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健侧颈7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术后初级运动皮层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时程,初步探讨该重组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对照组(1个组),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和右侧(健侧)颈7移位模型两组在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8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成年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在双侧MI电刺激:(1)正常对照组:一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在其对侧MI出现。(2)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在术后3~10个月,患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能被诱发出来。(3)健侧颈7移位模型: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患肢对侧MI,代表区面积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且仍位于原前肢代表区。结论在健侧颈7移位成年大鼠模型上证实,在术后10个月初级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中枢机制。发现了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解剖通路改变后发生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变化,比较不同术式对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方法 建立幼年Sprague-Dawley大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90只,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术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包括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前股(A组,30只),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B组,30只)以及移位至正中神经(C组,30只).分别于术后1.5、3、6、9、12个月,以微电极刺激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在双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分布.另取6只成年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1.5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术后3和6个月,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双侧运动皮层;术后9个月,A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已达对侧运动皮层;术后12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对侧运动皮层,B组运动皮层重塑程度优于C组.结论 幼年大鼠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患肢支配区可实现由同侧皮层到双侧再到对侧皮层的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翅.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受体神经的类型影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或同时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更有利于实现运动皮层的跨半球重塑.  相似文献   

3.
大鼠健侧C7移位后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的f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健侧C7移位后跨大脑两半球可塑性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2、8、16、20、28、40周组,每组6只,左侧肢体为患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右侧肢体为健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一期施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BOLD成像技术来观察移位术后双侧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结果术后2周、8周刺激患肢前爪,fMRI显示双侧大脑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16周在同侧皮层出现激活区,对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0周同侧皮层有激活区,激活区较16周激活区大,对侧皮层仍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8周对侧皮层和同侧皮层均有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为1个激活区,同侧皮层多个激活区;术后40周同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激活区高度集中,只有一个。结论健侧C7移位后可以成功实现跨正常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但其机制与神经通路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健侧颈7移位术后运动皮层兴奋性谷氨基酸及其受体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颈胸椎后路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和健侧颈7移位正中神经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肌电图检测观察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运用运动皮层区微电极刺激法明确大鼠患肢皮层代表区在术后的变化.根据运动皮层区微电极刺激的结果,选择4个皮层重组特异时间点进行取材,行大鼠脑片初级运动皮层区谷氨酸神经元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1、NR2A、NR2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大鼠健侧颈7移位术后,随时间的延长,患侧指深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术后4个月组,5只大鼠中有3只患爪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同时各手术组双侧运动皮层NR1表达水平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侧运动皮层NR1表达升高显著,与同组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个月组,4只大鼠患爪支配区位于双侧运动皮层,而且各手术组右侧运动皮层NR2A表达水平升高,与健康大鼠同侧皮层或同组大鼠对侧皮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颈7移位组大鼠右侧皮层NR2A表达水平,较单纯臂丛撕脱或臂丛撕脱健侧颈7切断组同侧皮层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组,3只大鼠患爪支配区位于对侧运动皮层,而在同侧运动皮层却未测到,同时健侧颈7移位组大鼠右侧皮层NR2A表达水平仍维持在升高水平,与其他各组大鼠同侧或同组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移位正中神经后,大脑发生跨两半球的功能重塑.NR1和NR2A表达的增高可能分别在术后初期和后期功能重组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5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记录法,定量评价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Sm1)可塑性变化的时程。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患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双侧Sm1均未诱发出SEP。电刺激健侧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健爪同侧Sm1未记录到SEP,只在其对侧Sm1记录到SEP;但不同时间段的SEP位点数目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成年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仍具有可塑性,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诱发了双侧Sm1动态的功能重组。两大脑半球相对应的同位区域之间存在着维持半球间平衡和协调的特殊机制。健侧前爪体感代表区的扩大可提高健爪的感觉辨别能力,以部分代偿患肢感觉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已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患者与正常人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了解、分析大脑重塑过程中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12例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已行健侧C7→尺神经→正中神经重建患者,其中6例患肢感觉在健侧者为A组,感觉转到患侧者为B组;同时以12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利用SEP技术,刺激左上肢正中神经腕部、肘部,分别记录左右两侧皮层SEP的波形,测定其潜伏期、波幅和腕→肘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正常人两侧皮层SEP的潜伏期、波幅之间存在差异,但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而波幅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两侧皮层间SEP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波幅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两侧皮层间S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而波幅差异则存在显著性。A组与B组患者对侧皮层SEP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患肢对侧皮层发生功能重塑,两侧皮层记录的SEP潜伏期差值缩短,而波幅差异增大。患侧SEP检测可为患肢对应皮层功能重塑的“再支配”现象提供相应佐证与数据,为临床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患者肢体与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调查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在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中应用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对12例分娩或其他创伤引起的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健侧C7神经根合并其他神经移位术进行修复.通过带尺侧上副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4例,桡神经1例,同时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和正中神经4例;通过3~4股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干或外侧束3例.5例手术一期完成,7例二期完成.结果 随访至少21个月,平均42个月.全部病例均得到较好的感觉恢复(≥S3,MRC).10例得到了明显的运动功能改善(≥M2+,改良MRC).7例所获得的运动与感觉功能几乎不伴有健肢的同步兴奋,这些手术的受体神经均为支配肩、肘部的神经或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与正中神经同时接受移位.健肢除轻微的感觉异常外,2例婴儿还出现短暂的肩外展减弱.结论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肯定且对健肢安全.在一定条件下,一期与二期手术疗效基本相同.将动力神经移位于不同受体神经有助于改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术后患手屈指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的前后股游离至最远端后切断。显露并游离患侧臂丛神经下干及内侧束,切断下干后股及胸前内侧神经。将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自内侧束的起始处游离到上臂中段,以增加下干向近端移位的距离。经椎体前通路将健侧C7神经牵至患侧,患肩前屈、内收,上提患侧下干并与健侧C7神经吻合。临床应用30例,26例获得7个月以上的随访,男24例,女2例;年龄≥18岁患者20例,〈18岁患者6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23例,中、下干撕脱伤3例;伤后到手术时间3-13个月,平均5个月。结果75%(15/20)的成年患者(≥18岁)在术后11-14个月屈指肌力达到2级;67%(4/6)的未成年患者(〈18岁)在术后7-10个月,屈指肌力达到2级。结论健侧C7神经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较传统手术方法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及减少了一个吻合口,可提高其重建屈指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及对健侧颈7神经根所支配区运动、感觉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全部10例,后股15例)移位修复,其中修复上千6例,正中神经13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并观察手术前、后健侧颈,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和感觉的变化及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术后5~28个月随访到24例。结果 对健侧肢体的影响:10例健侧颈,神经根全部切断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桡侧1~3指感觉减退、肢体酸胀、痛和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1例出现伸拇、伸指不能,1年半后仍无明显恢复。15例健侧颈,神经后股切断者,其中1例失访。术后2例无明显感觉障碍,但伸腕、伸指无力,3周后恢复正常。12例出现示、中指感觉异常,8例于术后3~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4例于6个月后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术后随访至12~18个月,受区神经支配的部分肌肉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健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不遗留明显的远期损害,但也偶有解剖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功能的无法恢复。颈7后股移位能为受区神经提供足够的运动纤维,同时也减少了对健侧肢体感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