01)而脑梗塞组低于(P<0.01)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吕风亚 《河北医学》2013,(6):808-8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TOAS’F各分型患者血清心肌酶、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Fbg)的差异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TOAST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五组,即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组(LAA)(37例)、心源性脑栓塞组(CE)(25例)、小动脉闭塞脑梗塞组(SAO)(52例)、明确病因性脑梗塞组(OC)(8例)和不明病因性脑梗塞组(UE)(33例)。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Fbg)的水平。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LAA)组、心源性脑栓塞组(CE)、小动脉闭塞脑梗塞组(SAO)患者血清AST、CK、CK—MB、LDH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明确病因性脑梗塞组(OC)和不明病因性脑梗塞组(UE)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患者间补体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y。结论:血清心肌酶及纤维蛋白原与脑梗塞TOAST分型间存,趣窀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梗塞患者血小板体积变化 ,研究其相关性 ;方法 :设观察组与对照组 ,均于入院后次日晨抽血 3ml,测定MPV、PDW、PLT ,脑梗塞患者在住院 3周后复查一次 ;结果 :共观察 60例脑梗塞患者 ,其血小板体积 (MPV)平均为 1 0 .88fL± 1 .44fL ,大面积梗塞 2 4例 ,MPV平均为 1 1 .5 9fL± 1 .1 3fL ,腔隙性梗塞 3 6例 ,MPV平均 1 0 .3 7fL±1 .42f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9.2 5fL± 1 .3 5fL(P <0 .0 1 ) ;另外本文还观察了 60例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 ,但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别 ;结论 :表明脑梗塞患者MPV改变也即质量异常 ,比血小板数量减少更为明显与重要 ,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0例,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静滴,对照组给予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后溶栓组NIHSS评分(4.67±3.12)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39),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急、患者就诊时间短,如果能够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可使梗塞范围缩小,临床症状改善,为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勇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962-962,964
目的:探讨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变化情况。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脑出血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48例,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内抽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脑出血患者和健康人,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两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比较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与健康人比较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比较,PLT、MPV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PLT、MPV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死、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11,IB)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我院神经内科自1994年应用11。I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56例,并在治疗前后进行了临床与有关的实验室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史56例,均为我科自1994年以来收治的病人,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门,并经CT证实。将病人随机分成!1。IB组及对照组。11。IB组:32例,男ZO例,女12例,年龄49~72岁,平均60岁。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28例,脑栓塞4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52~69岁,平均60岁。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2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 年1 月~2010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心源性脑梗塞患者60 例,其中观察组38 例(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22 例(单独治疗组),观察8 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达44.73%,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有明确病因38例(58.46%),其中动脉粥样硬化25例(38.46%),心源性脑栓塞10例(15.38%),梅毒性动脉炎2例(3.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1.54%);病因不明27例(41.54%)。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酗酒、TIA病史、糖尿病、房颤等。经治疗基本痊愈22例(33.85%),显著进步16例(24.62%),进步13例(20.00%),无变化14例(21.54%)。结论青年人脑梗塞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栓塞、梅毒性动脉炎最常见。以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丁苯酞对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心源性脑栓塞(CE)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患者各30例,在同样的基础治疗条件下,均给予丁苯酞针剂100ml,2次/天,持续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天、14天时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优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正> 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们收治心源性脑栓塞59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1)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胸片X线片检查确诊有栓塞源性心脏病;(2)经头颅CT证实突然发生并迅即达症状高峰的脑症状有相应的脑梗塞灶存在,并鉴别有无梗塞后出血;(3)除外癌性、羊水、骨折脂肪栓塞等病例。 二、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14~89岁,平均64岁。心脏瓣膜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脑梗塞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MI的患者,同时随机取40例AMI而无脑梗塞的患者,对其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并发脑梗塞组左室前壁梗塞,平均肌酸磷酸激酶(CK)值、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附壁血栓均高于无脑梗塞组(P<0.05)。结论AMI后并发脑梗塞与AMI的部位、CK峰值、是否有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附壁血栓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心源性脑栓塞是由心源性栓子随着血液循环,经过颈动脉或椎动脉进入脑动脉并阻塞其管腔,引起其供血区缺血、梗塞,产生一系列相应脑功能障碍的表现。本院自1995~2002年共收治心源性脑栓塞78例,占同期全部脑梗塞病人中的12.6%。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8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人中,男29例,女49例,年龄39~85岁,平均62岁,其中>60岁49例,占同期脑检塞病人总数的62.82%。其原发心脏病为:①风湿性心脏病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在再发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安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LAgt)和FIB浓度。结果 初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的肿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MPV和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gt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和FIB促进脑梗塞形成和再发。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与老年聋我们对20名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简称脑梗塞)老年患者及其对照组(各20例,60岁以上)进行了听阈测定,探讨脑梗塞与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关系。脑梗塞组7个频率两耳平均听阈中125、250、500、4000、8000Hz及语言频率平均听...  相似文献   

17.
翁元焦  黄静静 《中外医疗》2016,(29):146-148
目的:对人尿激肽原酶滴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及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并观察2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治疗前后的Rankin评分、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Rankin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7.65±3.62)分及(1.53±0.81)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总好转概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人尿激肽原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特征。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极高。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脑栓塞。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最为多见,脑出血次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更次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特征.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极高.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脑栓塞.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最为多见,脑出血次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更次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特征.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极高.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脑栓塞.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最为多见,脑出血次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更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