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3.
考虑管壁对气粉两相流的摩擦阻力作用和壅塞现象建立了等截机摩擦管中气粉流的数学模型,并用马赫数检验法确定了临界管长,对不同的粉气比λ=0-0.9,进行了气粉流行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等截面摩擦管的临界管长随粉气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温病血瘀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樊海  孟澍江 《中医杂志》1994,35(11):683-685
温病血瘀的研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随着凝血学、血液流变学等近现代理论方法向温病血瘀研究领域的移植渗透,给这一课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开拓了温病血瘀新的认识层次,并对温病血瘀的临床辨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故对温病血瘀的辨证思路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温病须辨卫气营血。透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氏认为温病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冀其战汗透邪”,“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陷入营血,则...  相似文献   

6.
陈邦芝 《陕西中医》2004,25(2):179-180
下法为八法之一,具有泻下邪热,通导积滞,逐瘀散结的作用。随着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下法对治疗急性热病,特别是在危重病症的抢救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之际,运用下法治疗温热病,使火热之邪藉阳明为出路,泄热以存阴,疗效颇为满意。兹就临床所得,略举案例,简述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二十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8.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温病瘟疫学说抗击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中医历代文献无此记载 ,但从其具有传染性和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干咳、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甚或出现呼吸急促等来分析 ,可归入中医“温病”、“瘟疫”范畴 ,尤其是与“瘟疫”中的“温疫 (热疫 )”更为近似。先就“瘟疫”而论 ,其特点是有强烈的传染性 ,能引起大流行 ,对此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注 :“五疫”泛指多种疫病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 :“病气转相染易 ,乃至灭门 ,延及外…  相似文献   

10.
张云  贺香民 《国医论坛》1997,12(6):36-37
1生活起居调护1.l居处宜凉由于温病的病因为感受温热病邪,其性属热,故温病患者居处宜通风、凉爽、安静、整洁,以守元气来复,促进疾病痊愈。如《内经》中即有温热病“居处宜凉”之记载。明·李权则云:“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惠扶荫凉处。”清·王士雄谓:“凡是路途卒倒之入,纵无药赠,但能移于明处,即一眼清凉散也。”尚有医家强调要开启门窗通风,衣被适度,房内安静等,均属经验之谈。1.2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情志调畅,以免郁结助热,是生活起居调护的另一个方面。如王士雄指出“儿患急症,病人无不自危,旁人…  相似文献   

11.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2.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13.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因此存津液是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运用这一原则于临床,在治疗温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举3个病例,谈谈个人对“存津”原则的运用和体会:1 麻疹唐某某,男,4岁。木榴赤水人,于1962年12月1日因麻疹不能透发而就诊。患儿发热五日,服宣发透疹药物2剂,麻疹仍不能透。证见精神萎靡,双目畏光,喘逆息促,鼻冀煽动,时作干咳,心烦不宁,唇舌红赤乏津,耳垂、四末发凉,口腔颊膜有麻疹斑,小例短赤,便溏,脉浮小无力,体温39.7℃,既往有盗汗,腹泻。据证分析,病属麻疹无疑,而发热已达5天,为何疹不能透?现脉不浮  相似文献   

15.
王慧颖 《光明中医》2006,21(11):46-47
临床辨证属于阳明气分热盛之症,均可应用白虎汤,根据兼证,加入芦根、滑石类药,勿使湿与热相合,其势必孤,挟痰则酌加清化之品,挟燥则不忘养阴润燥,守"保胃气,存津液"之旨;年老体虚之人,可法白虎加人参之意,热退之后,不可骤补,恐炉火虽灭,而灰中有火,宜小其制,参竹叶石膏汤意处之,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收功.临床中用于感染性高热属于阳明热证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刘榴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68-2069
下法属八法之一,为临床治疗温热病的常用大法。在温病治疗中,及时使用下法,能及早祛温热病邪外出,对及时控制病情、提高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生姜其味辛性温,温病治疗总以凉药为主,但在诸多治温方药中使用生姜,值得探讨。生姜在温病中的运用可概括为透毒、泄毒、解毒、排毒。  相似文献   

19.
江红兵 《河北中医》2000,22(7):549-550
妊娠期温病的治疗为临床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其治疗正确与否 ,不仅影响孕妇的生命 ,也直接影响胎儿的安全。由于孕妇特殊的生理变化 ,使妊娠期温病的治疗有别于温病的一般治疗 ,因而对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妊娠时期 ,胎居腹中 ,这决定妊娠温病治疗的特殊性。对妊娠期温病的治疗 ,古代温病学家有散在论述 ,而近 1 0年的医学界却鲜有论及。笔者认为治疗妊娠期温病关键要把握好祛邪与护胎的关系 ,以及以下治疗特点。1 祛邪时勿忘护胎妊娠期温病的治疗是祛邪抑或护胎 ,古代医家认识有别。某些医家注重保胎。如《时病论》言 :“凡治…  相似文献   

20.
论吴鞠通温病学术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