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独一味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的快速制备色谱方法。方法 独一味水提物经聚酰胺色谱柱和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后,进行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根据制备色谱图收集流出液,采用HPLC和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质谱法确定实验所得4种单体分别为山栀苷甲酯、螃蟹甲苷II、番木鳖苷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RP-HPLC法分析质量分数分别为95.7%、94.8%、96.3%、98.2%。结论 该分离方法中各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独一味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RP-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独一味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单体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Symmetry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11 min乙腈-水(11∶89),11~35 min乙腈-水(11∶89~15∶8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山栀苷甲酯在5.0~1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103.1%,RSD为2.0%。螃蟹甲苷Ⅱ(phloyosideⅡ)在1.0~5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2%,RSD为1.3%。番木鳖苷甲酯在1.0~5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101.3%,RSD为1.5%。8-O-乙酰山栀苷甲酯在5.0~1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102.8%,RSD为1.2%。10批不同产地独一味药材中山栀苷甲酯量为0.3%~1.41%,螃蟹甲苷Ⅱ量为0.0%~0.45%,番木鳖苷甲酯量为0.02%~2.3%,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量为1.05%~2.95%。结论 实验建立的环烯醚萜苷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适于独一味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量的测定。不同产地独一味药材中环烯醚萜苷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bandii 花中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应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乌苏酸(3)、rengyolone(4)、芹菜素(5)、木犀草素(6)、槲皮素(7)、calceolarioside A(8)、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9)、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管花苷 B(1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2)、毛蕊花糖苷(13)、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红景天苷(15)、rengyoside B(16)、异毛蕊花糖苷(17)。结论 1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MS、IR、NMR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通关藤茎中分离得到两个孕甾醇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α-丁烯酰基-通关藤苷元B-3-O-β-葡萄糖吡喃基-(1→4)-3-O-甲基-6-脱氧-β-阿洛糖吡喃基-(1→4)-β-齐墩果糖吡喃糖苷,命名为通关藤苷I(1);11α, 12β-二-乙酰-通关藤苷元B-3-O-β-葡萄糖吡喃基-(1→4)-3-O-甲基-6-脱氧-β-阿洛糖吡喃基-(1→4)-β-齐墩果糖吡喃糖苷(通关藤苷K,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通关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青阳参(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d.)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出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青阳参苷甲(1),青阳参苷乙(2),2,5-二羟基苯乙酮(3),2,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香草醛(5),阿江榄仁酸(6),山橘脂酸(7),告达亭3-O-β-D-吡喃加拿大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加拿大麻糖基-(1→4)-β-D-吡喃加拿大麻糖苷(8),本波苷元(9),告达亭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10),青阳参苷元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洋地黄毒吡喃糖苷(11),凯德苷元3-O-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12),青阳参苷元3-O-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洋地黄毒吡喃糖苷(13),凯德苷元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14)。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鹅绒藤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8~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 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张岩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2):1994-1995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宽肠理气汤中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冰醋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0 ℃,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4 nm。结果 松果菊苷平均回收率98.78%,RSD为0.90%;毛蕊花糖苷平均回收率为99.39%,RSD为1.75%;结论 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较好,可用于宽肠理气汤中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张桥  沈娟  赵祎武  王振中  萧伟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41-2145
目的 研究鹅掌属植物汉桃叶(广西鹅掌柴Schefflera kwangsiensis)茎枝的苷类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汉桃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木瓜苷C(1)、3-O-β-D-吡喃葡萄糖基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 D-吡喃葡萄糖苷(2)、3-O-β-D-吡喃木糖基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刺楸皂苷B(4)、3-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5)、3-O-[O-吡喃阿拉伯糖基-(1→4)- O-吡喃阿拉伯糖基-(1→3)-O-吡喃鼠李糖基-(1→2)-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O-吡喃鼠李糖基-(1→4)-O-β-吡喃葡萄糖基-(1→ 6)-β-吡喃葡萄糖基酯(6)、刺楸皂苷G(7)、3-O-[O-吡喃阿拉伯糖基-(1→4)-O-吡喃阿拉伯糖基-(1→3)-O-吡喃鼠李糖基-(1→2)-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苷(8)、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木糖基l-(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9)、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木糖基l-(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0)。结论 化合物1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籽粕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国沙棘籽粕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3)]-α-L-吡喃鼠李糖苷(1)、山柰酚-3-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2)]-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3)。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的黄酮苷,分别命名为沙棘黄酮苷A和沙棘黄酮苷B。  相似文献   

10.
红绒毛羊蹄甲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90%乙醇提取,从醋酸乙酯萃取物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黄酮苷元,8个为黄酮苷,分别鉴定为白杨素(Ⅰ)、木犀草素(Ⅱ)、芹菜素(Ⅲ)、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Ⅴ)、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Ⅵ)、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Ⅶ)、山柰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Ⅷ)、槲皮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Ⅸ)、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Ⅹ)、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Ⅹ和Ⅺ均为首次从羊蹄甲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花胡麻草Centranthera grand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大花胡麻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环烯醚萜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桃叶珊瑚苷(1)、玉叶金花苷(2)、8-表番木鳖碱(3)、8-表番木鳖酸(4)、玉叶金花酸(5)、梓醇(6)、栀子新苷甲酯(7)、京尼平苷酸(8)、6-O-methylaucubin(9)。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胡麻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 采用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和栀子苷的量;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考察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解吸性能和纯化效果。结果 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纯化效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较好,最佳工艺条件:柱高径比3∶1,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0 g/mL、吸附体积流量为0.5 BV/h、树脂吸附量为生药2.5 g/g、洗脱溶媒为50%乙醇、洗脱体积流量为2 BV/h,洗脱溶媒用量2 BV。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环烯醚萜苷纯化效果较好,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荷叶中的苷类化学成分,为荷叶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质量控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综合利用硅胶、十八烷基键合硅胶(ODS)、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HPLC)进行分离纯化,最后通过质谱(MS)、核磁(NMR)以及与已知文献比对等方法,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荷叶经70%的乙醇提取,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方法,共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异槲皮苷(1)、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乙酯(4)、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5)、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8)、(+)-表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3-4,8-9为莲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茴香醛硫酸显色比色法测定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量。结果 选定检测波长432 nm;通光藤苷B在5.05~65.65 μg/mL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012 9 X+0.017 8,R2=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2.16%。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乌骨藤总苷H中C21甾体苷的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和由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为模型,观察仙茅代表性酚苷类成分仙茅苷、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磷酸苯二钠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的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骨矿化结节的形成;TRAP染色测定破骨细胞的数目;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细胞骨架和破骨细胞肌动蛋白环的结构和形态;将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 仙茅苷在10-9和10-8 mol/L的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10-7~10-5 mol/L浓度时抑制破骨细胞TRAP的活性(P<0.05).仙茅苷、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可减少破骨细胞的数目,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P<0.05).仙茅苷在10-10mol/L,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在10-9 mol/L浓度时均可增加成骨细胞ALP的活性和骨矿化结节的形成(P<0.01),在一定程度上使1,25-二羟维生素D3损伤的成骨细胞细胞骨架的结构得以恢复;减少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面积,破坏破骨细胞伪足和F-actin的结构.结论 仙茅酚苷类成分仙茅苷、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均可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具有显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Morinda officinalis iridoid glycosides,MOIG)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MOIG中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的含量;通过对AB-8、ADS-17、D101、HPD400、HPD600、HP20、S-8、SP850、XDA-1、XDA-6等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解吸附实验筛选大孔树脂型号,并优化大孔树脂富集MOIG的条件;以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为模型评价MOIG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过优选,XDA-1型大孔树脂对MOIG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附作用,优化的XDA-1型大孔树脂富集MOIG的条件为:上样液中MOIG的质量浓度为19.15 mg/mL,pH值为1.0,树脂柱的径高比为1︰7,上样流速为2.0 BV/h(1 BV=80 mL),上样体积为0.75 BV,树脂吸附时间为11 h,7 BV水洗脱以除去其他的成分,10%乙醇以3.0 BV/h流速洗脱MOIG。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IG中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的总含量可达54%以上。MOIG对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但能抑制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P<0.05,P<0.01)。结论 XDA-1型大孔树脂可用于富集MOIG,得到的水晶兰苷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总含量在54%以上;MOIG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龙胆总苷胃漂浮微丸,并探讨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助漂剂十六醇-微晶纤维素(7∶3),以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40~60目);采用HPMC-K15M为骨架材料和龙胆总苷等量混合以粉末层积法滚丸(20~30目);采用Eudragit NE 30D进行流化床包衣,制得龙胆总苷胃漂浮微丸;以龙胆苦苷为指标,《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转篮法”和HPLC法,测定胃漂浮微丸12 h释放度,并用Higuchi等数学模型对释放度数据进行拟合,探讨龙胆总苷胃漂浮微丸释药特性。结果 在人工胃液(pH 1.2)中,龙胆总苷胃漂浮微丸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良好的缓释效果。累积释放率数据用Ritger-Peppas模型拟合度最高,相关系数R2>0.97,且0.43<n<0.85,说明龙胆总苷胃漂浮微丸释药过程是溶蚀与扩散协同作用。结论 龙胆总苷制备胃漂浮微丸工艺可行,且能够达到胃滞留缓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异位性皮炎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入选的异位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予雷公藤多甙片口服)和对照组30例(予开瑞坦片口服),连续口服4周。并通过实验室检测周围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AEC)、血清总IgE水平(BA-ELISA方法)、二硝基氯苯(DNCB)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结果:(1)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随访3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前、后实验结果比较:AEC、血清IgE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NCB检测的阳性率和IL-2活性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雷公藤多甙片可有效治疗异位性皮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