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借助现代分析手段探讨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差热分析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在50℃及高温区均呈现相同的吸热峰;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均为文石型碳酸钙;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瓦楞子及其混伪品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大致相同。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毛蚶、密肋粗饰蚶、泥蚶、球蚶、魁蚶和舟蚶为一类,异毛蚶和结蚶分别为一类。结论通过对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的系统比较分析研究,瓦楞子及其混伪品的在成分组成及结构方面差异性小,可为市售瓦楞子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乌梅生品、乌梅炒炭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Fourier谱。对不同炒炭程度的乌梅进行X射线衍射Fourier谱对比分析,研究炮制前后乌梅中可能存在的晶态物质及物相的变化。方法运用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法对乌梅以及不同炒炭程度的乌梅轻炭、乌梅标炭、乌梅重炭粉末及上述4种样品的溶剂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乌梅及乌梅炭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有差异,4种样品溶剂提取部位可见明显锐峰,对比显著。结论炒炭会改变乌梅中晶态物质结构。乌梅、乌梅炭粉末XRD图谱重现性好,均具指纹特征,可作为鉴别指标。经图谱分析,难现传统文献记载草酸钙晶体特征峰,但主衍射峰显著,提示有复杂结晶物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全面了解自然铜不同炮制品中主次量元素的含量,为临床合理使用自然铜饮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XRFS)对中药自然铜不同炮制品中Fe、S、Si、Al等10种主次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 Fe、S、Mn、Si、Al、Ti、Ca、P、Zn和Pb元素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3.37、36.92、7.56、68.29、77.47、12.46、22.54、21.64、4.55、3.24mg/kg;对GBW(E)070088(铁矿石)、GBW 07267(黄铁矿)标准物质成分进行5次重复测定,准确度在94%~107%之间,RSD在1.0%~10.1%范围内。结论 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中药自然铜不同炮制品中主次量元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对其所含元素的无损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赭石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赭石炮制品进行相似性考察。方法 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10批赭石炮制品进行定性分析,并用Origin 8.0软件比较其共有峰的夹角余弦相似度。结果 建立了赭石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不同来源的赭石样品X衍射图共有峰相似度均达到95%以上。结论 赭石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行,指纹图谱可用于其与氧化铁类矿物药及其他矿物药的鉴别;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赭石炮制品的内在质量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牙釉质、牙本质磷灰石的物象组成、晶胞参数及结晶性等晶体学特性.[方法]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6例乳牙、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磷灰石进行了检测.[结果]牙磷灰石的晶体结构属六角晶系,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而是一种生物混晶.从XRD衍射峰形可以看出,乳、恒牙牙釉质的结晶性明显高于其自身牙本质;且恒牙牙釉质、牙本质的结晶性均分别高于乳牙牙釉质和牙本质.晶胞参数的计算表明,恒牙牙釉质、牙本质晶胞参数的c轴没有明显差异,均为c=0.689 nm,其a轴分别为0.945 nm,0.943 nm;乳牙牙釉质、牙本质晶胞参数的c轴亦没有明显差异,均为c=0.691 nm,其a轴分别为0.946 nm,0.944 nm.[结论]乳、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结晶性、晶胞参数等特性的不同,可能与重要微量成分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方法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对青藤碱-β-CD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6.98°、8.48°、9.74°、9.92°、18.50°;DSC能观察到包合物与物理混合物存在明显不同;IR检测到青藤碱的部分特征吸收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强度降低,峰形变宽,发生位移或消失等现象;1H-NMR能检测到β-CD空腔内壁的两个质子H-3和H-5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减小。这些表征试验均证实,青藤碱-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 青藤碱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选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回归分析法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选定A2B2C1D3;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β-CDP微球和与水之比>β-CDP微球和薄荷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IR、XRD、TGA等方法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结论 薄荷油的包合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 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达 B7- 1和 B7- 2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 ABC法 )。结果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达 B7- 2达到高峰的时间早于 B7- 1,而且 B7- 2表达幅度也高于 B7- 1。剂量 -效应关系的研究表明 ,B7- 1和 B7- 2的表达均在 0 .0 75Gy剂量点出现峰值 ,而在较大剂量照射时也出现一个峰值。但在不同分度分析结果中发现 ,低剂量 X射线照射组的高密度细胞百分数比较大剂量组多。结论 :B7分子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参与低剂量电离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和鉴定九里香叶总黄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考察九里香叶总黄酮和羟丙基-β-环糊精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方法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九里香叶总黄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通过表观溶解度法考察包合物中主客分子之间的包合摩尔比及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常数。结果 25,35,45 ℃时九里香叶总黄酮和羟丙基-β-环糊精能形成1∶1 摩尔比包合物,相溶解度图呈AL型,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结论 九里香叶总黄酮与羟丙基-β-环糊精能自发地形成1∶1 摩尔比包合物,从而显著提高九里香叶总黄酮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获得黄花蒿MEP途径中必需关键酶——羟甲基丁烯基-4-磷酸合成酶基因(H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互补分析研究。方法 对已知的其他种子植物HD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选取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黄花蒿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并用MEGA3.0中的临位相联法构建进化树。结果 得到1条长2 324 bp的HDS cDNA序列,其ORF框长1 854 bp,编码61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黄花蒿HDS基因AaHDS与其他种子植物来源的HDS高度同源;功能互补分析表明,AaHDS能互补突变菌株Escherichia coli MG1655 ara<>HDS中缺失的HDS功能,使突变菌株恢复生长,证明AaHDS具有典型的HDS基因功能。结论 首次克隆获得黄花蒿HDS基因,为青蒿素的代谢工程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产区吴茱萸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应用 SRAP 技术对吴茱萸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试剂盒提取吴茱萸幼嫩叶片基因组DNA,构建SRAP 试验体系,筛选引物并对35份样品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用NTSYS-pc 2.1 软件对SRAP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对SRAP 引物中优选10对用于吴茱萸遗传背景的研究,其中两对引物可有效鉴别吴茱萸品种,分别为Me4+Em1和Me9+Em10。10对引物共扩增得到清晰条带18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态性条带145条,多态性比率为77.1%。聚类结果显示在相关系数为0.52时,吴茱萸与密果吴萸分居两群;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共分为3大类群。吴茱萸中的石虎变种比吴茱萸原变种的遗传差异更显著;石虎品种呈现出较强的地缘相关性,特别是受海拔因素影响明显。结论 吴茱萸遗传背景差异明显,SRAP分析可有效鉴别不同品种的吴茱萸,并检测到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不同产地、不同表型性状的砂仁Amomi Fructu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扩增技术,对来自云南、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21个砂仁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同时,对其中16个阳春砂仁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大小等部分植物学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利用这些数据对各居群砂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SSR分析结果显示,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1条用于扩增,共检测出54条DNA条带,多态性位点为22个,多态性可达40.74%,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16 1,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184 2;各居群表型性状差异较小。结论 砂仁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GAPDH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使其成为可用的内参照基因。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刺五加总RNA,运用RT-PCR法克隆GAPDH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以其为内参照基因进行半定量PCR。结果 克隆了长度为627 bp的刺五加GAPDH基因,推测其编码209个氨基酸,与三七、人参、拟南芥的GAP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3%、93%,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6%、84%。其作为内参照基因的半定量PCR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重现性。结论 首次分离并克隆了刺五加GAPDH cDNA,证实该序列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照基因,为刺五加苷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表达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苍耳子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苍耳子是传统的鼻科要药,具有散风除湿、通鼻窍的功效,被认为无毒或有小毒。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正常剂量或是过量服用苍耳子出现肾脏、肝脏、心脏损伤或是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报道,其中肾脏和肝脏损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从临床报道和动物实验两方面对服用苍耳子出现的以肾脏损伤为主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总结了引起多器官损伤的毒性物质、毒性机制、量毒关系、炮制方法对毒性的影响等,为进一步研究苍耳子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甘草酸积累量和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研究盐胁迫对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3、6、9 mg/mL)NaCl溶液处理一年生盆栽甘草,分别于35、70、105 d取样,测定甘草酸量,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5种组分的量,分析盐胁迫对各组分比例关系的影响及甘草酸量与各组分量的相关性。结果 盐胁迫70 d时,6、9 mg/mL盐溶液处理组的甘草酸量显著高于对照(CK);6、9 mg/mL处理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CK,而9 mg/mL处理组的总糖显著低于CK。盐胁迫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比例显著高于CK,但总糖比例明显低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甘草酸量与粗脂肪、灰分量呈正相关,与总糖量呈负相关。结论 甘草酸的积累与粗蛋白、总糖量、粗脂肪、灰分量的分配密切相关,适当的盐胁迫可以刺激甘草内的糖代谢,加速物质的分解,促进甘草的次生代谢,使甘草酸形成并积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选青礞石的炮制工艺参数,为控制青礞石炮制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多项指标评价,首先筛选出是否需用火硝进行炮制;再采用L9(34)正交优选法,以青礞石炮制品的外观颜色、疏松度、溶出率等筛选炮制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炮制工艺为在700 ℃、青礞石与火硝质量配比1∶0.4、摊层厚度2 cm条件下煅制2 h。结论 该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为矿物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黄芪提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反映药效成分的溶出信息。方法 利用远程光纤流通池在线采集黄芪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采集提取液样品,利用HPLC-MS方法测得提取液中黄芪皂苷II、异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和黄芪甲苷4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作为对照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成分及黄芪总皂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将所建的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实时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果 黄芪提取液中4种皂苷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6、0.964 0、0.857 1、0.981 6,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3 2,校正均方差(RMSEC)为5.94,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76 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1.1。将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3个批次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论 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以黄芪总皂苷为检测指标,对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为黄芪提取过程的终点判断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