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设计正确的穿刺途径及术中定位,以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及CT或MRI片,确定射频热凝的靶点,设计穿刺途径,计算出靶点在X线正、侧位片的位置.结果 116例.优78例,占67%;良15例,占13%;可19例,占16%;差4例,占4%.优良率80%,有效率96%.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优良率高、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惟病的疗效。方法对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靶点,先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然后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术后1周、1个月、1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3.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94.3%。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于于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射频热凝靶点治疗的适应证、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1月采用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单间隙42例,2个间隙14例共70个椎间盘。结果本组56例随访3~6月,术后6小时评定优良率达78.57%。术后3~6月评定优良率达73.22%。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选择好临床适应证并掌握手术要点,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以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5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中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组获随访6个月,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86.6%.结论 经皮穿刺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不能替代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行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观察疗效并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护理.结果:6个月后随访,36例患者均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7.2%.结论: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护理胶原酶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5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评价法比较疗效.[结果]本组5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6个月,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率84.4%.术中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射频靶点热凝技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安全的微创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按程序仔细操作,但不能替代传统减压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7.
MED术穿刺靶点定位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于术穿刺靶点定化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L5~S1棘突间隙作为穿刺靶点参考平面的体表标志,并类推出其它间隙平面。穿刺后用C臂X线机(或摄片)确认。对双间隙突出需同时施术者,则应预先用两根定位针同时定位,依施术先后,选择拔出或保留其中1根,完成1个节段手术后,再将先拔出的待术节段定位针重新置入。结果287例患者,共施术294节腰椎间隙,1次穿刺准确率98%以上。结论以棘突间隙作为判断靶点体表标志的方法,准确率高,熟悉、掌握穿刺靶点的定位,能缩短手术过程,减少长时间俯卧对患者呼吸的干扰,减少射线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一种颈椎间盘突出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经MRI或CT检查确诊的颈椎间盘突出采用CT引导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经0.5~1 a随访,60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6.6%。术中无1例出现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一种先进、安全、有效的颈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疗效佳、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实践证明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DSA引导下行经皮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护理.方法:对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SA引导下经皮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及康复训练.结果58例中,治愈50例;显效12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过临床病人应用及观察研究,DSA引导下经皮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治疗手段上的优势互补性,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靶向穿刺新技术减少经皮椎间孔全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的X线暴露和避免穿刺并发症的方法。方法运用我科自主研发的腰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及靶向穿刺新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PTELD手术,对术中的X线透视次数、靶向穿刺准确性、疼痛反应程度和术后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 Nab评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靶向穿刺准确性:穿刺一次成功38例(82.6%),穿刺2次6例(13.1%),穿刺3次2例(4.3%)。局麻下置入套管疼痛反应:轻度37例(80.4%),中度8例(17.4%),重度1例(2.2%)。平均X线透视次数5.6次。无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膜囊撕裂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进行Mac Nab疗效评定:优38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5.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引导靶向穿刺新技术能有效减少PTELD的X线暴露,降低手术风险,减轻疼痛反应,对PTELD初学者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5月~2018年3月采用侧路椎间孔手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其中2017年5月~2018年3月58例行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置管为A组,2016年5月~2017年5月57例行常规穿刺置管法为B组,比较2组术中穿刺置管时间、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与B组对比,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5.3±4.7)min vs.(31.3±6.5)min,t=-5.632,P=0.000],透视次数明显减少[(12.6±3.2)次vs.(22.6±6.5)次,t=-10.558,P=0.000],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2.2±14.8)min vs.(87.5±18.9)min,t=-7.978,P=0.000]。2组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穿刺比较,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能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辐射危害,使手术时间缩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结肠粪性穿孔的诊断与治疗(附五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粪性穿孔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1年~ 2 0 0 0年 5例结肠粪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病人 ,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腹胀、腹痛 ,X线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所有病人均手术治疗。 1例作左半结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 ,2例作左半结肠切除加横结肠双腔造口术 ,2例作穿孔修补加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 1例术后 2 3小时死亡 ,4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结肠粪性穿孔临床罕见 ,术前诊断很困难 ,腹部X线及腹腔穿刺对诊断可能有帮助。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穿钉方法在经皮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5-01分别采用股骨颈首钉定位法与传统股骨颈穿钉法并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穿钉失败次数、术后皮肤切割疼痛及浅表感染例次、术后内固定失效例次、髋关节内翻畸形例次、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获得随访平均31.2(12~96)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平均27.8(12~96)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穿钉失败次数、术后皮肤切割疼痛及浅表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失效率及髋关节内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断裂,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结论与传统组合式外固定架术相比,股骨头颈首钉定位法并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反复透视、减少医护人员放射线损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外固定钢钉切割皮肤引起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和常规穿刺的对照研究,探讨CT精确测量定位单侧穿刺在治疗Kummell's病中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01-2013—01诊治的64例Kummell's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CT精确定位组,B组为常规穿刺组,2组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64例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1.9个月。A组射线暴露次数、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骨水泥分布状态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Kummell's病患者,CT精确定位穿刺法骨水泥分布状态要优于常规穿刺组,该技术操作简单,明显减少了患者和术者的射线暴露次数,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合并扁桃体肥大患儿术后1~4周,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症状明显缓解;30例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后随访半年,其中完全治愈23例,占76%;好转5例,占16%;无效2例,占8%,总有效率93.3%。结论治疗患儿腺样体肥大,鼻窦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手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棒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5月70例PTED资料,其中39例采用调棒技术穿刺置管(调棒组),31例采用常规穿刺置管(常规组),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优良率评定采用改良MacNab标准。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个月以上。与常规组比较,调棒组术中透视次数少[(15.2±4.0)次vs.(21.1±5.7)次,t=-5.006,P=0.000],通道建立时间短[(19.7±4.8)min vs.(31.2±7.9)min,t=-7.548,P=0.000],手术时间短[(51.2±9.9)min vs.(62.3±10.4)min,t=-4.592,P=0.000]。2组术后VAS、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VAS、ODI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常规穿刺置管相比,调棒技术有效降低PTED的穿刺难度,减少射线暴露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尿路阴性结石行MPCNL(微创经皮肾镜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术前B超检查及CT扫描,分析决定经皮肾穿刺的角度和深度。术中先用B超定位,穿刺出尿液后从穿刺针注入造影剂,再在X光透视下完整显示集合系统,然后选择最理想的目标肾盏进行二次穿刺扩张建立理想的经皮肾通道。若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或肾盂,则选择后组中盏;当结石位于肾盏则选择相应的肾盏;若结石位于输尿管远端10cm以上则选择上盏。成功建立理想的经皮肾通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肾镜或输尿管镜进行取石。 结果:85例单侧上尿路结石患者均经MPCNL术成功取石,术后复查无结石残留,无周围脏器包括膈肌、脾脏、结肠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出血较少,无一例因穿刺失败而中转开放手术。 结论:利用B超和X线双定位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肾镜或输尿管镜进行取石有利于提高阴性结石进行MPCNL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duct exploration, LCDE)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者75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此法成功切开及探查胆总管,无邻近脏器损伤,无胆瘘及术后出血,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中转开腹原因1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例胆总管下段“铸型”结石嵌顿胆道镜无法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获4个月至2年随访,均未见胆道狭窄。结论: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是一种在腹腔镜下简单、有效和安全的解剖及切开胆总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452例肝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449例(99.3%),误诊3例(0.7%),包虫破裂33例(7.3%)。包虫囊液皮试(Casoni试验)、B超、X线及放射性核素肝扫描有诊断价值。452例内囊均采用穿刺摘除,336例(74.3%)我囊腔缝合闭锁,79例(17.5%)外囊部分切除敞开,37例(8.2%)外事腔闭式引流。治愈451例(99.8%),死亡1例(0.2%)。结论:诊断肝包虫病的定位方法首选B超,包虫囊液皮试具有较高特异性,内囊穿刺摘除,外囊腔缝合闭锁及部分切除敞开,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