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除了来自茶树外,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非茶似茶的茶外“茶”。下面介绍几种有益于健康的“茶”。  相似文献   

2.
对于茶。过去人们一直习惯饮茶,如传统的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种新的时尚又在我国许多地方和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开来,这就是“吃茶”。其方法是将乌龙茶、红茶或绿茶的茶末、茶粉加入到食品中。从而创造出全新的食品,如茶面包、茶饼干、茶汽水、茶点心、茶酒、茶雪糕等。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常说的喝茶、吃茶、饮茶,其实都是指的茶水。“茶”是由“茶叶”和“水”两部分组成的。人们一般比较注重茶叶的质量,而对水的质量常关注不够,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会喝茶的人,既讲究茶叶,也讲究水,二者不可偏废。 清代学者袁枚就说过:“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的质量放在茶叶质量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即“水”对于“茶”有  相似文献   

4.
走,泡茶馆去     
提起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恐怕都是“龙井”、“银针”之类茶叶冲泡的茶。可今天,在“茶”的名义下,“茶”已改旗易帜,花样繁多。时下,这城市里流行“喝茶”,同学聚会,恋人相聚,商务往来等等,都是一句:走,喝茶去。  相似文献   

5.
茶思     
赵敏 《保健医苑》2003,(1):34-34
<正> 祖国医学注重行与神的结合,中医养生之道众多,其中茶道与养生学有着内在的认同和本质的联系,修身养性就是茶道的精髓。 《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对茶都有“药用”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作用。人们把茶尊为“万病之药”,历史上也记载了很多与茶相关的资料和人物。“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岁,“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  相似文献   

6.
张玮 《现代养生》2005,(8):10-11
中国人善茶道,对茶的研究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的神农时代,就已发现茶能解毒。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从此人们和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人们离不开茶,但多年来饮用的无非都是红茶、绿茶、花茶等传统茶种而已,有一种茶却鲜为人知,古今茶书均无记载,前无古人实属首创,它就是茶外之茶——“北芪神茶”。发明人郑屹教授1985年在大兴安岭创办了加格达奇天然补品厂,任技术厂长,生产“北芪茶”。1992年他应聘乔迁至渤海之滨北戴河安家落户,研制开发以海洋生物资源和中草药为原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茶为载体的新一代纯天然高级强壮滋补品——“北芪神茶”。1996年正式批准“新资源食品”批号国卫新食准字(96)第4号。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祥地,茶的传播源头。茶,最早的名字叫荼,汉唐以后才通称为茶。周朝《诗经·大雅》里说:“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共如饴。”(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葵茶叶像饴糖)《诗经·邶风》里也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由此可知,我国人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已采食茶叶。把茶叶列为重要饮料。随后,人们又将茶饮作为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如《三国志·吴韦曜传》载:“密赐茶以当酒”把茶与酒等同对待,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唐代陆羽始创煎茶法,并著《茶经》三卷刊行于世。宋代有了种茶专业户,茶叶市场,茶坊,茶馆。许多社会名流,经常以茶会友,…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一生嗜茶成癖,朝朝暮暮都离不开茶。他撰写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可以说,当初则都是从喝茶聊天中“聊”出来的。无怪人们送给他一个别致的雅号,称他“聊斋先生”。“聊斋”者,喝茶聊天之斋也。  相似文献   

9.
虫茶是云桂湘等地苗家的一种传统饮品,如果用茶的科学定义来衡量,其实这虫茶并不是真正的茶,而是一种名为“化香夜蛾”幼虫的排泄物。人们食用这种虫茶的方法与我们饮茶相近,故而将其称作“茶”。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的传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9即《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相似文献   

11.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将茶的生津解渴作用表露无遗。 茶是世界流行的三大非酒精性饮料之一。数千年来,中医视茶若药。《神农本草经》写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人们当时对茶的称呼。《本草纲目》中说:“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甚至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和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茶名扬天下,被誉为世界最驰名的三大传统饮料(另两种为咖啡和可可)之一。茶不仅是饮料,饮茶也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还被人们称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曾说:“器为茶之父。”一杯茶的好坏与沏茶的器具息息相关;同样,一剂药能否充分发挥药效,也会受到煎煮器具的影响。人们常说“茶药同源”,其含义不仅是药和茶的功效雷同、饮用方式类似,也包含茶与药的制作过程及煎煮器具相仿,一些药具便是由茶器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四大饮料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对于茶的饮用和还是对于茶的研究,都可以说是起源于中国。早在殷周时期,茶便作为饮料为人们所喜好。在17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里,就是把茶称为苦莱和荼草。称为“苦菜”,当然是因为它味苦。其实,茶虽有苦味,但苦后复有甜味,可说是“先苦后甜”,所以《诗经》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可见古人很早已将茶比心,在其中品味出了不同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间不但有着“花为媒”的习俗,而且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还有着“茶为媒”的风尚。  相似文献   

16.
沏茶聚谈,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是男人的专利。苏南周庄镇上的“阿婆茶”,则偏偏是婆婆妈妈们的事,男人家,哪怕是父老叔伯也都没有资格参加。 周庄镇的饮“阿婆茶”,早在明代就盛行成俗,至今犹存。 每日夕阳衔山时分,镇上各家女人忙完了一天家务,做好了晚饭,便喊着“吃茶去”,还真当回事。“阿婆茶”是今天这家,明天那户,  相似文献   

17.
调查显示,80%的北京百岁老人均有晨起沏茶,喝通、喝透并排空二便再进食的良好习惯,许多老北京特别是满族后裔,也有世袭的“茶疗”优秀传统。每周一次通透的“茶疗套餐”,能帮助人体疏肝理气、清肠排毒、健脾和胃、益气醒神,让“亚健康一族”丢掉包袱,轻装前进。还等什么?一起来体验舒适茶疗带来的健康奥妙吧!  相似文献   

18.
林勇 《健康天地》2010,(6):83-83
<正>政和是福建著名茶乡,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出产许多名茶。这里的人们种茶、饮茶、用茶、爱茶、说茶、写茶,渐而发展为"茶文化",有茶节、茶歌、茶舞、茶诗、茶礼等。政和配茶风俗别具一格,有别于闽南的"品茶"、浦城的"桂花茶"。  相似文献   

19.
饮茶说健康     
吕净  柳鹏 《健康世界》2010,(10):96-98
中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对饮茶健身早已有了精辟的论述,如投荼有序、先茶后汤等说法。唐代刘贞亮曾就饮茶和健康提出了“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茶叶又有哪些健康功效呢?  相似文献   

20.
茶叶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饮料。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茶说》中云:“除烦去腻,故世不可无茶”。就连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这样的谚语:“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由此可见,茶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还是绿茶好市场上出售的茶叶,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如祁门红茶;未经发酵的茶是绿茶,如黄山毛峰;经过半发酵的茶称为乌龙茶,如福建铁观音;采用经过加工干燥的茶坯与含苞待放的某种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称为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