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大脑动脉环(Willis环)解剖变异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450例接受MRA检查Willis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Willis环形态,评价完整性,统计分型以及Willis环变异情况.结果:450例患者MR...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颅底动脉环(Willis环)MR血管造影(MRA)临床应用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Willis环MRA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70岁。结果:42例中动静脉畸形(AVM)11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烟雾病3例、脑动脉瘤3例、脑血管闭塞性病变18例、脑出血4例。结论:MRA能准确评估Willis环解剖,对颅内多各血管疾患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triplication of the postcommunic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属于少见的血管变异,多在解剖、脑血管造影或手术过程中被发现。我们在对46具尸脑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有这种变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1例64层螺旋CTA诊断为FTP及201例诊断为非FTP(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FTP组与对照组相比,FTP患者更易伴发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和椎动脉(VA)变异,且单侧FTP更易发生同侧A1段和P1段变细、发育不良或缺如(P<0.001),右侧VA较左侧更易发生变异(P<0.01)。而两组间PCoA、ACoA及基底动脉的变异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TP患者常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64层螺旋CTA能够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的解剖与变异,有助于指导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人颅内动脉和颅底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及其对颅底动脉环代偿潜能的影响。方法:对76例临床怀疑为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独立工作站上行VR、MIP、MPR及Tree VR多模式脑血管重组。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颅内脑供血动脉及脑底动脉环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76例患者中,4例因烟雾病前、后循环失去正常解剖形态,未作详细分型,其余72例共发现近代型17例、原始型2例、过渡型2例、混合型12例、发育不全型28例、当代型7例及不定型4例,其中,前循环完整者56例(77.78%),后循环完整者36例(50%),整环完整者30例(41.67%),Willis环结构典型,具有良好代偿潜能的16例(22.22%)。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对Willis环血流代偿潜能进行初步评估,Willis环解剖变异影响其血流代偿。  相似文献   

6.
杨玉庆  史洪润  李振 《临床荟萃》2004,19(5):272-274
脑CT和MRI的应用和发展,对脑梗死的病灶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比增强CT血管造影(CTA)等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使闭塞血管的定位得已实现.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脑梗死的机制、分类和指导治疗开拓了新的里程.业已发现脑梗死急性期70%有颅内动脉闭塞,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占67%[1].大脑中动脉(MCA)为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供血广泛、部位重要,因此认识MCAO的特点对指导诊治十分重要.我们报告经血管造影证实的MCA主干闭塞32例,结合CT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特点,以便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可望能对临床诊治作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梭形动脉瘤手术方法汲疗效。方法:手术在显微镜下用动脉瘤夹夹闭大脑前动脉干靠近梭形动脉瘤的两端,消除动脉瘤的存在,防止再出血。结果:疗效满意、手术简便,方法可靠。结论: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反应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脑血管反应能力报道较多。笔者用TCD评价75例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总结针刺对小儿脑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收集脑瘫患儿资料195例,年龄3个月~11岁,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予针刺、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不予针刺,其余相同,并对部分患儿进行了血流流变学和脑SPECF检查。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3.95%,对照组为58.24%(标准化后),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而且年龄、治疗时间和脑瘫类型不同对疗效有影响。血液流变学和脑SPECT检查结果也支持针刺对本病的治疗作用(P<0.05或0.01)。提示脑瘫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现代系统论观点出发,针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等系统,改善了患儿脑部病灶的血供和营养,促进了脑瘫尤其是痉挛型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银质针治疗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后局部血流量变化观察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目的:观察银质针针刺疗法对局部病变软组织的血流影响并探讨其治痛机理。方法:本文对50例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患者,用血流图记录仪描述出银质针刺治疗前后和一个月的局部血流变化情况。结果:病变局部深层组织流量在针刺后增加50%以上,最高达150%,一个月时也较治疗前增加20%-40%。结论:改善局部深层病变组织血液循环是银质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一个重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康复疗法对老年人中风的治疗效果.作者观察了60例(观察组)在中西药物与针灸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疗法的老年中风患者,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总的生活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康复疗法对老年人中风各型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的脑血流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的脑血流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研究50例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患儿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脑血流改变及头痛发作变化情况.结果:(1)30例一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头痛侧与非头痛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有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2周后双侧MCA、ACA的Vs无明显差异(P>0.05),非头痛侧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Vs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例双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的Vs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比灵能明显改善偏头痛患儿的脑血流指标,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头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脑氧代谢的影响,分析脑氧代谢与术后脑损伤和精神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择期CPB下行CABG病人8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异氟烷组(Ⅰ组)。两组常规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即刻P组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0.4μg/(kg.min),Ⅰ组麻醉维持采用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0.4μg/(kg.min)和吸入异氟烷。两组术中间断静脉注射哌库溴铵,Ⅰ组在CPB中间断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30 min(T2)、降温结束后5 min(T3)、复温结束后5 min(T4)、CPB结束时(T5)从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球部采血进行血气分析及葡萄糖与乳酸(ADVL)测定,并计算脑血流量/脑氧耗比值(CBF/CMRO2)、脑氧耗/脑糖耗比值(CMRO2/CMRGlu);术后采用标准神经功能和MMSE检查,将病人分为存在精神神经系统并发症(POMD)和无精神神经系统并发症(C)两组,并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组POMD发生率低于Ⅰ组(χ2=13.7,P〈0.05),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在T4点Ⅰ组明显低于P组(t=-2.46,P〈0.05)。T4点C组SjvO2、PjO2高于POMD组(t=2.16、6.07,P〈0.01)。T4点CBF/CMRO2比值POMD组显著低于C组(t=4.01,P〈0.001)。T3、T4、T5点POMD组CMRO2/CMRGlu比值明显低于C组(t=2.56-4.95,P〈0.05)。T4点POMD组ADVL高于C组(t=3.32,P〈0.05)。结论CPB下CABG术后精神神经并发症与CPB期间脑氧代谢失衡有关。异丙酚可以提高中枢氧合状态,减轻术后精神神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己酮可可碱(PTX)及代谢产物改善全血滤过性,过去认为与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有关,现在研究认为可能与改善白细胞的变形性更直接相关。此外还表明,PTX不仅能改善血液的流变性,而且还能抑制白介素-I和肿瘤坏死因子,在机体内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夹闭加全身降压建立的脑缺血模型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对犬完全性脑缺血后脑血流量(CBF)、脑匀浆三磷酸腺苷(ATP)和神经机能恢复的影响。全麻药为硫喷妥钠20mg/kg和琥珀酰胆碱0.1g静注,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脑缺血15分钟后(恢复灌流后),缺血对照组(B组和C组,犬各6只)动物生理盐水静脉滴入,尼莫地平治疗组以尼莫地平20μg/kg,半量立即静注,另半量30分钟内静脉滴入(D组和E组,犬各6只)。其中C组和E组动物颅骨开窗备取脑皮层组织。复灌后120分钟治疗组动物的CBF和脑ATP比对照组动物显著增高,神经缺陷积分和存活数比对照组略好,但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有助于犬脑缺血15分钟后CBF的改善和脑ATP的恢复,但尚不足以明显改善神经机能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手术前、后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为早期颅骨修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6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病人,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颅骨修补前1~2 d和术后7~10 d检测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变化,记录双侧动脉的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并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前颅骨缺损侧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t=2.34~3.05,P〈0.05),健侧接近正常;术后颅骨缺损侧血流速度提高并接近正常(t=2.57~3.29,P〈0.05),神经功能也明显恢复.结论 早期颅骨修补能够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紊乱,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坏死的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头坏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股骨头坏死患者26例和正常对照组22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结果 股骨头坏死组η1、ηHr、RE、IR、TK、ESR、ESR-K和Fb等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高粘滞状态,且在股骨头坏死早期已经出现,比常规X线片出现异常早2~3个月。对可疑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可  相似文献   

20.
大脑感知在GERD相关NCCP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大脑功能区激活的特点,了解内脏高敏感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4名正常对照及8名诊断为GRED相关NCCP患者,行食管内酸灌注,灌注前、中、后行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寻找与食管内刺激相关的脑功能区。结果:(1)静息状态下,正常对照组及GERD相关NCCP组中均观察到部分脑区活跃。(2)在食管内酸刺激时,正常对照组及GERD相关NCCP组患者较静息态时均存在PFC、ACC、IC及丘脑区的明显激活。(3)对两组激活的各脑区进行分析,采用中位数(范围)法,结果发现GERD相关NCCP组丘脑区激活较明显,但两组受试者在上述四个区域激活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在GERD相关NCCP亚组中,NERD+组PFC区BA10激活较明显,NERD-SI-组IC激活较明显。结论:PFC、ACC、IC及丘脑可能是调节GERD相关NCCP患者食管内脏感知的重要脑功能区;GERD相关NCCP患者各亚组可能通过不同的高级皮层调节内脏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