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二指肠位于上腹深部,损伤机会较少,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2.3%~5%〔1〕,其诊断处理比较困难。我院1985年-1996年间收治28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16岁~46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措施,以尽早正确诊断,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12例十二指肠例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均开腹手术治疗,治愈10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结论 对腹部闭合伤尤其是多发性损伤者尽早作出诊断最为关键.同时应把握时机作、及时处理,避免遗漏已损伤器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闭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术,Kocher切口,十二指肠全程探查并减压,伤口单纯缝合,腹膜后双套管内持续低压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空腹造瘘及肠内营养。结果:2例均手术顺利,切口愈合好,痊愈出院。结论:腹膜后双套管内持续低压生理盐水冲洗是防止术后肠瘘及感染的有铲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倒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术,Kocher切口,十二指肠全程探查并减压,伤口单纯修补缝合,腹膜后双套管内持续低压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空肠造瘘及肠内营养。结果:2例均手术顺利,切口愈合好,痊愈出院。结论:腹膜后双套管内持续低压生理盐水冲洗是防止术后肠瘘及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海杰  邢广巨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1378-1380
十二指肠损伤属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腹部损伤的3%~5%[1];由于十二指肠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学特征,受伤时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从而增加了诊断和处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2~3]。我院自1994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24例,均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2  相似文献   

6.
沈铁骁 《淮海医药》2005,23(4):280-281
目的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1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术中探查时确诊,术后全部治愈。结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术式及充分的十二指肠引流。  相似文献   

7.
付明祥 《云南医药》2015,(1):103-104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复杂、少见的腹部损伤,占腹部损伤的3%-5%[1]。由于十二指肠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特殊解剖关系,且常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损伤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其误诊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的病情诊断和评估,有指征时尽早剖腹探查,正确恰当的术式选择,遵循损伤控制原则。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26例十二指肠损伤病历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7例,误诊1例,误诊率13.3%.全组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腹腔脓肿,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手术是极其重要的,有效地十二指肠引流、腹腔引流、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有利于十二指肠损伤愈合.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损伤在临床上少见,仅占腹部损伤的3%~5%;由于十二指肠本身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其损伤远较其它肠管损伤复杂和严重,其漏诊率、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都很高,我院自1989年-1996年共收治1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  相似文献   

10.
郭瑞明  吴月英 《河北医药》2009,31(4):491-491
我院1989年至2006年17年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7例,死亡1例,诊治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20—62岁,均为复合伤。合并有多器官复合伤如肝、胃、小肠、胰腺等损伤都作相应的处理。针对十二指肠损伤分别采取单纯十二指肠缝合修补2例,死亡1例,十二指肠破裂口与空肠Rowxen-Y吻合1例,十二指肠破裂修补,胃窦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式4例。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约占住院伤亡总数的50%~60%,因此历来是人们救治的重点。积极治疗原发伤和减轻或避免继发性损害的关键是及早合理治疗,把握好院前急救、急诊室早期诊治、神经外科专科处理及康复治疗几个环节,建立并采用创伤系统治疗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重要措施[1],现将其主要措施介绍如下。1 院前急救与急诊室早期诊治 现场与院前急救十分关键,是提高救治水平的第一步,及时有效地现场抢救和准确地急诊室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约占住院伤亡总数的50%~60%,因此历来是人们救治的重点.积极治疗原发伤和减轻或避免继发性损害的关键是及早合理治疗,把握好院前急救、急诊室早期诊治、神经外科专科处理及康复治疗几个环节,建立并采用创伤系统治疗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重要措施[1],现将其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螺旋CT平扫对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率.方法 对9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CT资料完整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CT诊断正确.主要CT表现:十二指肠肠壁增厚,十二指肠肠壁血肿,腹膜后游离气体,腹膜后游离积液,腹膜后血肿等.结论 螺旋CT平扫诊断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patient management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is study, serum drug levels determined in 7759 specimens sent to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 1994 and 1998 for TDM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Monitored drugs were carbamazepine, valproate, phenytoin, phenobarbital, digoxin, theophylline, and salicylate.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relevant 2 year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quests for TDM per year and in the rate of serum drug levels that wer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 Serum antiepileptic drug level monitoring accounted for a major part of the data. Overall data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TDM in antiepileptic drugs is improving; conversely, digoxin and theophylline are still not being properly monitor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rational TDM criteria.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均有其一定的适应症。我科自1989-1997年收治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80例,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取了灵活的治疗方法,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8年10月-2000年7月经综合治疗蝮蛇咬伤62例,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黄山景区院前急救中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特点,探讨山岳型景区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经验,提高山岳型景区医疗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转运外伤患者的能力。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黄山风景区院前急救中的483例外伤患者的病情、急救应急反应、急诊诊断、转运情况、院前护理、死亡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外伤患者483例患者,其中头面部外伤216例,死亡5例;四肢伤155例;全身多处伤112例,死亡4例。按病情:一般362例,较重85例,危重27例,死亡9例;转运途中(共转运259例):平稳234例,加重23例,死亡2例。结论山岳型景区发生的外伤患者需要得到现场及时的急救和规范的院前急救护理,以及转运途中的良好护理,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重度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重度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GSH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MODS发生率下降,炎性介质TNF,αIL-6,IL-10水平在治疗组改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GSH能改善SIRS的临床症状,对炎性介质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阎维维  佟小光  杜毅 《中国医药》2012,7(6):696-698
目的 评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或鼻饲早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8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口服或鼻饲给药组、静脉给药组、术野灌洗+静脉给药组,每组20例.动态观察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监测颅内压,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伤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变化,伤后3个月随访记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术野灌洗+静脉给药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3个月后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5.0% (5/20)比70.0% (14/20)、55.0% (11/20)、35.0% (7/20)和30.0% (6/20)比50.0%(10/20)、40.0% (8/20)、35.0% (7/20)]明显低于对照组、口服或鼻饲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野灌洗+静脉给药组、静脉给药、口服或鼻饲给药组、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周、2周、3周Vp均较手术前低(均P<0.05);4组患者术后1周内颅内压变化均随水肿高峰期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术后4组患者GCS变化均呈上升趋势,手术后第21天,4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手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野灌洗+静脉给药组预后不良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口服或鼻饲给药组[30.0%(6/20)比50.0% (10/20)、40.0% (8/20),P<0.05].结论 在颅脑创伤早期采用静脉给药联合术野灌洗的方式使用尼莫地平治疗t-SAH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