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 C 反应蛋白( CRP )、D-二聚体( DD )及纤维蛋白原( FBG)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 ACI )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8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ACI患者( ACI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者及ACI 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的差异,分析ACI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患者Hcy、CRP、DD、FB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P<0.01);ACI中梗死面积组及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面积组( P<0.05、P<0.01),而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面积组( P<0.05);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CRP、DD、FBG水平均呈正相关( r=0.512、0.553、0.491, P<0.05)。结论: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与ACI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判断梗死面积,指导ACI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象溶血磷脂酸(LPA)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分为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动态检测患者血象LPA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的相关性,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其在脑梗死发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①惠性脑梗死发病后6h、24h、3d、7d、14d血象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脑梗死后道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d后下降明显,14d时接近正常水平。②大梗死灶组于发病6h内至7d各时间点血象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5或P〈0.01),14d后显著下降。中梗死灶组于发病24h至3d血象LPA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7d后显著下降,14d接近正常。小梗死灶组于6h内达高峰,以后很快下降。③以血象中的LPA1.70μmol/L为临界值,实验室诊断参数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下面积分别为92.8%、80.0%、92.9%、82.6%和0.85。结论血象中LPA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CI)患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胃动素(MT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I62例,用放免法检测血浆NPY、NT、MTL与CGRP浓度。结果:NPY、NT与MT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于发病后24h内显著升高,7d内达高峰,8-15d开始下降,15d后仍在较镐水平。NPY浓度重型与大灶组显著高于轻型(P<0.05)与小灶组(P<0.01);发病积分≥6分组显著高于<6分组(P<0.05);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NT与MTL浓度重型组显著高于中(P<0.05)、轻型组(P<0.01);高血糖组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CG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发病24h内即显著降低,2-7d进一步降低,8-15d开始升高,15d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重型与大灶组显著高于轻型(P<0.0001)、中型(P<0.01)与小灶组(P<0.01);伴发病积分≥6分组显著低于<6分组(P<0.05)。结论:CI患者NPY、NT、MTL、CGRP浓度变化以7d内最显著,15d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四种浓度监测可作为判断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灶大小及伴发病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NO和NOS水平。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O 和NOS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浆NO和N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NOS水平在不同的梗死面积以及不同NIHSS评分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NO水平与NO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NO和NOS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梗死面积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名  李泽林  陈清 《海南医学》2002,13(8):10-11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情况。方法:选择3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小、中、大梗死组;依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每位患者分别于起病1天,7天,14天,第21天进行血浆内皮素浓度的测定。并设30例同期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ET明显升高,21天时血浆ET水平仍显著升高(P<0.01),中、大梗死组的ET明显高于轻型者(P<0.01),结论:ET含量的升高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监测ET能帮助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防治起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C)及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脑梗死患者(127例)和健康对照组(53例)CysC、DD、Fib及FD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ysC及血浆中DD、Fib、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CysC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 检测CysC、DD、Fib、FDP对了解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62例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90d内死亡者(死亡组)12例,生存者(生存组)50例;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50例生存者分为3组:轻度功能障碍组17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6例和重度功能障碍组17例]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功能障碍组(P〈0.01)、中度功能障碍组高于轻度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P-选择素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h内,表现为部分或完全前循环梗死,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8(55.14±10.23)岁;在患者人院时、24h、48h、72h、7d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采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P.选择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情况,以CSS评分评价患者4周后恢复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在发病后24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48h明显下降,7d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dP-选择素水平与自身24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选择素峰值水平在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在不同预后(治疗后进步与无变化)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时间血浆P-选择素水平不同,在发病后24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P-选择素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脑梗死民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NPY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NPY含量。结果:发病1-3d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含量明显于正常对照组(P<0.05);21-28dNPY含量,民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脑梗死组(P<0.01,脑出血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NPY下降幅度脑梗死大于脑出血(P<0.05)。结论:NPY参与了脑梗死与脑出血疾病过程,且两者的转归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 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 a)、CRP、D-D、FG水平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检测此类项目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n=80)采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如病情稳定后血压仍控制不理想,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外的降压药物,坎地沙坦酯治疗组(n=8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后血压仍明显偏高,给予坎地沙坦酯4~8mg口服,1次/d,8周为1个疗程,观察入院时、坎地沙坦酯治疗1、8周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治疗组治疗1周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P〈0.05),治疗8周后坎地沙坦酯组改变更加显著(P〈0.01),两组血压均控制稳定。结论: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血压控制稳定,坎地沙坦酯能够调控血压,同时可降低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预防脑梗死复发,从而减少高血压脑梗死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07-100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监测10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并与5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1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2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3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14d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5d达峰,发病第28d仍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发病后24h至28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所示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15例、小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25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比较不同梗死病灶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40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18±2.73)μmol/L,(1.68±0.45)mg/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大面积脑梗死灶组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23±3.46)μmol/L,(1.72±0.35)mg/L,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病灶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各种指标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将HCY和D-二聚体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邓斌  杜小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7-78,8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设立为梗死组,另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分析两组不同病灶及不同程度的Hcy、hs—CRP、DD的含量。其中Hcy、hs—CRP采用日本东芝TBA-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110例患者血清中Hcv、hs—CRP、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大梗死病灶患者的Hcy、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③重度梗死病灶患者的Hcv、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Hcy、hs-CRP、D-二聚体关系密切,上述各指标将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述各指标的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7.
孙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03-105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的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次日(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CRP和DD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颈动脉狭窄的比例为43.3%(2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CRP和DD水平在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第3、7、14天CRP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天CRP水平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4天CRP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14天DD水平高于第1天,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和脂蛋白(a)[LP(a)]对于老年急性脑梗塞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疾病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100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CRP、FG和LP(a)水平,比较两组间及研究组组内不同梗塞面积和梗塞病情的患者血清CRP、FG、LP(a)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RP、FG和L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梗塞面积越大,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检测急性脑梗塞老年患者CRP、FG和LP(a),对于该类患者梗塞面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可将血清CRP、FG和LP(a)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叶酸、VitB12干预的作用。方法:1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cy;其中脑梗死组筛选出高Hcy血症患者85例,再随机分为叶酸、VitB12治疗组43例及常规治疗组42例作对照研究,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Hcy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酸、VitB12干预后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血浆Hcy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叶酸、VitB12治疗可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