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中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Nav1.5的分化表达. 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n=50),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标记MSCs,并贴壁培养,用心外膜下注射的方法将GFP标记的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周边区;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后3,5,7d移植的MSCs上Nav1.5蛋白的表达;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移植后3,5,7d心肌组织中GFP标记的MSCs群,应用realtime PCR测定移植后3,5,7 d Nav1.5及未移植MSC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对移植后9d的移植区域行TUNEL凋亡染色.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MSCs于移植后3,5,7d均不表达Nav1.5;real-time PCR测定显示Nav1.5相对表达量在移植后3,5,7d之间比较及分别与未移植的MSCs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的MSCs于移植后9d在心肌组织中几乎观察不到,TUNEL凋亡染色显示移植的MSCs发生了凋亡. 结论 在大鼠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中移植的同种异体MSCs不表达Nav1.5且不能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的迁移及分化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Niu LL  Zheng M  Cao F  Xie C  Li HM  Yue W  Gao YH  Bai CX  Zhu SJ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8-4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大鼠心脏定居存活情况、同种异体移植是否可行。正常心脏微环境与梗死心脏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5只,①正常心脏MSC移植组(10只);②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10只);③心肌梗死MSC移植组(10只);④单个核细胞治疗组(5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分离纯化来自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于冠脉结扎后1~3h植入到雌性正常大鼠和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组织,模拟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于细胞移植后10周取心脏检测各种指标。结果(1)经纯化的大鼠MSC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可定居、生存,而未经纯化的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未见存活;(2)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带蓝色荧光的供体MSC细胞核呈小岛屿状分布,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无关;而在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免疫组化检测胞浆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结论纯化的MSC具有免疫耐受特性,无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可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同种异体MSC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不发生迁移、分化;而在急性梗死大鼠心脏中具有向缺血梗死区迁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生物特性及其在宿主肌袋内的存活和分化能力.方法分离培养GFP转基因FVBN小鼠的MSCs,定量分别将其注入6组(植入后1 d、1周、2周、3周、5周、7周)FVBN小鼠的左腿肌袋内.流式细胞仪检测注射后各时间段宿主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Tcel)l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同种异体MSCs的免疫原性,应用荧光示踪,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同种异体MSCs在小鼠肌袋内的存活和分化能力.结果成功培养出小鼠MSCs,宿主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在植入后各时间段之间以及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内的宿主肌袋中可观察到MSCs,但并未向成软骨分化,之后无法检测到MSCs.结论小鼠同种异体MSCs植入到肌袋后,可能具有低免疫原性.在局部无法长期观察同种异体MSCs及其分化,原因可能为细胞死亡或迁移,以及局部缺乏相应诱导成软骨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共培养,并行多向分化诱导鉴定。方法 分别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及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传至第3代后,取等量细胞,混合后共培养,共培养之细胞再次传代后,分别进行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诱导,并分别行碱性磷酸酶、Von Cossa及油红染色鉴定。结果 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原代细胞形态不均一,但是增殖能力好;密度梯度法分离得到的细胞较为均一,但增殖力不如全骨髓直接培养法。经过3代传代后,细胞均可获得相对纯化。共培养细胞增殖力较好,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且未出现因免疫排斥导致的细胞死亡。共培养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形态(分别经碱性磷酸酶、Von Cossa染色和油红染色证实)。结论 采用全骨髓直接培养及密度梯度离心法,经3-5代培养后均可获得相对纯化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生长良好,不发生免疫排斥,证实该类细胞的免疫原性极低。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表明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内皮分化前后对同种异体白细胞的耐受能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使用含50 ng/ml VEGF和2%FBS的内皮分化诱导培养液诱导分化7 d,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鉴定内皮细胞特有标记物vWF和FLK-1。通过混合白细胞试验,将MSCs或内皮样分化后的d-MSCs与同种异体Lewis大鼠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Ls)共同培养3 d,检测实验组(+PBLs)和对照组(未加PBLs)上清液中LDH释放量以评价免疫反应程度。结果诱导分化后的d-MSCs细胞形态学上与未分化的MSCs没有明显差异,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MSCs表达vWF和FLK-1;MSCs实验组与对照组释放LDH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d-MSCs实验组与对照组释放LDH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向内皮细胞分化的d-MSCs诱导了同种异体白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雌性C57BL/6J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0Gy 60Coγ射线照射后立即接受同品系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周、1、3个月取骨髓嵌合小鼠肝脏,石蜡切片行GFP抗体免疫组化,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阳性细胞在肝内分布.石蜡切片行GFP抗体和白蛋白(albumin,Alb)抗体以及GFP抗体和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抗体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以此检测GFP阳性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分化情况.结果 移植后1周、1、3个月骨髓嵌合小鼠肝内皆可见GFP阳性细胞,且有随时间减少的趋势,并都可见GFP和Alb双阳性细胞.结论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骨髓嵌合小鼠体内分化为表达Alb和CK18的肝细胞,为肝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培养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应用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GFP)病毒感染传2代的BMSC,并经筛选获得稳定表达GFP的BMSC用于移植。将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16.7mmol/L)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22.27±2.23)mmol/L,n=6)和移植组[(2218±194)mmol/L,n=9)]。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悬液04ml,细胞数lxlO^6xlO^7/ml;在实验对照组及造模前随机抽取的5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移植2周后采血测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c)、胰岛素,并处死大鼠剖取胰腺,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胰岛素免疫组化及冰冻切片荧光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GFP表达。结果:实验2周,实验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血糖[(27.96±1.87)mmol/L,n=6)]、HbAlc(22.51±2.99,n=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97±1.00)mmol/L;(9.15±0.82,n=5)],胰岛素[(11.57±3.25)mU/L,n=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3.68±6.21)mUL,n=5)](P〈0.001)。移植组血糖[(23.63±6.42)mmol/L,n=9)]、HbA1c(18.26±3.96,n=9)低于实验对照组(尸〈O.05),胰岛素[(13.89±7.89)mU/L,n=9)1高于实验对照组(尸〉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胰岛及胰岛中心细胞数明显减少。胰岛素反应基本阴性。仅见个别胰岛细胞内出现少量微弱淡黄色的细颗粒。移植组大鼠胰岛中心部细胞增多,大部分胰岛素反应阳性或强阳性呈黄色或褐色颗粒。胰腺外分泌组织可见表达EGFP的细胞,胰岛中未发现其表达。结论:糖尿病大鼠经同种异体BMSC移植后,血糖、HbA,c均下降,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能通过内源性胰岛细胞增生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特性.方法:用密度为1.073 kg/L的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培养细胞用含0.1 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的成骨细胞分化培养液培养.于培养7,14 d取细胞爬片做改良的Gomori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21 d做Von Kassa染色;脂肪细胞分化培养用含10 mg/L胰岛素、1 μmol/L地塞米松、0.25 mmol/L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和100 μmol/L吲哚美辛的培养液诱导培养,于诱导3,7 d取细胞爬片做油红0染色.用含1mmol/L β-巯基乙醇和150 mL/L FBS的DMEM培养基先预诱导分化24 h.再用含有5 mmol/L β-巯基乙醇的DMEM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分化5 h.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角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加入成骨细胞分化培养液后7和14 d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1.5%和37.5%.21 d的细胞爬片Von Kassa染色显示钙盐沉积.在脂肪细胞诱导3和7 d分别得到22%和90.33%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5 h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后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33%,NF-200阳性细胞率为37.5%,GFAP染色阴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加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炎症微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10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发细胞炎症反应,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以便筛选出实验所需姜黄素适宜浓度;实验分组为正常组、炎症组和炎症+姜黄素组;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涎蛋白(BS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低浓度的姜黄素无细胞毒性,1μmol/L为适宜浓度;炎症降低大鼠BMSCs成骨相关基因BSP、Runx2表达,且ALP染色变浅、矿化结节减少;而姜黄素则可以逆转这种趋势,促进炎症状态下成骨相关基因 BSP、Runx2的表达(P<0.05),较炎症组ALP染色加深,矿化结节增多。结论 姜黄素可以促进炎症微环境下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李华壮  方军  周跃  王卫东 《美中医学》2009,6(8):15-18,2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椎间盘环境中的存活及增殖能力。方法从30只日本大白兔中分离培养骨髓MSCs,Ad—EGFP标记后同种异体移植到椎间盘环境中,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取材,Brdu处理后做石蜡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并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标本内可观察到绿色荧光,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标本内均有Brdu免疫组化染色阳陆细胞。结论自体移植的MSCs在椎间盘环境中能够存活并且增殖,为MSCs作为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与探讨微创减压联合同种异体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微创减压,彻底刮除股骨头坏死区死骨,将同种异体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坏死区治疗40例48髋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RCOⅡB 14例,ARCOⅡC 34例。分别对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2例3髋失访,38例45髋得到完整随访(ARCOⅡB 14例,ARCOⅡC 31例),平均随访时间1年以上,其中36例43髋患者髋关节无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X线显示坏死区形成新骨,坏死病变面积减小或消失。2例髋关节病变范围扩大,出现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功能障碍,最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髋关节Harris平均分为43.02±7.32分,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平均分为61.51±6.18分,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平均分为75.53±6.33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平均分为85.33±5.11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平均分与术前髋关节Harris平均分比较,属于较好。结论 同种异体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防止股骨头病变发展和塌陷,预防股骨头坏死,可作为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ARCOIIB-C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MSCs和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反应体系总量250μl。以SD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刺激细胞,以W istar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为6组。组Ⅰ:对照组,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共同培养;组Ⅱ:1×105反应细胞与1×104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Ⅲ: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并加入1×104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Ⅳ: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1-甲基色氨酸(1-MT)(终浓度1 mol/L);组Ⅴ: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植物刺激素(终浓度2μg/m l);组Ⅵ:每孔加入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各1×105及MSC 1×103。混合培养120 h,结束培养前13 h,每孔加入3H-TdR 20μl,以液闪测定仪测定各组的每分钟脉冲数。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SCs和MLR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结果:MSCs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增殖,并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同时MSCs和MLR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明显降低。1-MT可以阻断这一作用。结论:MSCs在体外可抑制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参与了这种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与成熟内皮细胞非接触共培养表达特异性内皮细胞标志物的情况,探讨微环境依赖性的、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方法对MSCs向内皮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的h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在Transwell内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MSCs表型,RT—PCR鉴定诱导后hMSCs的CD31、VWF、VE—Cadherin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后hMSCs特异性内皮细胞标志物VCAM1和CD31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诱导后hMSCs的超微结构。结果细胞培养第2周,开始出现形态学改变,胞体回缩,呈多角形改变。细胞培养第3周,细胞增生速度明显加快,形态学上呈卵圆形或“铺路石”样改变;在基因水平上,RT—PCR显示经典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VWF、VE—cadherin mRNA的高表达;在蛋白水平上,免疫荧光染色CD31、和VCAMl表达阳性;透射电镜下诱导后细胞显示内皮细胞特有的Weibel—Palade小体。结论hMSCs在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表型,其机制是通过内皮细胞的旁分泌作用,而不需要hMSCs与内皮细胞的直接接触。转化的内皮细胞在形态上、基因、蛋白表达、超微结构等方面均显示了内皮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放射性空肠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体外培养大鼠MSCs并进行DAPI标记。对大鼠行5 Gy X线全腹部照射,每隔72 h照射1次,共5次,制备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取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及MSCs治疗组及DAP标记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空肠组织中富集情况。病理学观察MSCs对放射性空肠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正常大鼠空肠黏膜结构清楚,隐窝深遂,腺体丰富,模型组7 d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隐窝几乎完全破坏,治疗组7 d黏膜坏死组织较少,黏膜增厚,30 d治疗组核分裂相增加,较模型组增加明显。结论成功建立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MSCs可以促进空肠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陈康宁  史树贵 《重庆医学》2004,33(10):1519-1521,152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进行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分离6~8周龄的大鼠胫骨、股骨,用DMEM/F12培养基冲出骨髓,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得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结合MSCs的贴壁特性,获得大鼠MSCs,体外扩增.体外进行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并测定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接种贴壁率、检测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生长状况良好,并能迅速扩增,具有分化形成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的能力;MSCs倍增时间约为28.8h;传代后10h贴壁达95.5% 以上;细胞周期显示有92%细胞处于G0/G1期;电镜显示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SCs具备了干细胞的结构特点.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生长稳定,传代后的细胞适应性强,增殖较快,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使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静脉或骨髓内输注异体猕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安全性以及异体MSCs是否能归巢骨髓并长期存活.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猕猴骨髓中的MSCs,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细胞表型,采用不同培养条件诱导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将雄性猕猴的MSCs经静脉输注或骨髓内输注给雌性猴,评价其不良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用PCR法检测受者骨髓中的Y特异性序列,评价MSCs在异体存活情况.结果:成功培养了猕猴的MSCs,多向分化实验证明其可分化为脂肪和成骨细胞;输注后未见急、慢性毒性反应和GVHD表现,部分雌性猕猴体内可检出Y特异性序列.结论:猕猴异体静脉或骨髓内输注MSCs未见急、慢性不良反应和GVHD,MSCs可在异体骨髓内存活.  相似文献   

17.
18.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神经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从正常SD大鼠骨髓中分离获取MSC,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传代于塑料培养皿中,采用丁羟茴醚(BHA)和二甲亚砜(DMSO)对传至3~5代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诱导1h、2h、3h后有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且随诱导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诱导5h后,大部分细胞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少部分细胞呈星型胶质细胞状,表达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型胶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方法 经Percoll梯度分离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传至第3代后,分别进行成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诱导,并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基本上呈梭形或星形的上皮样细胞,传代培养后的细胞体积增大,成纤维样细胞逐渐增多。经反复传代纯化的MSCs检测CD71、CD29呈阳性表达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结论 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GF、aFGF及OSM诱导MSCs成为肝细胞的能力及其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用HGF、aFGF、OSM诱导分化MSCs后,用化学发光法、RT—PCR法及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AFP、ALB及尿素的表达情况。结果: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有AFP表达(P〈0.05);对照组及a+O组无ALB、尿素的表达,其余各组出现ALB及尿素的表达(P〈0.05)。结论:HGF联合aFGF、OSM及aFGF能够诱导MSCs分化为表达AFP、ALB、尿素的肝细胞;aFGF与OSM在没有HGF存在时不能诱导MSCs向较为成熟的肝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