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或传播阻断 (传阻) 标准前后疫情消长 规律, 为修订 《血吸虫病控制与消灭标准》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阻县2个和传控县1 个,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各县达到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 (截止2008年或2009年) 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 析达标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广丰、 上饶和德安等3县达到传控后, 有螺面积分别压缩了96.79%、 98.99%和 99.77%, 钉螺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治愈了95%的病人和病牛。达传控标准后, 广丰和德安2县分别历经了17年和26年达 到传阻标准; 上饶县则由于残存钉螺复现与扩散而导致螺情反复, 但人、 畜病情稳定, 尚未达到传阻标准。结论 结论 螺情反 复是山丘型血吸虫流行区传控或传阻达标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一个较孤立单元的流行区域内, 如有螺面积或 钉螺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即使存在少量传染源, 血吸虫病也不易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 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浙江省秀洲区 (水网型)、 诸暨市 (山丘型) 为调查县。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整理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秀洲区和诸暨市在 达到传控标准之前, 人畜病情和螺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血吸虫人群感染率、 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关 系 (r人=0.764, P<0.01, r畜=0.709, P<0.01; r人=0.775, P<0.01, r畜=0.676, P<0.01)。达到传阻标准后有残存钉螺复现, 未 查到本地病人、 畜和感染性钉螺, 但查到7例输入性传染源。结论 结论 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阻标准以来疫情稳定; 但有 残存钉螺和外来传染源输入。血防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 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楚雄市1994-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楚雄市199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无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病畜和感染性钉螺发现,活螺密度明显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0.69只/0.1m2降至2012年0.0075只/0.1m2;但钉螺面积回升,有螺面积在2.45~28.04hm2,最严重时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2012年仍有钉螺面积6.17hm2。结论楚雄市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螺情形势严峻,今后应加大外来传染源监测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现状,为全省血防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资料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统计分析阻断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 全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省的8.29%,近年血吸虫病情稳定,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患者(病畜);钉螺面积61.172万m2~ 139.04万m2,部分县钉螺面积出现回升,2012年四川省27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中有20个县查出钉螺,其中6个县钉螺面积超过历史面积的2%;传播阻断地区血防工作开展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传播阻断地区病情稳定,螺情回升,应加强查灭螺工作,加强流动人畜管理,严防传染源输入.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和近年来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血吸虫病防治统计数据和2004年以来的血防年报表数据,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省推算血吸虫病人19 816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 199例;现有钉螺面积27 396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5hm2,复现钉螺面积8.6hm2;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数41 949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1%;全省共有9个县(市、区)、76个乡(镇)、191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个乡(镇)、14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2013年全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在2.73亿m2~3.10亿m2间波动。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的分布状况仍不容乐观。为实现2015年前全省达到传播控制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加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无为县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后疫情现状及流行因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3年无为县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结果  截至2013年底,全县现有晚期病人361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县尚有钉螺面积2213.67hm2,其中内陆23.82hm2,江滩1141.67hm2,洲滩1048.18hm2,分别占有螺面积的1.08%、51.57%和47.35%,连续两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有了明显下降;全县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共有存栏耕牛816头,未查到病牛;2008~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共有7个乡镇和30村。 结论  达到疫情控制后,无为县血吸虫病疫情出现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全市 9个县 (市、区 ) 114个乡(镇、场 ) 90 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 ,疫区大致可分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 ,波阳、余干县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7个山丘型流行区有 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玉山、上饶县 199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市现有钉螺面积 2 770 5 hm2 ,尚有血吸虫病人约 5万人。现就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动态及监测对策探讨如下。1 疫情动态1.1 螺情 由于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造成山区钉螺扩散 ,残存螺点均有所增加 ,钉螺密度普遍升高。玉山县七一水库东干渠及相关水系钉螺蔓延扩散 ,有螺面积达 31hm2。2 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考核北川羌族自治县 (北川县) 是否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方法 方法 按我国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 灭标准》 要求, 在北川县抽取3个村作为现场考核村, 对人群病情、 家畜病情、 螺情、 档案资料进行考核。结果 结果 3个村连续 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 病畜; 连续2年未查到钉螺; 已建立较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各项指标均符合血吸虫病 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结论 北川县已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仍需做好疫情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并分析2017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0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7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个达到消除标准。2017年,全省共血检179. 1万人,发现阳性18 836人,共粪检17. 4万人,发现1例阳性,为输入性病例;全省现有病人数为6 398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767例、晚期血吸虫病5 631例和急性血吸虫病0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 09%;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6 127头,共血检836头,粪检15 667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3 031. 8 hm^2,查出钉螺面积21 397. 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161. 8 hm^2、复现钉螺67. 7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新查出1个有螺无病的流行村;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0 766. 0 hm^2,消灭钉螺面积239. 9 hm^2,年底尚有钉螺面积26 521. 0 hm^2。2017年,全省5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11. 0%,活螺平均密度0. 39只/0. 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7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下降了89. 2%和100%,有螺面积在2. 65~3. 10亿m^2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5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山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螺情、病情进行纵向监测。结果1998~2007年全市累计发现有螺条块525个,有螺面积93.89hm2,共解剖钉螺3328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血检66875人,血清学阳性2066人,血检阳性率3.09%,共粪检2064人,阳性4人,均为输入性病例。检查耕牛4793头,血检阳性93头,经粪便孵化检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江山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反弹严重,血吸虫病出现再流行的可能性增加,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南昌市已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乡镇近年来的血防效果。 方法 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在南昌 市南昌、 新建和进贤等3个县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乡镇开展人畜查病、 螺情调查和血防资料审核。 结果 结果 被调查的14 个乡 (镇、 场) 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2.58%, 未发现粪检阳性者; 家畜查病未查到粪检阳性的牛或羊; 捕获钉螺1 635 只, 其中活螺1 278只, 活螺平均密度为0.051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各行政村已建立了完整的, 能反映当地病情、 螺情变化的血防档案资料。 结论 结论 南昌市1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乡镇已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与分析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达标)后疾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同类地区制定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传控达标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为研究区,收集2008-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于2011年4-11月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筛查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普查散养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选择2006年传控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和2007年传控达标的眉山市仁寿县的2个村为传播风险快速评估调查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快速现场评估方法,于2011年对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野粪和含血吸虫卵野粪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8-2010年眉山市东坡区检查居民18.26万~21.33万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6.30%~6.81%,血吸虫感染率为0.02%~0.07%;共检查耕牛2 835~7 26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畜;发现钉螺面积190.00~232.00 hm2,活螺密度0.02~0.19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东坡区共检查居民20.44万人,血检阳性率为4.9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普查散放耕牛1 73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牛;共查出有螺面积99.00 hm2,活螺密度为0.1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在4个村对5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沟、渠、塘、水田等是当地居民主要接触疫水环境,其中沟和水田环境在传控达标前和达标后的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20、30人次和15、30人/次(χ沟2=1.61,χ水田2=0.03,P均>0.05);渠和塘达标前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15人次和30人次,而在达标后则明显减少(χ渠2=10.35,χ塘2=18.69,P均<0.01)。2011年2个村的快速评估调查显示,有螺框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0.15%和12.1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19只/0.1 m2和0.20只/0.1 m2,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采集牛、羊等野粪78份,经孵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论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控达标后,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表现为人群血检阳性率较高,耕牛数量较多,潜在传染源依然存在;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下降不明显。提示亟需开发、研究更适宜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措施,加快推进山丘地区的血防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十三五”期间湖北省27 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县(市、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按照《湖北省县级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评估方案》,对湖北省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开展考核评估工作。结果 27 个县(市、区)共计开展血清学检测88 483 人,血检阳性率1. 88%(0~ 6. 78%);粪检1 665 人,受检率100%,未检出阳性;检测家畜1 289 头(只),未检出阳性;现场钉螺调查162 680 框,捡获钉螺36 382 只,其中活螺25 566 只,经解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县均建立了一套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较为完整的血防档案资料,能够反映从传播控制到传播阻断阶段人畜病情、螺情变化情况。同时,也建立健全了能适应当地疫情特点的敏感、有效的监测体系。结论 湖北省27 个县(市、区)各项疫情指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顺利完成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