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方法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30例。其中常规组给予一般性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28例,轻微显影2例,死亡0例;常规组完全闭塞0例,21例轻微显影,9例死亡(其中包括5例合并瘫痪),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预后情况较好,手术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所导致的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等。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指南》2017,(19)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5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并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模式分别为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及护理后,其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两组患者相比较而言,差异性逐渐加大,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后应选择综合护理模式,以此来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0%~30%^[1],多发于40~60岁女性。血管内栓塞治疗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该方法已日益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自2005年9月~2009年9月,我科应用该方法成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3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期病死率达36%,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1]。从2005年5月~2006年4月,我科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16例,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5月~2006年4月,我科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1~68岁,平均54岁。16例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术后处理2.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重要的生命征,定时测量,并… 相似文献
7.
8.
<正>颅内动脉瘤(aneurismal,AN)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病因,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目前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有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2种方式。一般认为显微手术完全夹闭AN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1],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提高可栓塞材料的改进,AN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前、介入中、介入后护理并积极地给予心理疏导,肢体康复指导。结果:患者治疗及时,护理周密,患者无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疾病,心理特点,熟悉术前、术后护理观察要点,掌握术中配合步骤,观察方法,认真仔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确保患者手术顺利,手术后无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入栓塞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的术前、术后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提出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严密控制血压的变化,术后严防并发症发生并采取相关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娄底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1例采用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31例中2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余轻微显影,1例轻瘫;对照组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CTA检查显影,7例死亡(合并瘫痪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三位,具有反复出血的潜在危险性。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自2004年开始,应用DCS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计18个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死、残率高,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带来的危险使病人和医生面临着艰难抉择,微弹簧圈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13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莹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3,30(5):463
<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1],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以前传统方法是通过开颅夹闭术来治疗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很多患者不耐受,而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给广大患者带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远期后果不一,存活者很多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科2004年3~11月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方法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介入前后的护理。结果通过严密的护理观察、配合药物应用和康复训练提高了疗效。结论完善了各项护理操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一旦破裂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1]。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本院介入血管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月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手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而其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口[2].目前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处理的方法尚存不同观点.随着影像学及显微外科的成熟和发展,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的有效方法[3],但任何一种方法单独治疗均存在局限性.故本研究对42例IA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并与分别单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其危险性在于一旦动脉瘤破裂,将会发生急剧的颅内出血,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笔者所在科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