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新生儿,因发现脐部肿物8小时于1998年2月8日入院。出生时即发现脐部有囊膜肿物膨出。无皮肤及骨肉覆盖,不能还纳腹腔。检查:新生儿貌,脐部膨出物呈梨形,约8cm×7cm×6cm.暗红色,表面光滑,质软,未触及结节,突出处呈蒂柄状,外裹包膜。急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打开腹腔及切开包膜,发现肿物为肝左叶畸形增大,且有完整的胆道系统,通过肝圆韧带与右上腹内的肝叶相连,腹内的肝叶无肝外胆道系统,而与膨出肝叶共有同一胆道,脾、胃未见畸形。因肿物过大,还纳腹腔修补腹壁困难,故行膨出的肝叶大部切除,保留胆道系统,还纳腹…  相似文献   

2.
病儿周×,女,妊娠39周,1988年7月16日出生,顺产,体重3050g。体检:心肺正常,五官及四肢无畸形。腹壁脐旁右侧可见3.5cm长全层裂口其边缘整齐,清楚。胃、小肠、结肠及肝脏均脱出于腹外,呈暗绿色,表面无囊膜覆盖,肠管弹性正常,表面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脐环部有正常脐带附着。手术向上端延长腹壁切口1.5cm,复位前轻轻向下挤压排空结肠内胎粪,复位腹腔脏器后用七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腹壁裂口、术后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硷平衡等治疗,共输冻干血浆50ml,人体白蛋白20ml。术后7天开始进奶,切口Ⅰ期愈合,8天拆线,12天出院。讨论:先天性腹裂指脐部邻近的腹壁全层裂开。其特征:(1) 脱出的内脏表面无囊膜覆盖;(2) 多发生于脐环右侧;(3) 脐环处有正常脐带附着。马氏根据脱出肠管的病变情况将腹裂分为产前期型和临产期型两类。腹裂的治疗比较困难,有作者曾采用塑料膜包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9岁。出生时即发现心前区有广泛而明显的心脏搏动,局部稍隆起。站立时上腹壁正中至脐部有一拳头大小的包块。患儿无气喘、紫绀等症状。体检发现患儿胸骨短小,其下极止于第4肋间,心脏表面仅有一层皮肤覆盖。心脏触诊稍重时可诱发早搏,未闻及病理性心脏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形态及活动未见异常(图1)。上腹部中央至脐部有一柔软包块,平卧时包块可回纳。诊断为先天性胸骨裂伴上腹白线疝和脐疝(图2)。手术和治疗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发现疝囊颈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2岁,2006年4月13日入院。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脐部可复性隆起性囊性肿块,当地诊断为“脐疝”,当时未行特殊处理。2006年3月以来腹部肿块不能回纳。脐部肿块约20cm×18cm,质软,无触痛,表面光滑,不随体位改变,不能回纳。肿块穿刺抽出近300mL清亮液体。CT检查:脐尿管囊肿并脐疝。术中作一横向梭形切口,发现腹壁菲薄,分离疝囊至颈部,疝环直径约1.5cm,切开疝囊颈部见较多大网膜脱出并嵌顿,将大网膜回纳(难以回纳的网膜予以切除)后见其下方另一囊腔,内有约150mL淡黄色清亮液体,将肿块连同囊液完整切除。仔细检查切口下方腹横筋…  相似文献   

5.
病例报告 患儿:女、孕33周,1996年5月30日出生,顺产,体重2250克。生后2小时转我院。入院时体温不升,脐和脐带完整,位置正常。脐的右侧见长约5cm的纵形腹壁全层缺损,宽约1.5cm。裂口与脐基底部相连,中间无正常皮肤,裂口边缘光滑,肠管脱出在腹壁外,无羊膜囊和腹膜包裹;脱出的肠管粗大为正常的3~4倍,水肿、增厚、肠袢互相粘连呈紫色,无肠蠕动;肠管表面有胶冻样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9岁,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3年,不能回纳3个月.体检:肿块轻压痛,入阴囊.B超及CT:左腹股沟内侧混合性块物(疝?).术前诊断:左侧腹股沟斜疝嵌顿.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中见疝囊6 cm×4 cm×3 cm,内容物为大网膜及20 ml黄褐色液体,大网膜与疝囊颈部3/4圈粘连固定,疝囊颈内侧大网膜粘连成团约5 cm×5 cm,与耻骨后腹膜及其外侧腹膜粘连固定,大网膜团块中有一直径约0.2 cm,长约1.5 cm断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晚期行宫内手术修补胎羊腹壁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8只孕110~115 d的健康山羊,体重14~22 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可吸收缝线组(A组,3只)及生物型补片组(B组,5只)。两组首先切除胎羊全层腹壁分别制备大小约5 cm×1 cm及5 cm×2 cm的腹壁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及两层生物型补片修补腹壁缺损。观察术后母羊及出生后小羊一般情况;于出生后第10天处死小羊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并取切口瘢痕组织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共3只母羊流产,其中A组1只,B组2只;其余母羊均顺利娩出小羊。A组小羊腹壁切口愈合好,瘢痕呈线形,腹腔内粘连轻;瘢痕厚度为4~5 mm。B组小羊腹壁切口均未完全愈合,腹腔内粘连轻;瘢痕厚度为3~4 mm。生物力学测定A组瘢痕组织皮条断裂力为16、20 N,B组为10、14、18 N。组织学观察示,A组瘢痕组织范围小;B组见皮肤溃疡面和其下的纤维结缔组织,伴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孕晚期行宫内手术修补胎羊腹壁缺损可行;对于腹壁缺损较小者可直接缝合修补,缺损较大者可采用生物型补片修补。  相似文献   

8.
正自2001年我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因腹腔镜戳孔并发症再次手术4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后戳孔疝2例,脐部戳孔脐尿管瘘1例,脐部戳孔疤痕瘤样增生1例。例1,男,52岁,5年前因胆囊结石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术后3个月发现上腹部戳孔部位出现一小包块,约鸽蛋大小,平卧后可自行消失,无腹痛、腹胀、呕吐史。入院体检:上腹戳孔部位4 cm×4 cm半球型包块,质软,无压痛,可还纳,拟诊断"戳孔疝"入院。术中证实腹壁戳孔疝,疝环4 cm×4 cm,疝囊4 cm×4 cm×3 cm,疝内容物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腹壁筋膜层强度与保证腹壁切口的牢固闭合有关 ,但对有关肌筋膜伤口愈合生物学的了解不多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皮肤的愈合上。作者在动物的切口愈合模型中研究这一问题 ,取 2 4只 SD雄鼠作实验。麻醉后在腹正中线旁 2 cm处翻起一块 6× 3cm2 长方形全层皮瓣 ,作一 5 cm长正中剖腹切口 ,筋膜切口则用 4 - 0尼龙线间断缝合 4针 ,最后缝合皮肤。在术后7、14和 2 1天各处死 8只鼠 ,整块切下腹壁层 ,分离皮肤和肌筋膜层 ,取 3条 1× 3cm2 皮肤和筋膜层 ,在其末端各取 2 mm切口标本 ,用 10 %福尔马林固定 ,供作组织学检查。为了明确皮瓣…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5岁,因“脐部外生性肿物2个月”于2013年4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脐部可见直径约4 cm外生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腹部无明确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血红蛋白101 g/L,红细胞压积31.2%;癌胚抗原:53.23 ng/ml,余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表及腹部彩超显示:脐周腹壁内实质性低回声肿物,有丰富血管信号,直径约38 mm,厚径34 mm,深部达腹壁深层距壁层腹膜3.8 mm;肝右叶可见3.8 cm ×3.3 cm 低回声光团,界限清,形态欠规则,周边可见低回声晕。脐部肿物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示:(脐部)送检坏死组织内见少量异型腺体,符合腺癌形态,见图1。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及盆腔CT (平扫+增强)示:肝右叶病变及结肠肝曲、横结肠管壁改变,考虑恶性占位性病变,见图2。纤维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约70 cm处见一增生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污秽,黏膜充血、水肿,色暗红,质脆易出血,病变侵及肠管全周,致肠腔狭窄;活检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术前诊断: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瘤、脐部转移癌。经术前评估及与家属沟通知情同意后,于4月13日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及脐部转移癌切除术。术后脐部转移瘤大体标本见图3。术后病理示: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内见有癌浸润,脐部内见癌转移,双切缘未见癌,大网膜内未见癌浸润,肠周围淋巴结(0/29)均未见癌转移。TNM分期为T4N0M1。患者病情平稳后,于4月24日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5月8日再次入院治疗,给予口服替吉奥胶囊(20 mg/片,江苏恒瑞)3片/次、2次/d,口服2周休息1周,坚持4周期,肝脏转移瘤行咖玛刀照射治疗,转移瘤体积明显缩小。随访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可,复查无腹部、盆腔?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22d.因脐部间歇外溢粪便20d,膨出异物1d入院.患儿出生后第2天家长发现其脐部间歇性外溢气体及粪便,在当地医院予局部外科换药包扎.入院1d前哭闹时发现自脐部脱出鲜红色管状物.体检:精神欠佳,T 36.4℃,腹部膨隆,脐部见一直径1.5cm之缺损,自缺损处脱出一长约10cm之暗红色"牛角形"肠管,邻近脐部之腹壁可见红肿、糜烂(图1).腹肌柔软,未触及腹部包块,肠鸣音活跃.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肝内胆管肝静脉瘘临床上极其罕见,我院于1998年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人男性,20岁。右上腹刀刺伤在当地医院剖腹探查,见第一肝门上方肝裂伤2cm,有血性胆汁溢出,余未见异常。行肝裂伤对拢缝合、胆囊造口术。术后第1天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并进行性加深,无发热。无输血史。胆囊造口管每天引流胆汁约150ml,无血性液体。6天后转入我院。查体:T37℃,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右腹部可见一18cm手术切口疤痕,未拆线,外侧有一胆囊造口管由腹壁引出,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B超未发现肝脏及胆总管异常。经胆囊造口…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3个月。患儿出生后腹壁即有一拳头大小包块,逐渐增大,就诊时已如小儿头颅大小。体检:腹壁左中有一完全性的连体胎体,形如臀部及双下肢,双下肢分别有足掌及足趾,两肢体之间有会阴及分化不全的肛门,会阴部有无色尿臭味液体外流。脐向外膨隆约5cm×5cm。胸腹X线检查,其胸腹腔内无包块及异常骨组织。以腹部寄生胎及脐疝行剖腹探查。经脐疝切开腹壁各层,见脐疝内容物为寄生胎的肠管及肝脏,其肠管长约20cm,仅小指粗细,肝脏与患儿左半肝连续,没有明显的界限,仅象左半肝增大或畸形一样。患儿右半肝正常,连体肝脏共一个胆囊及胆道,胆…  相似文献   

14.
病人:男性,43岁,因“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入院。入院体检:皮肤、黏膜重度黄染,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胆MRI:肝左叶内一巨大肿块,约15cm×8.5cm×7.0cm;肝门区一肿块,直径约4cm;汇管区狭窄,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无扩张;门静脉左右支流空信号消失,门静脉左右支腔内充盈缺损,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某女,36岁.因在院外行全腹壁吸脂(吸出5 000ml,具体抽吸方法不清楚),患者自述吸脂术后饮食及大小便无异常,但术后第5天高热(39℃),腹部剧烈疼痛于2001年5月6日急诊入院.住院后查体:全腹膨隆,呼吸困难,呈端座位,下腹部皮肤青紫伴有大水泡,并有黄色渗液,左下腹部有10cm×6cm皮肤全层坏死,双腹外侧髂前上棘处红肿、痛、热;B超检查:腹壁皮下脂肪腔隙有积液,呈蜂窝样无回声区,直径5mm左右.白细胞总数29.9×109/L,中性粒细胞0.93,血红蛋白30g/L.诊断为腹壁皮下血清肿并发感染,给于吸氧,行泰能0.5g静滴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并行双侧下腹壁切开引流及减压,引出淡黄色液体约800ml.血及穿刺液培养均为阴性.腹部病变组织取检示脂肪组织变性坏死伴炎性渗出.入院后第2天白细胞总数仍为30.0×109/L,中性粒细胞0.93,体温38.8℃.继续加大抗感染治疗及对症处理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食欲有所增加,腹壁消肿并出现腹壁皮纹,腹部切口引流液逐淅减少,入院后第9天白细胞总数31.8×109/L,中性粒细胞0.84,随后抗生素除泰能外另加悉能0.1g每8小时1次,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入院后第25天白细胞总数恢复8.0×109/L,中性粒细胞0.74.左下全层皮肤坏死处伴有痂下脂肪液化(图1),不断从坏死灶内有分泌物溢出,呈灰白色.再次行全腹腔部位B超检查,虽仍有全腹壁皮下弥散性点状无回声,但除左下腹皮肤坏死部位以外,临床已无明显积液症状.于入院后第35天检查腹部情况炎性组织局限,全身情况正常,在全麻下行左下腹壁坏死病灶切除术(图2).术中发现病灶深至肌层,周围有大面积脂肪坏死,将坏死脂肪及皮肤全部切除,由于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缺损,所以用银丝做张力拉拢缝合及用4-0丝线间断缝合,在局部残存腔内置双套管,行负压持续冲洗引流,每日用5 000ml生理盐水在负压为200kPa持续条件下冲洗吸引共8天.冲洗第4天时仍可见有少量皂化脂肪颗粒,第8天拔除双套管停止冲洗.由于清创彻底及在持续负压状态下使皮肤与肌膜粘贴较紧消除了余腔,术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7℃左右,伤口Ⅰ期愈合(图3).10天拆除皮肤缝合丝线,15天拆张力缝合线,恢复良好后出院.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26岁,体质量48 kg,因"发现上腹壁渐进性增大的肿物20余年"于2017年10月16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患者在出生时即发现了腹壁肿物,但不伴有任何不适感,因而没有引起患者及家属足够重视。既往无其他疾病,自诉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体格检查:上腹壁可触及一大小为6.5 cm×8.0 cm×4.0 cm不可回纳的肿物(图1),其余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大致正常。腹部CT扫描+疝囊容积比重建示:前腹壁可见一缺损,大小约12.0 cm×6.0 cm,肝脏和胆囊疝出;气腹前疝囊、腹腔容积分别为335 ml、5 583 ml(图2、3)。在患者仰卧位、彩超引导、局部麻醉的条件下,采用14 Fr单腔深静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3岁。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周围占位性病变于1999年11月25日收入院。无发热、寒战、腰痛及尿路刺激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150/82 mmHg(1 mrn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双肾区无膨隆及叩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示肝右叶后缘与右肾内外后缘之间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43~50 Hu,最大层面范围为5 cm×9 cm;右肾受压,向前内方移位;增强后肿块无强化。IVU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右肾肿瘤,右肾上腺占位病变可疑。于1999年11月30日 在全麻下经第11肋间切口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腹膜后,上与膈肌、肝脏相连,背外侧与后腹壁及侧腹壁粘连,内下方与右肾关系紧密,并将其包绕。右肾上腺正常。将肿瘤连同右肾一并切除。病理检查见肿瘤大小为15cm×9 cm×4 cm,似增厚的肾被膜。肿物切面呈灰红色,细腻,部分区域呈暗红色。病理诊断为右肾脂肪囊恶性淋巴瘤,沿脂肪囊浸润至肾背侧局部被膜及肾皮质。 术后1个月开始化疗,每21 d 1次,化疗6次后因肿瘤广泛转移,胸、腹积水,淋巴结肿大,于2000年6月20日死亡。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73岁 ,因发现剑突下可复性包块 2 0年 ,伴疼痛、增大、不能回纳 3d急诊入院。入院时查体 :一般情况差 ,T 3 7.8℃ ,腹平软 ,上腹剑突下可见 8cm× 5cm× 5cm大小包块 ,囊性感 ,可活动 ,似有蒂与腹腔相连。B超示腹壁包块 8cm× 5cm× 5cm大小 ,与肝左叶相连 ,考虑肝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利用疝囊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的方法和体会。方法:本组男17例,女性1例,年龄35~64岁。对18例易复性斜疝患者手术,将切下的疝囊重新整合成至少3层的“疝囊膜”,在精索后把疝囊膜与腹横筋膜、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及耻骨梳韧带缝合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结果:均治愈,随访0.5~4.5年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取材方便,缝合修补无张力,具有可行性和临床价值。远期效果还有待于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男,,因“发现骶部巨大包块并破溃0.5 d”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发现腰骶部巨大包块并破溃,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对外界反应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 =1.5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音;心尖搏动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骶部巨大包块,约20 cm ×20 cm,质地软,张力高,可见一大小约5 cm ×5 cm 的破溃,渗血,四肢活动可,各深浅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治疗经过:血液分析示白血胞升高,血生化示高钾血症,肝肾功能基本正常,低蛋白血症。查 MRI 示尾部畸胎瘤可能性大。手术经过:①全麻成功后,患儿取左侧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②在膨出处沿膨出物作一横棱形切口,在正常皮肤与变异皮肤交界处小心切开,分离皮下与肿物间隙,见肿物囊实性,多腔,囊液呈清亮淡黄色,未见毛发、骨骼等物。前面压迫直肠,后面压迫骶尾骨。③小心仔细剥离肿物并完整切除,保护肛周皮肤。骶尾部未见与椎管相通,无液体渗出,切除部分骶尾骨,骶间动脉严格止血。④清点器械无误,严格止血,修剪多余皮肤后分层缝合皮肤。术后病理:(骶尾部)不成熟性畸胎瘤,Ⅰ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