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康医学》2015,(2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血管瘤(V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MR诊断为VA患者30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分析其MR表现。结果:30例VA患者中发生于幕下小脑半球12例,额叶11例,顶叶5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1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各1例;合并出血2例,右侧顶叶及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MR平扫显示病灶20例,其中T2WI表现为条状血管流空信号者16例,而表现为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并且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SWI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典型的"海蛇头"样低信号影。结论:VA多发生于患者小脑半球及额顶叶,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SWI较常规MR序列相比可以更好地显示VA,其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VA患者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增强MR静脉造影(3DHR—MRV)在颅脑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头颅MR增强扫描受检者行3DHR—MRV检查,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MIP、MPR等图像后处理,评价并观察颅脑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病例的颅脑静脉系统在高分辨原始图像、MIP和MPR图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背景组织表现为相对低信号。31例病例的颅脑静脉系统均能良好且完整地显示。浅静脉系统的上矢状窦、海绵窦、岩上窦、横窦、深静脉系统的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以及病变组中肿瘤与静脉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侵犯程度、异常血管等能得到清晰显示。【结论]3DHR—MRV能满意地显示脑静脉系统的各个分支,能够显示病变与静脉系统的关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增强MR静脉造影(3D HR-MRV)在颅脑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头颅MR增强扫描受检者行3D HR-MRV检查,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MIP、MPR等图像后处理,评价并观察颅脑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病例的颅脑静脉系统在高分辨原始图像、MIP和MPR图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背景组织表现为相对低信号。31例病例的颅脑静脉系统均能良好且完整地显示。浅静脉系统的上矢状窦、海绵窦、岩上窦、横窦、深静脉系统的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以及病变组中肿瘤与静脉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侵犯程度、异常血管等能得到清晰显示。[结论]3D HR-MRV能满意地显示脑静脉系统的各个分支,能够显示病变与静脉系统的关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肌肉间不同病理类型软组织血管瘤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肌肉间软组织血管瘤的MR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肿瘤呈高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最大者约13cm;肌肉间血管瘤占6例,MR以T2WI高信号内见不均匀混杂信号为主;蔓状血管瘤3例,主要由动静脉构成,T2WI见点状及条状信号流空影;静脉瘤2例,主要由静脉构成,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成树根样改变。结论肌肉间血管瘤其信号基本反映了组织学病理特征,依据其MR信号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能对大多数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间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信号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肉间血管瘤的MR信号特征。结果:T1WI上2例病灶表现为与肌肉组织呈等信号,15例病灶为稍高信号;17例病灶在T2WI上均显示为不均匀高信号,且在T1WI及T2WI上均可见点状、蚯蚓状低信号影。结论:肌肉间血管瘤其信号基本反映了组织学病理特征,依据其MR信号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脑发育性静脉异常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2例行B-FFE技术及MRV检查,MRV采用2D-TOF、3D-PCA及3D-CEM-RA。结果 26例均为单发DVA,其中幕上15例,幕下11例。引流静脉和髓静脉增强扫描及MRV呈典型的"海蛇头"样表现,即多条扩张的髓静脉形如枯树枝样呈辐射状向引流静脉汇聚,B-FFE图像上静脉的信号强度及髓静脉的分支优于2D-TOF、3D-PCA的原始图像。结论 MR能明确诊断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及其并发症,B-FFE技术可以作为脑静脉系统成像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合并静脉血管瘤(V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CA合并VA患者的SWI表现,并与常规MRI(共15例)及DWI(共13例)进行对照。结果15例患者中,SWI检出CA病灶数33个,VA的引流静脉20条,常规MRI检出CA20个,引流静脉10条;13例同时行DWI扫描的患者,SWI检出CA29个,引流静脉16条,常规MRI检出CA18个,引流静脉8条,DWI检出CA22个,引流静脉11条。结论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静脉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4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25例病例的MR资料.采用德国西门子IMPACT 1.0T超导型MR机器,对病变部位进行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8例做3D-TOFMRA成像,5例做DSA检查,15例做手术.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比较特征性MR表现,但病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这点与其它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同.结论:MR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MR检查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管瘤为一胚胎性血管良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性生物特性为特征,大量血管生长因子特别是b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FabriblastGrowthFactor)与其异常血管生成、退化有关[1~2],肌间血管瘤为一发生在肌肉组织的血管瘤,位置深在,且生物学特性不易观察,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影像诊断有助于诊治此病[2~4]。本文回顾性分析29例行MR检查肌间血管瘤,探讨分析其MR影像特征以利临床诊治。1 资料与方法本院1994年1月至1999年3月收治肌间血管瘤29例,年龄2个月至36岁,平均8岁。男16例,女13例,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项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方法:收集本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11例,其中MRI检查7例,MRI加CT检查4例。结果:11例中多发6例,幕上2例,幕下1例,幕上幕下弥漫分布3例。单发5例,幕上3例,幕下2例。CT平扫示大小不等类圆形境界清楚的高密度灶。多数病灶可见程度不同的钙化。MRI上T1WI,T2WI,FLAIR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其周围示低信号围绕之"铁环征"。其中T2WI上周围低信号环更宽。DWI上呈大小不等类圆形低信号空洞样阴影亦很有特征性。所有病灶均未见周围水肿及明显占位效应。注射造影剂后多数病例(5/6)未见强化,1例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均能显示CCA,MRI对该病的诊断明显优于CT,并具有特征性;DWI序列上对CCA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17.
小肝癌和小血管瘤,均为肝内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病灶,然而两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截然不同,术前正确诊断十分重要[1,2].有关这两种肝内小肿瘤在中高场MR的表现已有较多研究[3,4],而关于低场MR的报道国内较少.收集我院自1994年以来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23例,肝小血管瘤14例的低场MR资料,着重讨论低场MR对两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朵多为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及脑出血灶,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的缺失、狭窄。应用脱水、抗凝、溶栓治疗。16例中1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死亡。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对脑静脉、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