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胆总管畸形伴巨大多发结石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29岁。以“体检时B超发现胆管结石1个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前无黄疸、发热等任何症状。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未查及阳性体征。B超提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CT提示:胆总管多发结石,左右肝管内多发结石;实验室检查:BRT正常;GPT9U/L,COT13U/L,总胆红素7.8μmol/L,DBil 2.9μmol/L,间接胆红素4.9μmol/L。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因“右上腹部隐痛半年,皮肤巩膜黄染2周”入院,B超检查: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肝功检查示:ALT 98 U/L,AST 76 U/L,TBIL 68μmol/L,DBIL 58μmol/L,术前行MRCP检查及ERCP造影,显示结石位于胆总管内(图1,2),考虑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拟先行ERCP取胆总管结石后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ERCP取石失败留置鼻胆管引流,暂停手术。2 d后再次行DSA胆总管旋转造影,显示结石位于胆囊管末端(图3),压迫肝总管,考虑患者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肝功能相关指标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 年3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319 例,其中单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04 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5 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相关指标(TBIL、DBIL、ALT、AST、GGT、ALP、LDH、TBA)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相应的诊断临界值,明确其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TBIL [13.25(9.63,20.78)μmol/L vs 34.60(20.40,55.40)μmol/L]、DBIL [5.85(4.10,9.00)μmol/L vs 22.60(10.20,42.30)μmol/L]、ALT [25.00 (15.25,39.00)IU/L vs 211.00(93.00,374.00)IU/L]、AST [23.00(17.00,36.50)IU/L vs 141.00(52.00,276.00)IU/L]、GGT [40.50(22.00,91.00)IU/L vs 315.00(155.00,520.00)IU/L]、ALP [85.00(69.00,116.50)IU/L vs 168.00(119.00,248.00)IU/L]、LDH [202.00(169.00,234.75)IU/L vs 236.00(176.00,352.00)IU/L]、TBA [5.20(2.63,9.10)μmol/L vs 43.60(6.70,146.50)μmol/L]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BIL、DBIL、ALT、AST、GGT、ALP、LDH、TBA特异性分别为69.6%、78.4%、87.3%、85.8%、81.4%、71.6%、82.8%、88.7%;敏感性分别为81.7%、80.0%、77.4%、77.4%、82.6%、82.6%、45.2%、65.2%;临界值分别为18.3 μmol/L、9.4 μmol/L、81.0 IU/L、50 IU/L、119 IU/L、106 IU/L、254 IU/L、18.9 μmol/L。结论 术前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高于其相应的临界值及指标异常数目≥5个时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处微切开胆总管行胆道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在青中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成功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处微切开胆总管,完成胆道探查取石、一期缝合的27例青中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位年龄45(40,53)岁,手术时间122(105,137)min,术后住院时间4(4,5)d。较术前,术后第3天TBIL[19.2(15,26.3)μmol/L vs 54.2(39.1,100.6)μmol/L),Z=4.195,P<0.001]和DBIL[7(4.8,12.4)μmol/L) vs 38(31.3,69.8)μmol/L),Z=-4.533,P<0.00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出现轻度胆漏2例,均延迟拔管后自愈。全组随访6(5,6)个月,随访期间无黄疸、胆总管狭窄、残石及复发结石。结论 对于合适的青中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患者,直径≤1 cm的结石,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处微切开胆总管取...  相似文献   

5.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22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52.5±12.9岁。其中伴黄疸36例(62.1%),总胆红素42μmol/L~169μmol/L,直接胆红素31μmol/L~127μmol/L,转氨酶升高30例(51.7%),谷丙转氨酶53U/L~210U/L,有胰腺炎病史7例(12.1%),急诊患者6例(10…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 1岁,以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C)术后1年,右上腹疼痛伴周身皮肤黄染半个月收入院。查体见生命体征平稳,巩膜及皮肤黄染。腹平软,剑突下方偏右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示血白细胞1 6 3×1 0 9/L ,血总胆红素2 70 7μmol/L ,直接胆红素1 79 6 μmol/L。超声检查示胆总管扩张直径为1 1cm ,下端见2 8c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ERCP检查示胆总管扩张,内有结石影,肝门部有多枚钛夹影。术中见胆总管扩张,剖开并取出一枚0 8cm×2 .2cm结石,其核心有钛夹一枚。肝门部胆管周围见多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采用改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结果 本组8例经过8个月至3年(平均2年)的随访,无一例发生胆管逆行感染及胆总管结石再发.结论 改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可克服胆管逆行感染,是一简便、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Oddi括约肌结石嵌顿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总管结石紧嵌于Oddi括约肌处难以取出,处理不当可造成医源性胆胰结石甚至十二指肠损伤。1994年1月至2006年5月我们对16例取石困难的病例,采用不同方法取石,效果较好。总结经验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1~69岁,平均48.3岁。全组均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其中3例胆道Backer扩张器已从胰腺后方穿出胆总管。术前病人血总胆红素≤100mmol/L6例,>100mmol/L10例。B超示胆总管直径6mm1例,7mm2例,余均≥8mm。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1.2取石方法1.2.1普通取石钳捻转取石取石钳进入胆总管切口后便处于张开状态,滑…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1岁,因"腹痛、腹胀伴高热、皮肤黄染1月"于2008年8月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患者于2月前在某县医院诊断为"胆系感染、胆石症"行"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引流术".术中扪及胆总管下端一约3 cm×1.5 cm包块,质硬,粗糙,考虑为恶性肿瘤.因手术技术有限,肿瘤未予处理,行胆囊空肠吻合术.术后黄疸减轻出院.此后患者反复发热、黄疸,体温最高39.7℃.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果差,转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体格检查:T 36.9℃,皮肤黏膜和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膨隆,右肋缘下可见手术切口.右肋缘下及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Murphy(一),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ALT 26U/L,AST 31 U/L,GGT 163 U/L,TBIL 17.7 μmol/L,DBIL 6 μmol/L,AFP、CEA均正常,CA199 50.32 U/mL.B超示:胆肠吻合术后并胆系感染;胆总管下端及胆囊内泥沙样沉积物.胆囊积气.CT示:胆囊空肠吻合术后;符合胆总管下端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CT表现.入院诊断:胆系感染,阻塞性黄疸并胆总管结石.积极准备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病例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共完成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16~77岁,平均44.5岁。其中胆总管结石36例,胆总管扩张未见结石2例。同时合并胆囊结石36例,合并肝胆管结石2例,合并肝囊肿2例;6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存疾病。所有病例术前均行B超或MRCP检查。结石数目1~3枚者21例,3枚者17例;结石直径为0.5~2.7 cm,平均1.1 cm;胆总管直径1.0~2.8 cm,平均1.3 cm;总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急性反应期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回顾分析92例ABP患者,根据是否早期接受急诊ERCP分为ERCP组(ERCP组,52例)和非ERCP组(N-ERCP组,40例)。观察ERCP组中胆总管微小结石或胆泥发生率;比较两组重症胰腺炎发生率、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ERCP组中49例急诊ERCP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4.2%。ERCP组中,胆总管微小结石及胆泥共6例,占胰腺炎病因11.5%(6/52);ERCP组重症胰腺炎发生率[5.8%(3/52)]明显低于N-ERCP组[20%(8/40)](P<0.05)。ERCP组腹痛缓解时间(3.5±1.1 d vs 5.0±1.5 d)、血清淀粉酶下降速度(50±135 U/L vs 201±120 U/L)、肝功能(TBIL:125±114μmol/L vs 250±140μmol/L;ALT:210±183 U/L vs 452±215 U/L;GGT:241±198 U/L vs 450±285 U/L)改善情况均优于N-ERCP组(P<0.05)。结论急诊治疗性ERCP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重症胰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至2001年10月我院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900例,其中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7例,残留结石率0.36%(7/1900)。本文分析胆总管残留结石发生的原因,并对其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8-78岁,平均52岁。4例为择期手术者。3例入院时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但无黄疸,B超检查胆总管轻度扩张,直径9mm,经治疗症状缓解,术前复查B超胆总管直径均≤7mm,内无结石。LC术后2-20d再发上腹部绞痛,其中5例伴有黄疸,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 6 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及残石率 ,4 1例患者获得电话随访。结果 6 0例患者均有胆囊结石 ,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 4 7例 ,胆总管扩张未见结石 8例 ,合并有肝胆管结石 5例。术前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彩色B超和 /或ERCP检查。无黄疸者 11例 ,总胆红素 >10 0 μmol/L者 2 1例 ,总胆红素 2 0~ 10 0 μmol/L者 2 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手术时间为 1~ 2 5h。住院时间 5~ 14d。手术入路 :经胆总管者 4 9例 ,经胆囊管者 11例。手术取石情况 :结石数目 >6枚者 8例 ,3~ 6枚者 39例 ,3枚以下者 13例。结石直径为 0 5~ 1 2cm。术后 5例发生胆瘘 ,2例发生腹膜炎 ,胆总管残余结石 2例。 4 1例获得电话随访 ,均恢复良好。结论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3月对16例患者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行一期胆总管缝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3~76岁,平均45.4岁.其中原发性肝总管和/或胆总管结石10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5例,胆总管探查阴性1例(既往曾患有胆道蛔虫症,经过驱虫治疗).均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急性胆管炎发作的临床表现,均无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内科疾病,前白蛋白、白蛋白、肾功能、凝血四项等均正常,术前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增高9例,转氨酶增高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胆囊结石患者常规应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以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研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合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方法对常规接受术前MRCP检查的1 03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并对366例首次入院的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组)。结果对照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7.8%(80/1 030),假阳性率为0%(0/80),假阴性率为0.4%(4/950)。根据5项指标:B超发现胆总管扩张或胆总管结石、年龄大于65岁、发热、血清碱性磷酸酶〉121 IU/L、血清淀粉酶〉100 U/L,可预测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预测模型的筛选阈值为6%(P〈0.05)。根据筛选值是否高于标准阈值而决定研究组患者是否接受MRCP检查。仅1例手术后发生腹痛并经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174)。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MRCP阳性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于预测模型的筛选阈值的患者并无行MRCP的必要性。应用本研究指出的预测模型结合MRCP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不增加临床漏诊胆总管结石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许从志  郑良孝 《腹部外科》2006,19(6):375-375
病人:男性,43岁。因腹痛11d伴皮肤黄染并加重8d入院。体检:T37.8℃。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肌软,未扪及包块。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2×109/L,N0.73,L0.27。谷丙转氨酶334U/L,谷草转氨酶146U/L,CA19-9128.5KU/L,CEA(-)。影像学检查:CT提示胆总管下段结石并胆总管上段扩张,胆囊结石。入院诊断: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在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十二指肠切开取石乳头成形术。术中发现胆总管明显增粗,直径约2cm。纵行切开胆总管,发现其下段有泥沙样胆汁反…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型管引流法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以往都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从 1995年开始对胆总管没有高度扩张及明显炎症的病例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的术式 ,并与T型管引流法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从 1995年 4月至 1999年 6月 ,我们通过上述二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 73例 ,男 2 9例 ,女 44例 ,男性年龄 33~ 82岁 ,平均 (6 6± 13)岁 ,女性 2 9~ 79岁 ,平均 (6 7± 14)岁。1.术式 :胆管一期缝合法 5 3例 ,占 73% ,T型管引流法2 0例 ,占 2 7%。2 .胆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 :(1)胆汁肉眼所见无脓样改变…  相似文献   

18.
开腹手术中 ,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手术方式 ,但有时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且病人住院时间较长。我院于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0月有选择性地对 83例术前诊断胆总管结石病人采用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 83例 ,男 2 5例 ,女 58例 ,年龄 2 5~ 72岁 ,平均45 .6岁。术前均行B超或CT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病人均有上腹疼痛病史 ,肝总管或肝内胆管结石 1 5例 ,胆总管扩张 76例 ,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 58例 ,既…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5岁。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再发并黄疸5 d”,于2013年3月9日入院。近1年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不适,疼痛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呕吐,无黄疸,无发热。在我院检查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急性胰腺炎,半年前在我院住院保守治疗1周,症状缓解后出院,5d 前再次发作,右上腹呈持续性疼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皮肤黏膜明显黄疸,发热38℃,来院治疗。查体:巩膜中度黄染,腹平,上腹腹肌紧张,右上腹肋缘下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肝脾未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37.70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15.4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6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4.5 U/L,血清淀粉酶315 U/L,尿淀粉酶1100 U/L。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壁毛糙,胆总管直径1.3 cm,胆总管下段结石,胰头略有肿大,胰管扩张,肝肾间隙少量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病人8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行sEST联合EPBD治疗;对照组45例,行sEST治疗。比较两组取石情况和术后一般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结果实验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碎石器使用率和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76%和2.38%,对照组分别为20.00%和1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7.85±2.17)天,对照组为(9.72±2.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实验组血清TBil及DBil水平分别为(156.06±51.27)μmol/L和(92.85±29.7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71.72±56.48)μmol/L和(105.42±34.81)μmol/L,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ST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JPDD病人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碎石器使用率和结石复发率,病人术后恢复较快,且能有效改善其血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