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用药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洪 《江苏中医药》2006,27(1):15-16
现在一般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对应诊断定为“痢疾”.这很容易与细菌性痢疾相混淆.也不符合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痢疾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澼”为妥,既突出了病证特点.也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爰就其治疗用药上的几个特点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2.
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中医病名的历史、现存缺陷与对策出发 ,阐述必须纠正“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的错误认识。发展并规范中医病名 ,坚持中医病名诊断 ,是保持和发展中医学术体系的要害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内容及研究建议.笔者认为目前中医病名存在诸多问题,如“病”“证”“症”界定不清、中西病名混杂、病名层次混乱、病名内涵不清、缺乏统一标准等,根据存在问题,规范中医病名应从明确疾病定义、分化病名义项、规范病名分类、选定疾病正名、区分中西...  相似文献   

4.
通过组织全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临床常见血液病分类与中医命名形成一致意见。依照继承、创新、类聚三原则,针对古代用多种病证名涵盖一类疾病的情况,从中找出符合现代血液病特征的病证名予以继承;古代病名结合现代血液病特点赋予具有创新性的名称;多种血液疾病有不同的中医病证名,按照类聚原则,统一在疾病名称前加定语以示区别。具体命名方法包括:对古代文献中明确、实用,或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的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沿用保留;对没有明确中医病名的常见血液病及新拓展的血液疾病,经专家讨论予以新的病证名;属现代医学独立的血液疾病,确定为中医病名,由于血液学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疾病,则确定为中医"证"名。最终列出6个系统23个病种及其亚病种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并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病名代表着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辨病是形成“理法方药”诊治体系的基础。“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诊断模式没有认识到中医病名的自身价值,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目前,中医诊断普遍采用中西医病名对照诊断模式,如何在不丧失自身优势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成果,为现代疾病寻求一个恰当的中医病名已成为当前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邓旭光 《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以中医、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研究成果为基础,我年高血压病临床诊治体会,主要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位及发病机理等问题。提出(1) 中医无高血压病专门病名,为改变目前以症名代病名的局面,可吸收西医病名“高血压病”,作为中医病名;(2)中医的“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影响至“心”、“肾”;(3)气血运行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血压病的总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7.
中医病名诊断是临床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准确地辨证用药,能否客观地反映病情的轻重变化及疾病预后,能否进一步总结提高中医药疗效及诊治疾病的规律.有人认为“中医辨证就是中医诊断”,或认为“中医病名诊断简单,易于判定”.上述看法显然是误解,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不同含义.对某些病情复杂的病人,作出准确、完整的病名  相似文献   

8.
有关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病名、分类古往今来争论不休,从而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案也纷繁多变。为了便于该病的研讨,指导临床实际工作,笔者在系统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病名、分类及其证治的一孔之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1关于病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讨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类,宜必先对该病进行中医方面的病名厘正。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即已记载了有关该病的中医病名,当时以临床证候作为定名的依据,称该病为“薄厥”、“大厥”、“仆击”、“偏风”、“偏枯”、“痒”、“风痉”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9.
肾内科疾病中医病名考辨赵进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病名规范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中医病名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因为没有明确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无从谈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疾病命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十几年有关中医病名规范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从中医病名现存问题、中医病名存在的必要性、中医病名规范的关键和前提、中医病名规范原则及病名规范的思路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述.认为中医病名应以继承性、实用性、特异性、先进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七项标准为原则.并根据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现状指出鉴于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建议该问题应由有关部门组织整个中医界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指出中医病名不可废,有其存在的必要,中医病名不应被西医病名所干扰或代替.同时还强调了应重视中医病名之合理继承.  相似文献   

11.
“辨病”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古时候中医没有“颈椎病”的病名,一般按其症状,列入“痹症”、“项强”病类。近代高等院校中医教材,列有颈椎病的病名,视作颈部伤筋。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名规范化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名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宜确定病名方法的规范化,目前应从理顺中医病名的层次关系,处理病名与证候的种属关系,限定主症作为病名的条件,加强疾病命名的方法研究,解决中西医病名对照的方法五方面着手,加快中医病名规范化的进程,为中医病名由规范化过渡到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名诊断。进行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大计。病名不规范,不仅临床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科研成果的评定、医疗事故的分析等均缺乏准则;同时对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以及对外交流,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当前,中医的诊断在社会上得不到承认,因而病名规范显得更有必要,它等于为中医诊断立了“法”。通过研究,若能在统一中医病名的基础上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医疗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对外交流等方面也是有益的。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涉及的问题较多,研究的难度颇大。本文仅就疾病的概念、病名诊断的必要、病名中存在的问题、主症能否作病名和疾病的分类等作初步探讨。对于病名的命名形式、命名原则和具体作法,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的五版、六版一些病名的改动 ,和六版教材用一些中医病名的情况 ,认为 :因没有合适的中医病名 ,使用不能充分体现文献记述的病名、使用十分生疏的病名等 ,都不如直接用现代医学病名。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病历书写应统一用西医病名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信息中心(410006)吴永贵福建省云霄县中医院(363300)孔黎辉编者按中医病历的病名书写,关系到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和中医学术的发展。本刊第2期发表了谢静涛、黎敬波同志的文章“中西病名对照的必要性、难...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医病名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病名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规范中医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西医病名,其在中医古籍中记载颇丰。由于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主要根据症状、病因、病机、病位等多种方法,故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中医古籍中牵涉的病名也复杂多样,主要有:关格、癃闭、水肿、溺毒、肾劳、肾风等。本文通过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名做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不同,西医的某一病名可对应多个中医病名,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可见,规范中医病名也是发展中医,使中医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肾病综合征。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例,探讨中医病名标准化的原因,指出目前中医病名命名存在的问题,提出病名标准化应该遵循坚持病名内容科学、坚持病名通俗易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病名命名方法,阐述了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病名标准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中医研究院和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在胸痹条言“胸痹”病名语出《金匮要略》。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及其配套教参书《中医内科学》,在《胸痹》病篇皆云“胸痹”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