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和自制的家庭因素问卷对武汉市106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ADQ)平均商数为100.03,边界及缺损占13.4%,儿童适应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及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身体状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父母责备、打骂孩子频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应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经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调查评定的有行为问题的587名学龄儿童以及从同一人群中挑选的587名对照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家庭因素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父、母亲有慢性躯体疾病、单亲或重组家庭、父母关系差、亲子关系差、父母双方教育态度不一致、 孩子考试前父母对其施加压力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父母对子女采取说服教育方式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因素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影响,应针对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丽水城区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家庭氛围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指导、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城区7所幼儿园1 109名在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行设计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6.65%,女童行为异常发生率高于男童。家庭月收入、家庭教育工作承担者、父母与子女关系状况、孩子不听话、闯祸后采取方法和儿童性别对学前儿童行为发育有较大影响。结论儿童行为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必须重视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采取鼓励、支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这两大类因素互作用,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确地说明问题,而父母行为和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作用的关系。父母的行为和个性通过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如教养态订、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的行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科学,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常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在儿童期首先是儿童与父母、儿童与家庭的关系,到了学龄期又加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这两大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确地说明问题,而父母行为和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作用的关系。父母的行为和个性通过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如教养态度、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的行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科学。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常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在儿童期首先是儿童与父母、儿童与家庭的关系,到了学龄期又加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5所幼儿园共计1 33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0.64%,父母对儿童态度和蔼、采取鼓励理解而不是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父母与儿童亲密、非寄养、孕期精神轻松愉快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母亲孕期情况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39名学龄儿童的许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约为20.385,儿童行为问题有交往不良、焦虑、社交退缩、躯体诉述、多动、抑郁及强迫性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父母水平及其职业、父母之间的关系,教育孩子的方式及其教育意见的分歧程度,亲子关系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为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河南、陕西3省家有未成年子女(9~18岁)的家庭,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家庭中的家长和子女,从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和子女的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知识和技能以及幸福感问答等方面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712户家庭,儿童青少年健康调查的有效问卷为701份,有效回收率为98.46%。家庭健康调查问卷的有效问卷有6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9%。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总体幸福感较强,701人中有652人(93%)表示很幸福或比较幸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幸福感、亲子关系、子女自感健康状态、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比不是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低(OR=0.208,95%CI:0.082~0.531),与父母在老家生活的儿童青少年比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的幸福感强(OR=4.838,95%CI:1.275~18.353),家长幸福感强,子女的幸福感也强(OR=2.742,95%CI:1.183~6.357),与父母关系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比亲子关系不好的幸福感强(OR=8.941,95%CI:3.402~23.501),对教育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3.175,95%CI:1.296~7.778),自感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2.270,95%CI:1.171~6.316),从没有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比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5.246,95%CI:2.194~12.543)。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有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家长幸福感、自身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状态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 800名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4~16岁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8%,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各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有关等因素影响。 结论 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某市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姚彬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04-305
目的 探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构成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某市5所幼儿园4-6岁儿童594名,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行为各因子超出相应因子98百分位数判为有行为问题,结果 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1%,男女差异无显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影响的因素有孕初期父亲饮酒,父亲职业,儿童躯体疾病,母亲怀孕年龄,父母婚姻状况,教育方式不良,新生儿状况,母亲孕期服药以及父亲化程度,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孕初期父亲饮酒,教育方式不良以及儿童躯体疾病是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危害因素。父亲化程度及其年龄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及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儿童气质问卷(BSQ)、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攻击问题和违纪问题高于女童。家庭矛盾性与躯体诉述因子呈正相关(r=0.130,P<0.05)。男童攻击因子与节律性、趋避性、注意分散度呈负相关(r=-0.133,-0.119,-0.115,P均<0.05),女童抑郁因子与活动水平、坚持性呈负相关(r=-0.125、-0.151,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气质相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应考虑家庭环境和气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影响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级整群抽样法,从江门市3区10所幼儿园抽取1 054名儿童,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问卷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26.5%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社会性、情感与意志、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11.3%、16.9%和16.0%。儿童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学习成绩、营养状况、居住地、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母亲文化水平、父母关系、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家庭、社会3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儿童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连云港市农村地区386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出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72例,检出率为18.70%,其中男性儿童47例,发生率为19.18%,女性25例,发生率为17.73%。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抚养人、团聚时间、愿意共同生活等。结论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需引起社会的关注。提示可通过改善扶养条件、调整儿童与父母的团聚及沟通时间、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等渠道来减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问卷父母用量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出生后喂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0.91%,其中男童26.49%,女童14.4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纯母乳喂养是男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58);混和喂养是女童的危险因素(OR=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工作后,混和喂养仍然是女童的危险因素(OR=2.83),纯母乳喂养仍然是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7)。结论:非纯母乳喂养方式是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