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IK和LASEK手术后远期的相关指标,以探讨不同术式对于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方法:按不同的术式将38例患者分为LASIK组和LASEK组,随访术后远期(3年以上)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其中CIM、SF、TKM)、眼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屈光度LASIK组为(0.16±0.27)D,LASEK组为(0.10±0.2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地形图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未发现圆锥角膜,CIM术后较术前增加,SF、TKM术后降低,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LASIK组比LASEK组增加.结论:LASIK、LASEK手术对于矫正薄角膜中度近视,远期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从远期安全性考虑,建议对薄角膜中度近视患者行LASEK手术.  相似文献   

2.
标准的LASEK与非球面切削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标准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与角膜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LASEK治疗角膜薄(≤500μm)的高度近视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标准组:应用标准LASEK对21例36眼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非球面组: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LASEK对23例38眼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术前检查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年龄、角膜厚度、切削厚度、剩余厚度、近视等效值、球差、慧差、总阶像差、Qs值、Qf值。术后2周、1月、3月、6月检查裸眼视力。术后6个月时复查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视力/平均模拟角膜记读数(equivalent sinulated keratometry,e-SimK)等效值、慧差,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非球面组球差、总体像差、Qs、Qf及患者主观感受均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球面切削LASEK及标准LASEK治疗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术后均具有较好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术后均有良好的视力恢复。但非球面切削的LASEK术后可,明显减少术后球差、Qs、Qf的增大,较好的保持了角膜的非球面性,减少了术后夜视力差、眩光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后(wavefrontandirislocatingguided—LASIK,WG—LASIK)近视患者的疗效以及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200眼,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和中度(-3.00D~-6.00D)。每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波前像差LASIK,另一组行常规LASIK。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检查。结果:在低度和中度患者中,LASIK组和wG—LASIK组术后视力在1个月和3个月均达到术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中度近视组,LASIK组和WG—LASIK组在术后1个月时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有所增加。至术后3个月时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在中度近视组,LASIK组和WG—LASIK组间彗差、球差及总的高阶像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的矫正近视和散光。并且其视觉质量优于传统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6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视空间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总RMS值、散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3 c/d和12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高阶像差总RMS值低于对照组,散光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纹出现率和平滑型角膜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纹均基本消失,角膜逐渐向平滑过渡。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常规飞秒LASIK,术后残留散光值低,视力恢复快,对比敏感度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82例,130眼)和常规LASIK(77例,118眼)治疗,比较术后3月、6月及1年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各时期,虹膜定位组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残余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高阶像差各项均低于常规组,其中术后3月两组RMSh、Coma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RMSh、Coma、Trefoil、RMS3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RMSh、Coma及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除Trefoil)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各项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及暗光+眩光状态下所有频段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有效治疗近视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light -Wave 1007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 D)分别行LASIK和LASEK,其中LASEK组62人106只眼,LASIK组38人59只眼.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戴镜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LASEK与LASIK屈光矫正结果平均等值球镜(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MSE)分别为(-1.32±1.66)D和(-1.02±0.85)D,12月时LASEK与LASIK分别为(-1.57±1.09) D和(-1.19±0.8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个月时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好于LASEK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趋于相同,术后12个月LASEK组稍好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术后12月时UCVA≥1.0的百分比LASEK组与LASIK组分别为47.8%和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在Snellen视力表上变化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疼痛不适较LASIK组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LASEK和 LASIK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正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中度近视治疗中LASEK与LASIK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中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行LASEK治疗,观察组行LASIK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5天,观察组屈光状态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但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度近视治疗中LASEK与LASIK的应用效果均显著。  相似文献   

9.
李婧媛  李淑琴  万婧 《海南医学》2023,(20):2954-2958
目的 研究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应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咸阳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31例262眼近视合并散光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程度散光分组,其中低散光组61例122眼,中散光组53例106眼,高散光组17例3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FS-LASIK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BCVA)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有效性指数、残余屈光度;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高阶像差(包含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BCVA、术后3个月UCVA和有效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高散光组患者的残余屈光度为(-0.289±0.027) D,明显高于中散光组和低散光组的(-0.253±0.026) D、(-0.159±0.021) D,且中散光组残余屈光度明显高于低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低散光组患者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分别为(0.635±...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莉 《广西医学》2007,29(3):342-34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照术前散光度数分为3组,A组(无散光0~-0.5 DC)235眼、B组(散光-0.75~-2.00 DC)217眼、C组(散光>-2.00 DC)61眼,三组近视散光轴位均在(180±30)°,术前等量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范围-0.25~-14 D并用LASIK对其近视及散光治疗,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 结果 三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残留屈光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残留散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C组残留散光度大于B组(P<0.05),B、C两组矫正散光的轴向差小于1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确切,轴向准确,但散光度越高,术后欠矫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单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及另眼行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同一患者的两眼分别行LASEK及超薄瓣LASIK,治疗对象为近视度高于-6.0D,角膜厚度≥450μm的43例患者。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6.0— -17.75D,平均(-9.34±2.75)D;超薄瓣LASIK组近视度数-6.0— -15.25D,平均(-8.29±2.14)D。分别于术后1d、1周、2周及1、3、6、12个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情况。【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LASEK组轻。术后6个月UCVA≥0.8的比例为:LASEK组为93.0%;LASIK组为88.4%。等效球镜值在±0.5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LASEK组为79.1%;LASIK组为76.7%。双眼同时视物时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Haze情况:LASIK组无1例,LASEK组在术后的1个月时为18.6%、3个月为25.6%、6个月为20.9%、1年为16.3%,其中1例为2级,其余均为1级。【结论】在高度近视的患者,一眼行LASEK,另眼行超薄瓣LASIK,既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现象,又保证了双眼视远时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ASIK术中散光控制的方法。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的184例368眼随机分为A组(88例176眼)和B组(96例192眼),A组采用切瓣后移动电动床对焦瞳孔中心的方法(只重视眼位),B组在确定头位正位后再采用虹膜扩张器对焦固定病人眼位的方法(重视头位 眼位)。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检查对比。结果两组病例之间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球镜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之间术前柱镜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2,P>0.05),但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间的柱镜屈光度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中固定病人头位对控制术后散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LASIK与PR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对比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观察PR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PRK治疗的33例63眼和采用LASIK治疗的34例60眼高度近视分别进行一年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PRK组术后半月至3个月达最佳矫正视力,3个月后出现视力回退,术后一年裸眼视力≥0.8及≥0.5的比例分别为50.6%和6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及Haze形成;LASIK组术后一年裸眼视力裸眼视力≥0.8及≥0.5的比例分别为70.0%及91.7%,无Haze形成.结论LASIK组治疗高度近视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RK.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用于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鹰视ALLEGRTTOWAVEFRONT准分子激光扫描仪及法国MORIACB角膜切削刀为2 0 2例、396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度为- 0 .75D~- 14 .5 0D。随访术后超过3个月的患者。观察分析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在0 .5、0 .8、1.0以上者分别为98.9% (392眼)、90 .4 % (35 8眼)、75 % (2 97眼)。术后第1、3月裸眼视力>1.0的分别为88.1% (349眼)、91.9% (36 4眼)。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较好,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中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中度近视患者59例(114眼),其中LASIK组与SBK组各57眼,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LASIK组与SBK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5.0分别占82.46%、87.72%,剩余等效球镜在±0.5D之间分别占80.70%、85.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垂直慧差(C7)、水平慧差(C8)、球差(C12)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均于术后1周开始显著增高(P<0.05),除术后1个月SBK组C7明显低于LASIK组外,余各时间点C7、C8、C12和Rms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组C7、C12和Rmsh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SBK组C7和Rmsh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至术后6个月,两组的C7、C8、C12和Rmsh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视觉质量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后早期,SBK组较LASIK组视觉质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LASIK组与SBK组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