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男,35岁,因右侧腹股沟斜疝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斜疝无张力疝修补术.选择L2~3间隙直入法穿刺,进针深度约4.5 cm时达硬膜外腔,经腰穿针给予0.5%布比卡因12 mg,向硬膜外腔置入导管7 cm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预留导管4.0 cm,此时推注0.9%氯化钠溶液通畅,无血及脑脊液流出.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患者女 ,78岁 ,体重 4 3kg。因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术。患者入手术室后 ,取左侧卧位。腰椎间隙尚清 ,选L2~ 3间隙穿刺。直入法局麻时即感脊上韧带钙化 ,改用旁入法穿刺。用 18号硬膜外穿刺针带针芯在棘突正中线旁开 1cm垂直进针 ,遇椎板后退针 1cm ,把针干略调向头 ,并指向正中线 ,沿椎板上缘进针。进针约3 5cm时感阻力增大 ,拨出针芯 ,连接盛有液体的玻璃管 ,再进针 ,获明显“落空感” ,但管内液体未被吸入 ,接注射器试探有阻力。再进针少许 ,又有明显的“落空感” ,回吸无血及脑脊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规格温热银质针在离体猪骨骼肌中的温度分布特点,为研制软组织内热治疗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8 cm、10 cm、12 cm、15 cm银质针分别刺入骨骼肌1.5 cm、1.5 cm、3 cm、5 cm,将测温针垂直于银质针刺入骨骼肌.针尖分别与银质针针尖到进针点之间每隔1 cm处接触,将艾条套入针尾,测量艾条点燃前和点燃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各点的温度.结果 银质针在骨骼肌内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后下降,4个观察时间中,10 min时温度最高;8 cm、10 cm银质针加热后针尖温度(24.2±0.38、23.3±0.43℃)较加热前(22.7±0.58、22.7±0.58℃)升高(P<0.05);8 cm、10 cm、12 cm、15 cm银质针加热后进针点温度(28.6±1.18、24.9±1.13、24.1±0.95、24.0±0.25℃)较加热前(22.7±0.58、23.0±1.00、23.0±1.00、22.7±0.58℃)均升高(P<0.05),8 cm银质针升高程度最大.结论 银质针在离体猪骨骼肌中使用艾条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后下降,波动明显.组织内针体温度受全针长度、体外留针长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张丽颖 《现代保健》2009,(21):147-147
1硬膜外麻醉后小腿灼痛—脊神经根机械性损伤 病例:5例硬膜外麻醉后小腿灼痛患者,穿刺点均为T12-L1,在穿刺中均出现左或右侧下肢“电击”样放射痛,同时均有下肢抽动。操作者立即将针拔出,改为另一间隙行EA下完成手术。但于麻醉消失后,患者立即呼叫小腿内侧或外侧或足部持续性灼痛并阵发性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位硬膜外穿刺适宜深度的参数,为预防损伤脊髓提供依据。方法81例行L3-4至T12-L1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前测量体重(Kg)、身高(cm),记录穿刺间隙、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cm)。对性别、间隙进行数量化处理,以性别量化值、年龄、体重、身高、体重身高比、间隙量化值为自变量,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为因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性别量化值、年龄、体重、身高对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身高比、间隙量化值对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方程:有效硬膜外穿刺深度=7.94×体重身高比+0.11×间隙量化值+0.76。结论成人、间隙为L至T-L硬膜外穿刺深度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娩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分娩过程中剧烈疼痛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可造成母体和胎儿内环境紊乱。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影响,提高围产期质量,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分娩镇痛非常必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产妇的要求,2006年来我院采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CSEA)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2006-2007年在我院自愿接受分娩镇痛初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均无阴道自然分娩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禁忌症。另设同期条件相同未行任何镇痛处理的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孕周、身高、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2方法在第一产程宫口开至3cm左右时,观察组左侧卧位,取腰椎2、3间隙为穿刺点,用18G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由硬膜外穿刺针内置入25G腰麻针,穿破硬脊膜(针内针法)拔出针芯,让脑脊液自然流出,注入舒芬太尼(批号:060388,Rodleben公司德国)5ug(0.1mL)+生理盐水(0.9mL),然后在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cm,取平卧位,调控镇痛平面T10水平,观察镇痛效果,首剂持续时间(130.41±40.52)min,如果产妇感到宫缩痛(WHO疼痛分级Ⅰ级以上)接镇痛...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1965年—1980年1月经外科处理的硬膜外阻滞麻醉并发症5例报告如下: 例1:男,48岁。胃小弯溃疡,1965年4月29日于胸9、10间隙侧入法作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完成次全胃切除术。术后第3天持续高热,白细胞升高,7天后出现背脊部剧痛,当时误认为由溃疡穿透胰腺,手术时可能损伤胰腺而继发胰腺炎,第9天出现排尿障碍。第10天出现下肢灼痛,但仍未得到重视,第1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前硬膜外镇痛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拟行开胸手术患者3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后硬膜外镇痛组(C组)和超前硬膜外镇痛组(P组),每组15例.两组均于T10 ~ T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P组切皮前20min时硬膜外注射0.5 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ml,30 min后接镇痛泵以5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ml.C组术后待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硬膜外注射0.5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30 min后接镇痛泵以5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ml.两组于硬膜外穿刺前(T0)、术后2 h(T1)和术后18 h(T2)分别采集静脉血6ml,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均升高(P<0.05);P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T1:(401±84) nmol/L、(12.5±5.8) mg/L、(51±84) ng/L;T2:(482±70) nmol/L、(20.4±6.2) mg/L、(72±11) ng/L]均低于C组同时间点[T1:(502±91) nmol/L、(16.3±3.6) mg/L、(70±21) ng/L;T2:(566±77) nmol/L、(27.2±8.5) mg/L、(86±17) ng/L] (P<0.05).结论 与术后硬膜外镇痛相比,超前硬膜外镇痛可更好地抑制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南塞普顿一家医院的Daykin和Bacon两人共同推出了一种新的教具:硬膜外腔穿刺模拟器(Epidural Injection Simubtor),其示意结构如图,外观是一个大盒子,其中插入改良的Tuohy针。进针时的阻力是由两块跳动负荷式磨擦片产生的。第一块仅产生较轻的跳动负荷,它代表针通过脊上和脊间韧带时的阻力;第二块阻力片产生的跳动式负荷是可调节的,训练者可选择不同档次来模拟不同强度的组织的阻力。硬膜外间隙和硬膜由两块固定在基板上的塑料块构成,基板可做前后、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吗啡和曲马多单次注入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于腰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局麻药使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吗啡组(M组)药物配方为2mg,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曲马多组(T组)药物配方曲马多100mg,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关腹时将各组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观察注药前、后10min SBP、DBP、HR、SpO2的变化,24h内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对循环呼吸功能均无明显改变。镇痛效果均较好,T组优于M组。不良反应,M组高于T组。结论:硬膜外曲马多用于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11.
吴伟 《工企医刊》2004,17(4):65-65
患者60岁,48kg。在硬外麻醉辅用异丙酚镇静下行“结肠癌切除根治术”。术前,T36.6℃,BP16/12kpa,R18次/分。P82次/分,无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肌注。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无菌操作,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回抽无血液。给试验剂量1.33%利多卡因、0.15%地卡因混合液3ml,10分钟后测阻滞平面达T6—L2,追加麻醉药7ml,手术开始缓慢静注异丙酚30mg,10分钟后,患者颜面、颈、胸部出现散在性红斑。心率12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2/7kpa。立即面罩吸氧,静注麻黄素10mg,力月西5mg,非好根12mg,此时腹部出现荨麻诊,BP无回升,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注。25分钟后情况改善,BP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1975年初开始运用长针治疗本病27例,收效较好,介绍如下。操作方法:1.针具:6~8寸26~28号钢针一根。2.针点:进针点(区)——剑突下3~5厘米之腹中线右旁开1~2厘米处;止针点(反应区)——脐下左旁开2~3厘米。两点相连为进针线。3.针法:平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床边,消毒进针区皮肤,将长针倾斜刺入进针点皮下(约3~6毫米)后,顺皮下脂肪层沿进针线直达反应区皮下。当患者有下腹部膨胀感时,即可挂针,再将长针提拉20分钟(可让患者自提),最后将针与皮肤面成90度捣针(强刺激)数  相似文献   

13.
地塞米松复合氯胺酮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  114例ASAⅠ~Ⅱ级阑尾切除术病人 ,T1 1~L1 间隙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随机分 3组 ,每组 3 8例 ,Ⅰ组在切腹膜时静注地塞米松 10mg和氯胺酮 0 5mg/kg ,Ⅱ组在切皮时静注哌替啶 5 0mg和氟哌啶 2 5mg ,Ⅲ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不用辅助药物。观察并详细记录阑尾牵拉反应情况、牵拉阑尾时的镇静状态和脉搏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Ⅰ、Ⅱ、Ⅲ组抑制牵拉反应的优良率分别为 10 0 %、81 5 8%和18 42 %,Ⅰ组与其余两组相比 ,P <0 0 1,差异显著 ;Ⅰ组和Ⅱ组镇静状态无差异 ,但与Ⅲ组相比 ,P <0 0 1;I组SpO2 和MAP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 ,与II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 地塞米松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能更好地抑制阑尾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4.
曲安奈德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不同剂量复合液硬膜外腔前外侧间隙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6例,取侧外位,患侧在下;选腰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尾向下朝腰4-5硬外腔前外侧间隙方向插入硬外导管4cm,注入1.5%利多卡因3ml试验剂;接着注入曲安奈德20mg加布比卡因20mg加维生素B121000μg加生理盐水至8ml,保持原体位10min朝腹侧方向转成俯卧位10min。3d一次、共3次;卧床休息3周。B组16例。曲安奈德40mg,其他同A组。结果(1)总有效率:A组100%。B组100%。(2)总不良反应率:A组31%。B组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曲安奈德20mg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100%,总不良反应率较少。  相似文献   

15.
赵飞 《工企医刊》2001,14(5):53-53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作连续硬膜外阻滞6750例,共中阻滞失败31例,现将失败的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岁~64岁。麻醉前1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3mg,分别为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穿刺硬膜外腔向头端直入硬膜外导管3cm~4cm,选用1.33%利多卡因+0.25%丁卡因混合液+1:20  相似文献   

16.
在骨科手术中,骨质钻孔是常见的.过去采用单一的克氏钻、克氏针等,在需钻孔的位置上,往往进针点易掌握,而出针点易出偏差,有时方向掌握不好,还可出现损伤附近神经血管的情况。为此我们自行研制了骨钻孔瞄准器,经临床试用,效果较好.1 结构与材料选用不锈钢材料。由四大部分组成:(1)“I”字型套管.上边横管长4cm,中心呈“□”空芯,直径0.5cm;下边横管长3.5cm,中心呈“○”空芯,直径0.5cm;中间立柱为7.25cm,直径1cm,上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近十年所做的 10 6例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例 ,年龄 7天~ 12岁 ,平均 6 .4岁。穿刺成功率 97.2 % ,并发症有导管错位 4例 ,穿刺点皮肤感染 2例 ,误入动脉 3例。由于患儿易动、哭闹、恐惧等因素 ,故在穿刺前适当给予镇静药 ,可选用安定、硫喷妥钠、氯胺酮等。穿刺部位可选锁骨中点下方1.5 cm处进针 ,紧贴锁骨下 ,方向指向胸骨上窝 ,边进针边回吸 ,针干与胸壁成小角度缓慢进针为原则。如果进针点偏外 ,与皮肤夹角过大 ,进针过深 ,则易穿破胸膜顶或误入动脉。作者体会 ,只要按照解剖部位及操作要点进行穿刺 ,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比较安…  相似文献   

18.
吴英平 《现代医院》2011,11(1):59-60
目的研究喷他佐辛在肌筋膜粘连温针松解治疗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42例因肌筋膜粘连需要进行温针松解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喷他佐辛治疗组(n=22)、莫比可对照组(n=20),治疗组温针治疗前30 min分钟予以喷他佐辛4mg肌注,对照组温针治疗前30分钟予以莫比可15 mg肌注。观察进针时及术后1、4、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的综合满意度评分。结果喷他佐辛治疗组在以上各时间点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喷他佐辛是温针松解治疗术较好的镇痛药。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7岁。因阑尾术后腰背剧痛14天就医。查体:脊柱畸形,T_(11)~L_2椎体两侧压痛,T_(12)~L_1棘突之间皮肤红肿,压痛明显,轻叩疼痛加重。B超:提示T_(12)~L_1棘突间隙距皮肤下3cm(棘间韧带内)处可见3×1cm大小的液性暗区,伴有线状残留物。X线榷管造影:T_(12)~L_1刺突间隙有残留的硬膜外导管断段,并嵌顿在黄韧带与硬脊膜外腔之间,头部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的方法.方法 对75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150个骶髂关节进行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记录操作过程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以CT证实针尖在骶髂关节腔内为穿刺成功,总体成功率为100%,一次成功率为92.7%.穿刺层面到骶髂关节下缘的距离约占整个骶髂关节的1/3,进针点与后正中线距离:左侧为(3.4±0.6)cm,右侧为(3.3±0.5)cm;进针深度左、右侧均为(4.9±1.1)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偏离的角度:左侧为23.1°±3.8°,右侧为23.2±3.9°.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骶髂关节中下1/3交界处附近关节间隙较宽、位置浅在且利于垂直进针的层面作为穿刺层面,自后正中线旁开约3.3cm、以偏离矢状面约23°、进针深度为4.9 cm可顺利穿刺进入骶髂关节滑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