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或传播阻断 (传阻) 标准前后疫情消长 规律, 为修订 《血吸虫病控制与消灭标准》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阻县2个和传控县1 个,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各县达到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 (截止2008年或2009年) 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 析达标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广丰、 上饶和德安等3县达到传控后, 有螺面积分别压缩了96.79%、 98.99%和 99.77%, 钉螺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治愈了95%的病人和病牛。达传控标准后, 广丰和德安2县分别历经了17年和26年达 到传阻标准; 上饶县则由于残存钉螺复现与扩散而导致螺情反复, 但人、 畜病情稳定, 尚未达到传阻标准。结论 结论 螺情反 复是山丘型血吸虫流行区传控或传阻达标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一个较孤立单元的流行区域内, 如有螺面积或 钉螺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即使存在少量传染源, 血吸虫病也不易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4.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全市 9个县 (市、区 ) 114个乡(镇、场 ) 90 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 ,疫区大致可分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 ,波阳、余干县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7个山丘型流行区有 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玉山、上饶县 199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市现有钉螺面积 2 770 5 hm2 ,尚有血吸虫病人约 5万人。现就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动态及监测对策探讨如下。1 疫情动态1.1 螺情 由于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造成山区钉螺扩散 ,残存螺点均有所增加 ,钉螺密度普遍升高。玉山县七一水库东干渠及相关水系钉螺蔓延扩散 ,有螺面积达 31hm2。2 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和分析我国传播控制(传控)地区病情和螺情逐年变化过程,探索达到传控标准前后钉螺指标变化对病情影响的规律,为今后我国修订血吸虫病传控标准中钉螺等相关指标,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全国8个省21个已达传控或传播阻断(传阻)阶段的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 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浙江省秀洲区 (水网型)、 诸暨市 (山丘型) 为调查县。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整理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秀洲区和诸暨市在 达到传控标准之前, 人畜病情和螺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血吸虫人群感染率、 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关 系 (r人=0.764, P<0.01, r畜=0.709, P<0.01; r人=0.775, P<0.01, r畜=0.676, P<0.01)。达到传阻标准后有残存钉螺复现, 未 查到本地病人、 畜和感染性钉螺, 但查到7例输入性传染源。结论 结论 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阻标准以来疫情稳定; 但有 残存钉螺和外来传染源输入。血防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与分析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达标)后疾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同类地区制定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传控达标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为研究区,收集2008-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于2011年4-11月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筛查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普查散养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选择2006年传控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和2007年传控达标的眉山市仁寿县的2个村为传播风险快速评估调查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快速现场评估方法,于2011年对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野粪和含血吸虫卵野粪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8-2010年眉山市东坡区检查居民18.26万~21.33万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6.30%~6.81%,血吸虫感染率为0.02%~0.07%;共检查耕牛2 835~7 26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畜;发现钉螺面积190.00~232.00 hm2,活螺密度0.02~0.19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东坡区共检查居民20.44万人,血检阳性率为4.9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普查散放耕牛1 73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牛;共查出有螺面积99.00 hm2,活螺密度为0.1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在4个村对5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沟、渠、塘、水田等是当地居民主要接触疫水环境,其中沟和水田环境在传控达标前和达标后的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20、30人次和15、30人/次(χ沟2=1.61,χ水田2=0.03,P均>0.05);渠和塘达标前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15人次和30人次,而在达标后则明显减少(χ渠2=10.35,χ塘2=18.69,P均<0.01)。2011年2个村的快速评估调查显示,有螺框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0.15%和12.1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19只/0.1 m2和0.20只/0.1 m2,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采集牛、羊等野粪78份,经孵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论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控达标后,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表现为人群血检阳性率较高,耕牛数量较多,潜在传染源依然存在;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下降不明显。提示亟需开发、研究更适宜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措施,加快推进山丘地区的血防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楚雄市1994-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楚雄市199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无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病畜和感染性钉螺发现,活螺密度明显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0.69只/0.1m2降至2012年0.0075只/0.1m2;但钉螺面积回升,有螺面积在2.45~28.04hm2,最严重时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2012年仍有钉螺面积6.17hm2。结论楚雄市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螺情形势严峻,今后应加大外来传染源监测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总结"十二五"防治成果、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4年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年报及有关螺情和人群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2009-2014年人群感染率和血检阳性率显著下降,6年间仅2009年出现1例急性感染病例;家畜感染率下降显著,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91.10%;5年间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但2011-2012年山丘地区活螺平均密度有所升高,2011年以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铜陵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湖沼地区有螺面积仍较大,内陆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较高。今后的血防工作规划要以控制湖沼地区螺情、消灭内陆残存螺点为主,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江西省钉螺扩散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钉螺监测和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资料,并于2021年春季调查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的钉螺扩散情况,采用Excel 2016软件构建洪涝灾害后钉螺扩散调查数据库,统计分析各项螺情指标和钉螺扩散性质。结果 2020年遭受洪涝灾害后,江西省有14个流行县(市、区)38个乡镇63个行政村的95个环境有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现象,钉螺扩散面积达1 411.37 hm2,其中山丘型地区钉螺扩散面积240.82 hm2(占17.06%),湖沼型扩散面积1 170.55 hm2(占82.94%)。山丘型钉螺扩散环境数占总扩散环境数的80.00%(76/95),其活螺平均密度(0.533 8只/0.1 m2)明显高于湖沼型(0.055 8只/0.1 m2);山丘型钉螺扩散环境的活螺框出现率(24.63%)明显高于湖沼型(2.45%)。鄱阳湖区185座单退圩堤行洪后未发现钉螺向圩内蓄滞洪区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扩散。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扩散的主要因素,需加强灾后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强化有螺环境禁牧监管,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 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特点。方法2007年收集安徽省钉螺调查的数据和各感染性螺点的GPS定位数据,建立感染性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用ArcGis9.1绘制电子地图,分析全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结果2007年全省查出331处感染性钉螺环境,其中湖沼型流行区占62.5%,山丘型流行区占37.5%;现有感染性钉螺面积682.6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占85.5%,山丘型流行区占14.5%。江滩和沟渠分别是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环境;97.2%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于未控制村和疫情控制村。草是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植被,其次为芦苇与树林。结论全省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水系的分布关系密切,湖沼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长江的两岸江滩、洲滩及其支流水系的河滩、湖泊的湖滩,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河流、灌区或多种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为总结 “十二五” 防治成果、 制定 “十三五” 规划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年报及有关螺情和人群病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 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人群感染率和血检阳性率显著下降, 6年间仅2009年出现1例急性感染病例; 家畜感染率下降显著, 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91.10%; 5年间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 但2011-2012年山丘地区活螺平均密度有 所升高, 2011年以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铜陵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湖沼地区有螺面积 仍较大, 内陆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较高。今后的血防工作规划要以控制湖沼地区螺情、 消灭内陆残存螺点为主, 以巩 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18.
德兴市地处赣东北地区 ,属山丘流行区。历史上有 3个乡 (镇 )、 12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累计有螺面积612 .95 hm2 ,累计血吸虫病人 45 0 5人 ,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 2 2 1人 ,病牛 147头。经 3 0多年的综合防治 ,1984年考核达阻断传播血吸虫病标准 ,进入监测巩固阶段 ,现将 1985 -2 0 0 2年的监测巩固情况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螺情监测 按照卫生部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巩固方案 ,重新确定查螺范围及重点地段。特别是适宜钉螺孳生环境未改造地段、与历史螺区水系相通的周边乡 (镇 )适宜钉螺孳生的地段、以及非疫区重点地段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洪涝灾害对钉螺扩散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分析安徽省枞阳县1979~2005年钉螺扩散与长江水位的关系,并对特大洪水溃堤的凤仪洲乡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近27年枞阳县累计新增钉螺面积1562hm2,其中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发生在长江高水位当年或之后的2~3年。凤仪洲溃堤后新增的钉螺面积未进一步扩大,但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与家畜的感染率较高。结论洪涝灾害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反复以及难以控制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铜陵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县之一,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流行区.血吸虫病流行于8个乡镇116个村,流行区总人口18.9万人.2004年底有钉螺面积2.82×107m2.为了解2005年的疫情状况及对今后疫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5年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