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染病总论     
蓝藻抗病毒蛋白N的研究进展(综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综述);幽门螺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综述);新型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82株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其与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相关性。方法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N)82株,采用自动细菌检定系统检测其对18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细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临床分离株KPN对SCF耐药较高,为94.1%;对MPM的耐药率较低,为24.2%。82株KPN共检出SHV、TEM-1、KPC-2、NDM-1、OXA-1、OXA-2、CTX-M-3、CTX-M-14、CTX-M-15、CMY-4等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前4种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3%和2.5%;碳青酶烯耐药株和碳青酶烯敏感株OXA-1、CMY-4、KPC-2及NDM-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1.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E型(SHV+TEM+CTX-M群+OXA群)较常见,检出率为48.8%,与药敏型Ⅷ型相符度(以药敏型为标准)为75%;基因型D型KPN中,药敏型Ⅰ型和Ⅱ型所占比例较高,达61.9%。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株KPN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也表现为多样化,其中SHV、TEM基因携带率高达100%,携带OXA-1、CMY-4、KPC-2及NDM-1的KPN更有可能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型为D型的KPN更有可能对非碳青霉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3.
一、莫西沙星是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理想药物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RTI)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AECB)和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等[1]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本病主要致病菌 ,“非典型”病原菌 ,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杆菌也可导致本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尤其是对青霉素和其他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如口服头孢菌素类 )产生耐药性的肺炎链球菌菌株日益增多 ,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也有报道 ,肺炎支原体等细胞内病原菌对 β 内酰胺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药敏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对近2年分离的268株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择其中2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p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群、CTX-M-2群、CTX-M-9群、OXA-1群、OXA-2群、0xA-10群、PER、GES、VEB、CARB、DHA、ACT-1)检测并分析。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非产酶株显著升高,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且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β-内酰胺酶密切相关。结论近年来该菌感染率高,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高度重视,及时加强对该菌的药敏及耐药谱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近年来,耐药型肺炎链球菌出现迅猛,在我国和众多亚洲国家尤为明显~([1]).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中对红霉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象~([2]).因此,我们对52株肺炎链球菌进行了大环内酯药物(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情况和耐药基因erm(B)、erm(TR)、mef(A)及mef,(E)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浙江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以及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从浙江省不同地区病人临床标本中分离并鉴定肺炎链球菌138株。采用K-B纸片法和E-test检测上述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上述菌株中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ermB和mefE基因携带情况。分析ermB和mefE基因携带、分布状况与红霉素耐药性关系。结果138株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中,对红霉素耐药率高达93.5%(129/138),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9%~4.3%)。上述菌株er-mB基因检测阳性率(91.3%,126/138)明显高于mefE基因(33.3%,46/138)(P0.05),其中27.5%菌株(38/138)同时携带。不携带ermB和mefE基因菌株均对红霉素敏感,仅携带mefE基因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率(62.5%)明显低于同时携带两种基因菌株耐药率(100%)及仅携带ermB基因菌株耐药率(97.7%)(P0.05)。结论红霉素已不适合作为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ermB基因是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携带的红霉素耐药相关优势基因。ermB基因可使肺炎链球菌产生较mefE基因更强的红霉素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新的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复方头孢氨苄胶囊(增效苯甘孢霉素)是头孢菌素类的复方制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对青霉素耐药株)、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杆  相似文献   

8.
头孢哌酮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  96例中重度肺炎随机分为单用头孢哌酮组和头孢哌酮联合罗红霉素组 ,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学疗效。结果 单用头孢哌酮组临床有效率 77.6 % ,联合罗红霉素组 93.6 % ,两组相比 P值 <0 .0 5 ,有显著差异。细菌学疗效两组相比 P值均 >0 .0 5 ,无显著差异。结论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会降低临床整体疗效 ,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王瑞丽  梁建红 《山东医药》2011,51(26):105-106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确定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提供依据,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4软件对9 132例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送检标本共9 132份(例)中,分离出病原菌2 246株,其中G+球菌361株(16.07%),G-杆菌1 596株(71.06%),真菌289株(12.87%),产酶菌693株(30.4%)。内科、外科病房感染菌株均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以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为主要分布区域。G+球菌对糖肽类、磷霉素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耐药率高;G-杆菌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磺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结论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感染菌株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有较高耐药性,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典型病原体在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地位。方法收集宁波市鄞州区农民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的CAP患者共96例,分别检测就诊时及2~4周后的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抗体的滴度,以出现4倍及4倍以上的增高为诊断标准。结果所有患者的初期治疗均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天治疗效果不佳者,进行抗生素升级治疗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所有患者病情都得到控制,96例患者测出非典型病原体21例,其中肺炎支原体14例,肺炎衣原体4例,嗜肺军团菌3例。但21例患者中有11例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成功,10例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结论农村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非典型病原体占一定的比例,可能以混合感染为主,其初始治疗可不必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成年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3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下呼吸道标本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300例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83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0株(65.6%),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63株(34.4%),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肠球菌。耐药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明显,而对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及碳青霉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鲍氏不动杆菌仅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一定活性;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肠球菌耐药明显,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较敏感,头孢吡肟也保持一定抗菌活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较严重,应结合患者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用药。  相似文献   

12.
牛德新  李红 《内科》2011,6(2):140-141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用的抗生素很多,但耐药菌株也日渐增多.随着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支原体、衣原体或者军团菌感染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推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或喹诺酮类单用,以覆盖大部分病原体[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呼吸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制定应对策略,指导临床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15年5月到2016年10月在我院呼吸监护病房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80例,取痰液标本进行病原学以及耐药性检测,分析病原学资料中病原菌构成比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共检出病原菌102株。革兰阴性菌68株(67%),革兰阳性菌24株(24%),真菌10株(10%)。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36株(35%)、鲍曼不动杆菌6株(6%)、铜绿假单胞菌10株(10%)和阴沟肠杆菌2株(2%);革兰阳性菌中常见的为肺炎链球菌10株(10%);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明显耐药,但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33.33%,但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非常高(8.0%),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耐药情况严重,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较为突出,可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结论 VAP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针对研究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减少耐药现象发生,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革兰阴性细菌对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产ESBLs的细菌种类不断增加,ESBLs基因表型也不断增加,成为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严重感染者可引起多器官损伤、脑炎,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其耐药现象逐渐增加.现将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现象、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检测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多重PCR检测分离自深圳地区的101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常见耐药基因,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性。结果 PCR检测101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TEM、AmpC、VIM阳性率分别为86.1%、76.2%和18.8%,SHV和OXA均阳性2株(阳性率2.0%),DHA阳性3株(阳性率3.0%),IMP基因扩增阴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28.7%(29/101),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58.4%,对多粘菌素E较敏感,敏感率为95.0%,有25.7%(26/101)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携带TEM、AmpC、VIM是导致深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7.
整合子介导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志贺菌的多重耐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志贺菌的耐药特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药敏试验筛选可疑产ESBL志贺菌株;通过改良三维试验、E-test试验及相对水解率测定对可疑产ESBL志贺菌进行鉴定;采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和CTX-M-9组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对TEM和CTX-M-9组全编码基因引物等PCR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对产ESBL志贺菌进行结合传递试验,供体菌和接合子用稀释法进行MIC测定。对ESBL菌株进行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的多重PCR检测,Ⅰ类整合子可变区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确定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和数量。结果275株志贺菌中有12株为产ESBL志贺菌,其基因型为CTX-M-14和CTX-M-1组;产ESBL志贺菌结合传递试验全部阳性,其结合子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12株ESBL志贺菌只含Ⅰ类整合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dfrA17-aadA5耐药基因盒。结论济南地区志贺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由质粒介导,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多重耐药由整合子介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单环β -内酰胺类、第 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β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 ,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在临床上亦日渐突出 ,多重耐药株的出现 ,医院内感染的增多 ,增添了临床治疗难度。革兰阴性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 :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与抗生素结合靶位的改变 ;主动外排系统及生物胶膜等 ,其中 ,β -内酰胺酶 ( BLA)是革兰阴性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革兰阴性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传染病总论     
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头孢哌酮及其复合制剂血清杀菌活性研究;16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献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杭州地区1株分离自猩红热患儿咽拭子的耐多药嵴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istatus, S.cristatus)S22的致病、耐药机理,基因组水平与其他嵴链球菌的进化关系以及与猩红热的潜在联系。方法 对S22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基因组基本特征、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联合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相关链球菌的基因组,分析平均核苷酸相似度(ANI)和构建全基因组SNPs进化树,分析嵴链球菌的进化关系。结果 菌株S22基因组全长2.041 84 Mb,有1 980个CDS,平均GC含量42.7%。S22含有33个毒力基因,是条件致病菌,与猩红热致病菌化脓链球菌毒力基因分布差异很大,从基因组角度没有直接证据显示S22与猩红热的关系。S22含有3个耐药基因ermB、tetM、bacA,与耐药表型一致。其中ermB,tetM位于类Tn6002的转座子上。比较基因组学显示S22在进化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分离自中国的3株嵴链球菌AS 1.3089,NBRC106105,NCTC13807,在这4株菌上均发现了类Tn6002转座子。此外,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提示嵴链球菌771_SOLI和嵴链球菌787_SOLI应归为格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gordonii),嵴链球菌550_SOLI应归为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sanguinis)。结论 条件致病菌S22不直接引起猩红热,但S22寄居在咽部,并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S22有可能成为咽部的优势菌群,引起菌群失调甚至致病。有4株已测序的嵴链球菌中发现耐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的转座子,均分离自中国,提示我们要控制抗生素尤其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