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建平 《黑龙江医学》2008,32(6):425-426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燕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196-197,199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500例乙肝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7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DNA。结果HBVDNA与HbsAg、HBeAg呈正相关(r=0.5332,r=0.3809,P均〈0.01);与抗HBs、抗HBe呈负相关(r=-0.1636,P〈0.01;r=-0.1271,P〈0.05);慢性轻度肝炎HBs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或0.001);慢性轻度肝炎HBe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中度、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肝,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01)。结论定量检测HBsAg、HBeAg能反映HBVDNA载量及复制情况,肝脏病变越重,HBsAg及HBeAg血清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5.
王英民  王洪  周瑛  胡庭阳 《浙江医学》2009,31(4):412-413,4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发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TACE术后出现HBV再激活者27例,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者18例;HBeAb和HBV—DNA阳性5例;HBeAb阳性,HBV—DNA阴性者2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者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子,其比数比分别为8.66、26.44和58.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8.6~16.8(p〈0.05)、9.8~22,6(p〈0.01)和995~9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可信区间为995~2266(P〈0.01),提示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HBV—DNA阳性、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其中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并发肝癌的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6例肝硬化并发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患者继发了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3.3%。并发肝癌的肝硬化患者与无肝癌的肝硬化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种类无显著差异。其中100例(78%)感染发生在医院内,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54.3%,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12.5%(P=0.008)。最常见的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共56例(30.7%),其次为肺部感染和胆管感染(15.7%)。标本培养97例,62例获阳性结果,其中革兰阴性菌35例(56.4%),是常见的致病菌。但在败血症中,革兰阳性菌(8/15)为主要致病菌。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住院时间是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0.33(95%CI0.32—055)、0.23(95%CI0.14—0.38)。结论 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住院时间是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发生感染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载脂蛋白A1(APOAl)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检测血清APOAl水平,并与HBVDNA、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着疾病进展,APOAl水平、HBVDNA载量、ALT水平均逐渐下降,肝癌组中位数最低,APOAl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l〈0.05);HBVDNA载量、ALT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POAl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尸〈0.05),而与AIJT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POAl水平是反映慢性乙肝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铁蛋白(SF)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FP、GGT、SF的含量。结果AFP和SF检测的阳性率在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肝癌组的阳性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GGT检测的阳性率在两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AFP、GGT和SF三项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6.7%,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GGT、SF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9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的41例HBV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指标对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和饮酒史(OR=2.980)、未抗病毒治疗(OR=2.111)、合并糖尿病(OR=1.782)、HBV DNA(+)(OR=1.791)、抗-HBe(+)(OR=2.010)、HBs Ag(+)(OR=2.131)、肝癌家族史(OR=1.811)等是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肝硬化患者若伴有HBV DNA(+)、抗-HBe(+)、HBs Ag(+),或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及糖尿病,则存在较高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0.1%。结果病死组年龄、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42.02±16.86)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6.95±6.83)秒,P〈0.01。结论中青年、胆红素血症越高、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并发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高尔基蛋白73(GP73).结果 肝硬化组的HBV DNA、AFP-L3和GP7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GP73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3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与AFP-L3和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AFP-L3=0.422,P=0.192;rGP73=0.349,P=0.228);HBV DNA、AFP-L3、GP73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7%、20.00%、53.33%,68.33%、90.00%、79.17%,78.33%、30.00%、54.17%,68.33%、91.67%、80.00%.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与AFP-L3、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AFP-L3可用于鉴别肝癌和肝硬化,HBV DNA和GP73并不能区分乙肝病毒所致肝癌和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及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肝癌组)20例、肝硬化(肝硬化组)35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组)7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3组基线资料、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指标、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肝功能[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检测结果,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凝血四项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 结果肝癌组HBeAg阳性率、HBV-DNA低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HBV-DNA低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TBIL、ALT、ALP、GGT高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AST低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TBIL、ALT、ALP高于乙型肝炎组,AST低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PT、APTT、TT短于肝硬化组,长于乙型肝炎组,FIB高于肝硬化组,低于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PT、APTT、TT长于乙型肝炎组,FIB低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CA199、AFU、TNF-α、VEGF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血清AFP高于乙型肝炎组,CA199、VEGF水平均低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单项检测中,凝血四项、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有预测价值(AUC>0.5),联合检测凝血四项与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最佳,分别为0.83、0.79、0.80,AUC为0.865。 结论凝血四项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有较好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血清5项指标(血清甲胎蛋白、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移酶与癌胚抗原)联合诊断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榆林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168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选择同期16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乙肝肝硬化组,选择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定量检测的变化,以期 为乙型肝炎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 年2 月—2016 年 2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9 例,选择82 例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 HBeAb、HBV DNA 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并发肝癌组HBsAg、HBeAg 的含量低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sAb、HBeAb 及HBV DNA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 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HBsAg、HBeAg 含量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或好 转,有可能进展为肝癌,所以对病毒载量较低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应至少3 个月 复查1 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08)、乙肝肝硬化组(n=92)、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n=98)和乙肝相关肝癌经治组(n=61),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CHB组、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的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分别为47.57(32.74,54.75)ng/ml、80.45(56.69,126.80)ng/ml、143.92(94.97,287.87)ng/ml、149.36(68.75,273.4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血清CHI3L1鉴别诊断CHB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6(0.632~0.780)(P<0.001),与血清AFP相仿;但其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AUC为0.484(0.400~0.567)(P=0.698),显著低于血清AFP。在校正了HBeAg、肝癌个数和大小、有无癌栓和远处转移、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等混杂因素后,HBV-DNA、年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为影响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46),但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P=0.003),而与复发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血清CHI3L1表达水平随着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进展而上调,特别是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其表达水平与年龄、病理学、病毒学、治疗手段以及是否复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付囡  陈茂伟 《医学综述》2014,(24):4502-4504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最终导致持续性肝组织损伤及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干扰素抑制HCV复制及调节免疫的作用,不仅能够稳定病情、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预防HCV所致肝癌发生和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该文将针对HCV的流行趋势及干扰素对HCV所致肝癌的防治这些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思他宁在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科收治的58例肝硬化并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组,28例术中至术后72h持续泵注思他宁治疗(观察组),另30例未用任何生长抑素类药物(对照组),观察围手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观察组的术中出血及肝门阻断例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术后第3天肝酶水平、胸腹水例数、腹腔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思他宁可明显减少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肝癌切除术中的术中出血,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腹水等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