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8例OVBF,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22例,PKP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与PK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骨水泥渗漏2例(9.1%),明显少于PKP组骨水泥渗漏14例(38.9%)(χ^2=4.670,P=0.031),均无神经脊髓症。58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月。2组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P均=0.000)。2组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144)。2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288)。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2例非手术椎体骨折,PKP组4例非手术椎骨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PKP治疗OVBF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伤体后凸畸形,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61例)与PVP组(7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伤椎局部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K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和PV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75%、32.88%,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分别为11.48%、2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PVP手术治疗比较,PKP手术治疗相邻双椎体急性OVCF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病人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将68例OVCF患者随机分成PVP组和PKP组,各34例。比较两组伤椎Cobb角、楔形指数以及疼痛VAS评分、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VAS评分、ODI两组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VP组伤椎Cobb角、楔形指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伤椎Cobb角、楔形指数PKP组显著小(高)于PVP组(P 0. 05)。结论 PVP和PKP是OVCF功能恢复和疼痛缓解的有效治疗方法,虽然PKP的影像学结果更好,但与临床疗效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3例共72个椎体,其中18例19个椎体行PVP;45例53个椎体行PKP,24例30个椎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PKP).21例23个椎体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PKP)。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三组疗效。结果:三组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VAS降低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与PKP组在矫形效果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ky-PKP组和球囊-PKP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3个椎体(15.8%)、球囊-PKP组2个椎体(6.7%)及Sky-PKP组1个椎体(4.3%)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PKP组优于PVP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早期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指标和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PVP组52例、PKP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总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术后VAS评分)和随访指标(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PVP组(27.7±6.0)手术时间短于PKP组(37.3±8.1);PVP组(4.6±1.4)骨水泥注入总量小于PKP组(6.0±2.7),PVP组(2.6±1.5)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小于PKP组(9.0±2.0),PVP组(2.4±0.4)术后VAS评分小于PKP组(1.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比较,PVP组(19.85±2.16)椎体前缘高度低于PKP组(24.18±3.07),PVP组(12.43±2.08)后凸Cobb角大于PKP组(8.01±3.45),PVP组(24.89±5.52)椎体压缩率大于PKP组(20.23±3.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后凸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PKP相比PKP能进一步改善OVCF病椎的裂隙修复,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术后疼痛程度轻;但手术时间较长,骨水泥注入量相对较多,且不适用于重度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是否新发骨折,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途径(单/双)、注射剂量、注射后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椎体CSA、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以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准确度以及临床价值。结果:总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2例,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KP治疗OVCF的133例(17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为(15.48±2.28)个月,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手术入路、骨水泥是否渗透至椎间盘、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以及Cobb角恢复率等因素.结果 术后28例(21.05%,28/133)病人再发骨折,再骨折组的平均年龄为(76.32±7.59)岁,5例发生骨水泥渗透至椎间盘(17.86%,5/28),腰椎骨密度T值为(-3.60±0.79)SD,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50.39±1.87)%,Cobb角恢复率为(53.07±3.91)%,以上指标与未再发骨折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骨密度与再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1).结论 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率是PKP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化瑾  王博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2):87-91,115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PKP术中采用椎体支架(VBS)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83例,其中47例采用传统PKP治疗(PKP组),36例在PKP术中采用VBS系统治疗(VBS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球囊压力、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eck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局部Cobb角。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年。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Beck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KP组比较,VBS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透视时间更长,球囊压力更高,骨水泥注入量更多,骨水泥渗漏率更低,住院费用更高,伤椎Cobb角恢复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种术式均能缓解OVCF患者疼痛,PKP术中采用VBS系统能更好地纠正伤椎畸形,且骨水泥渗漏率低,但其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n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l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2月I27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Cohb角度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比较分析。结果术所有患者疼痛均缓解,随访〉12个月。2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活功能力评分和Cobb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柱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缘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柱和后缘高度与术后相比较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2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PKP治疗OVCF均可取得满息的治疗效果,而单侧PKP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OVCF患者采用PKP治疗,手术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病椎最大塌陷处的高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病椎疼痛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评分、病椎最大塌陷处的高度、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KP治疗老年OVCF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43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过伸复位结合经皮经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术前、术后1d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疼痛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3例胸背部疼痛消失,2例疼痛明显减轻,未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均无复发,X线片示24例椎体高度未丢失,1例有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椎体高度、Cobb′s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理想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适当扩张球囊、灌注骨水泥等技术要点,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Ⅰ期应用单个球囊单侧穿刺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球囊单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25例共60个椎体。术后观察疼痛缓解及骨折复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3~146min,平均30.4min/椎。术中球囊扩张压力为98~320Psi,平均183Psi;扩张体积2~4.5ml,平均3.25ml;扩张次数2~6次,平均3.3次,3例球囊术中破裂。骨水泥注射量2~5ml,平均3.5ml/椎,2例椎管内出现少量渗漏,1例发生椎旁渗漏,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VAS由术前的(7.5±1.0)分降低到术后的(3.2±0.7)分,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受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未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PK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满意等优点,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时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疗效,从而探讨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随机接受PKP治疗的106例患者,按照骨折至接受PKP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于不同时间点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渗漏率确定各组疗效。结果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术后24h 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总渗漏率16.3%,其中亚急性组4.4%,较急性期组的17.6%及慢性期组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的微创方法,选择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更优,尤其是亚急性期骨水泥渗漏率最低。选择慢性期行PKP治疗仍可获得一定远期疗效,但要注意其有着较高的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病例的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的对比,探讨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对术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03—2012—04采用单侧(单侧组)或双侧(双侧组)经椎弓根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OVCFs,其中单侧组46例,双侧组50例,统计2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4.6个月,在住院天数、下地活动、VAS评分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椎体高度和Cobb角,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数据比较,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行PKP治疗OVCFs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方面.经双侧人路方法的疗效要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保守疗法治疗OVCF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椎体高度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并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分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组,保守治疗组,每组选取15例患者。采用VAS、ODI评分标准和影像资料分别评估,对比分析组之间的疗效、影像资料变化,并分析椎体高度恢复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①PVP、PKP组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显著;②两组早期止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日常生活,但远期疼痛缓解效果与保守治疗组相当;③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④PVP手术过程中发生了4例骨水泥渗漏、PKP组2例,术后随访发生了4例椎体再骨折。保守治疗组在卧床恢复期间出现肺部感染2例、褥疮2例。结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压缩骨折椎体中等程度压缩时疼痛值相对较高;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与疼痛的缓解无相关性。PVP与PKP手术治疗后中短期临床疗效优于保守疗法;保守疗法在经济性及安全性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PVA)治疗老年痴呆症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11例合并OVCF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分别行PVA(n=6)及非手术治疗(n=5),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1周、1个月、6个月、1年疼痛、局部活动度、止痛药服用次数、卧床并发症及自主离床超过30min(AMT30)的时间点。结果手术组疼痛方面,术后3d时75%患者疼痛减轻,6个月后为100%;活动度上,术后7d时50%患者得到改善,6个月后为100%;术后3d时50%患者停服止痛药,术后7d后为100%;平均AMT30时间为3.67d;无并发症发生。非手术组治疗1个月内,均需服止痛药,活动度改善不明显;平均AMT30时间为32.20d;80%出现卧床并发症。结论PVA在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的疗效显著,因他们缺少安慰剂效应,这更说明PVA的效果确切存在,而非安慰剂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伟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入路组(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采用了PVP和PKP治疗的5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评价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前、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压缩变化测量。结果 53例患者手术操作全部成功,1例出现骨水泥渗透到椎体旁。疼痛完全缓解32例(60.4%),显著缓解21例(39.6%)。术后及随访6个月,VAS评分、椎体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随访观察疼痛无复发,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结论 PVP及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微创、安全、疗效优良、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方法。合适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良好的术中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