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索。从全荆芥中检出26个组分,其中11种系荆芥挥发油中首次发现;从荆芥炭中检出27个组分,其中9种为全荆芥中首次发现。其余18种成分的含量也绝大部分发生改变。并对荆芥穗和荆芥梗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d-薄荷酮(d-menthone)及d-苎烯(d-limonene)[1]。在荆芥栽培中有关于荆芥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挥发油含量差异的报道[2],但关于荆芥干物质积累和挥发油积累量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称重法和挥发油提取法,探讨了荆芥干物质积累与挥发油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确定荆芥适宜收获期,为荆芥的规范化种植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  相似文献   

3.
微波法提取荆芥叶中的挥发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宏伟  崔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0):589-589
目的:从荆芥叶中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对荆芥叶中挥发油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测得荆芥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1.10%。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提取速度大大加快,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提取荆芥中的挥发油,利用重量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得荆芥中挥发油的含量为1.2305%。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反应速度大大加快,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不同播种期荆芥的形态、产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变化。认为荆芥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药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 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得到51,47和61个结果,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结论 药对挥发油成分的数目大致为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对含量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川芎贮藏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包装材料和不同贮藏时间对川芎有效成分的影响,对采于两个GAP基地的川芎,在3年贮藏期内每半年照中国药典方法分别测定水分、挥发油、阿魏酸的含量,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不同包装材料中以真空包装、麻袋、编织袋对川芎有效成分含量的损失影响最小.随贮藏时间延长,水分和挥发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贮藏3年后,挥发油含量已经降至贮藏前的1/4~1/3.阿魏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总生物碱含量变化无规律,增减均有.结论:建议川芎的包装材料可选用麻袋或编织袋,如装量小时,有条件可选用真空包装.结合贮藏期内有效成分的变化和川芎在贮藏中极易出现霉变、虫蛀现象,认为川芎不宜久贮.  相似文献   

9.
银翘解毒片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华  李忠思  曾艳芳 《中草药》2004,35(9):1008-1009
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淡豆豉等组成,其中荆芥、薄荷挥发油为有效成分,但其有较强的挥发性,遇光和热不稳定。为避免在制剂过程中挥发油的损失,增加稳定性,提高挥发油的利用率,本实验采用饱和水溶液制备荆芥、薄荷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筛选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如  邹桥  周涛  曾笑  张斌  梁逸曾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373-1376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药对荆芥-防风、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辨色谱重叠峰,通过质谱库进行定性,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结果荆芥-防风、荆芥和防风挥发油分别得到65,51和36个定性结果,占总含量的82.36%,86.71%和89.15%。结论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数目大致是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加和,但主要来自荆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Sto)对白三烯类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理。方法: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急性胸膜炎炎症模型,荆芥挥发油连续预防给药7天,ELISA法测定模型大鼠血清中LTB4含量;大鼠连续灌胃给予荆芥挥发油7天,制备腹腔白细胞悬液,加入外源性花生四烯酸,RP-HPLC法测定LTB4和LTC4的生成含量。结果:荆芥挥发油0.2、0.1mL/kg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LTB4含量,0.2mL/kg能显著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LTB4和LTC4的生成。结论:荆芥挥发油具有拮抗白三烯活性的作用,是其良好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13.
经典恒温法测定荆芥饮片有效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行荆芥饮片有效期的研究。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试验,推导出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规律,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求出20℃时的反应速度常数,计算出有效期。结果:经典恒温试验测得荆芥挥发油及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阴凉处贮存,挥发油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8.453 4×10-6,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3.39×10-5,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该批荆芥的有效期t0.9为2.08年,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是190 d。结论:用经典恒温试验可预测荆芥饮片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其有效期在2年左右,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为190 d。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砂培实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25,50,75,100 mmol·L~(-1))对花期荆芥离子吸收、分布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荆芥根、茎、叶、花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地上部位的Na~+含量逐渐高于根部;根中K~+含量降低,而茎、叶、花中K~+含量有所增加;Ca~(2+)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总体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小。荆芥各部位K~+/Na~+,Ca~(2+)/Na~+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中度盐胁迫(50 mmol·L~(-1)NaCl)促进荆芥挥发油含量增加,重度盐胁迫(100 mmol·L~(-1)NaCl)抑制挥发油的合成和积累。荆芥挥发油中98%以上的物质为萜类成分,以胡薄荷酮和薄荷酮的含量最高。盐胁迫对荆芥挥发油组成成分的种类影响小,但改变了各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盐胁迫促使胡薄荷酮向薄荷酮转化,胡薄荷酮/薄荷酮值(相对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薄荷酮相对含量在75,100 mmol·L~(-1)NaCl处理下高于胡薄荷酮成为第一主成分。其他成分如D-柠檬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下含量上升,石竹烯含量仅在轻度盐胁迫下增加。该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壤条件下荆芥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砂培实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25,50,75,100 mmol·L^-1)对花期荆芥离子吸收、分布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荆芥根、茎、叶、花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地上部位的Na^+含量逐渐高于根部;根中K^+含量降低,而茎、叶、花中K+含量有所增加;Ca2+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总体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小。荆芥各部位K^+/Na^+,Ca^2+/Na^+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中度盐胁迫(50 mmol·L^-1NaCl)促进荆芥挥发油含量增加,重度盐胁迫(100 mmol·L^-1NaCl)抑制挥发油的合成和积累。荆芥挥发油中98%以上的物质为萜类成分,以胡薄荷酮和薄荷酮的含量最高。盐胁迫对荆芥挥发油组成成分的种类影响小,但改变了各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盐胁迫促使胡薄荷酮向薄荷酮转化,胡薄荷酮/薄荷酮值(相对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薄荷酮相对含量在75,100 mmol·L^-1NaCl处理下高于胡薄荷酮成为第一主成分。其他成分如D-柠檬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下含量上升,石竹烯含量仅在轻度盐胁迫下增加。该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壤条件下荆芥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技术,对藏荆芥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荆芥内酯(75.37%)、螺十二烷(3.47%)、2,4-二甲基-1,3-戊二烯(2.70%)、没药醇(1.45%)、5-壬烯-2-酮(1.0%)等29个组分。结论藏荆芥挥发油中富含荆芥内酯等成分,与其他荆芥的挥发油成分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贮藏时间对荆条、羌活、高良姜、苍术、广藿香、细辛、荆芥、砂仁八种中药挥发油·β-环糊精包接物中挥发油含量及其主成分含量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8.
清眩片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赟  刘洪梅  江周虹  田景奎  程翼宇 《中成药》2006,28(11):1662-1663
清眩片由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五味药材加工而成。功能散风清热,用于治疗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 izonepeta tenu ifoliaB riq.)的干燥花穗。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 entha hap lo-calys)的干燥地上部分。清眩片制备原工艺是将提取所得的挥发油直接喷在颗粒上,在放置过程中挥发油容易大量散失,影响疗效。本实验优选混合挥发油提取工艺并进一步采用包合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包合[1-3],旨在降低挥发油损失,增强疗效。本文首先优化薄荷、荆芥穗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  相似文献   

19.
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再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桂枝、荆芥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同时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Indice)。结果:药对桂枝-荆芥、桂枝和荆芥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7、24和37个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91.94%、86.31%和89.17%。结论:药对桂枝-荆芥与单味药桂枝、荆芥的共有挥发油组分分别为20和24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7个。  相似文献   

20.
蒋红梅  卢向阳  方俊  徐向丽  易克  葛冰 《中药材》2007,30(9):1135-1139
目的:研究有机溶剂及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提取石香薷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对比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上的差异。方法: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提取石香薷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GC-MS。结果:有机溶剂法提取石香薷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总时间210 m in,溶剂与原料的投放总比例8∶1(m l∶g),提取温度65℃,提取率可达1.83%。超临界CO2法萃取石香薷挥发油,萃取率为3.4%。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法萃取的石香薷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葎草烯等,其中百里香酚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6.25%,其次是香荆芥酚为19.21%;有机溶剂提取的挥发油中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的含量分别为58.33%和22.54%。结论:有机溶剂提取与超临界提取各具优点,有机溶剂法提取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含量高于超临界提取法,超临界法提取成分则多于有机溶剂提取法,本实验采用的超临界提取条件下有10种化合物首次在石香薷挥发油中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