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诊断依据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诊断依据,从而了解真实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在我区A~E5市(县)内对各医疗单位2002年8~12月期间填报疫情报告卡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按调查表回原医疗机构对其诊断依据、实验室结果、菌型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54例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临床”和“临床 血清学”的诊断率均为39.8%,“病原学”诊断率为17.8%,“临床 流行病学”诊断率为2.8%。病原学诊断率以A地为高(49.0%),其它4地在0%~9.1%之间;分离病原以甲型副伤寒的比例为高(占93.7%)。有病原分型诊断的占59.6%,其中伤寒占33.6%,副伤寒占26.0%;未分型占40.4%。234例无病原学诊断、依靠血清学诊断的病例中有107例肥达氏反应结果与区分的诊断不相符(占45.7%);肥达氏阳性的细菌学符合率为23.5%.47.1%培养阳性患者其肥达氏结果为阴性,20.6%肥达氏阳性的患者其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应提高各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原学诊断的比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其诊断水平和统一诊断标准,提高发现病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肥达氏反应在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中存在其局限性,病例的诊断及现场疫情控制急需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快速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伤寒、甲型副伤寒初期的诊断、隔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汤恒 《中国校医》2002,16(5):437-437
伤寒、甲型副伤寒是一类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 ,病程初期多数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早期不易确诊。为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在学生中传播 ,我院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早期诊治隔离。现将我校 1999~ 2 0 0 1年收治病程初期伤寒、甲型副伤寒情况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 本组病程不超过 7天入院的伤寒 8例、甲型副伤寒73例 ,共 81例 ,其中男 74例 ,女 7例 ,我校大学生 75例 ,教工 2例 ,外校大学生 1例 ,临时工 2例 ,个体户 1例。1.2 病例入院时的临床表现 中度发热 12例 ( 14 .81% ) ,高热6 1例 ( 75 .31% ,其中持…  相似文献   

3.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下辖9个县市区,2013年户籍人口为593万,外来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230万。为了解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现对台州市2008-2013年的伤寒、副伤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5.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较重。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80年代发病率为50/10万,90年代发病率都在10/10万以下,  相似文献   

6.
1999年广西副伤寒沙门氏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9年在广西武鸣、桂林等地发生副伤寒暴发流行 ,为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 ,提高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质量 ,对从疫区收集到的67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67株甲型副伤寒杆菌分别来自武鸣县(13株)、桂林市(12株)、灵川县(30株)、恭城县(7株)、荔浦县(2株)、兴安县(3株) ,经血清学和生化鉴定均符合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特征。1.2培养基水解酪蛋白 (M -H)琼脂购自上海医学化验所 ,营养琼脂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副伤寒是由沙门属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有稽留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大、粒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但近年来出现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再加上抗菌药物及预防接种的广泛应用,典型病例已较少见,  相似文献   

8.
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了解监测工作的效果,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桂林市8个高发县(区)作为监测地区,监测内容包括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病后带菌者、暴发点、外环境和病原学等,资料按规定上报、汇总和反馈。结果:8县(区)疑似病人血培养和粪便培养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0·08%和0·24%,病原分离的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高,占菌株总数的94·59%,肥达氏平均阳性率23·45%;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密切接触者带菌率分别为1·26%、0·14%和0·81%;水体、食品和其它外环境标本阳性率分别为0·10%、0%和0%;共发生较大暴发疫情22起,95%由甲型副伤寒引起,罹患率在2·07%~35·10%之间,发生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学校占81·82%,传播途径以水型传播为主(占90·91%)。结论:该市伤寒副伤寒流行优势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染源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严峻;监测区内开展伤寒副伤寒的主动监测对于提高病人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仙居县自2002年以来伤寒和副伤寒发病增多,位居肠道传染病发病的第三位,已成为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仙居县伤寒、副伤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对仙居县2002.2006年伤寒和副伤寒发病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华市199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副伤寒是金华市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尽管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每年的散发病例时有发生,且有局部爆发疫情,给我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探讨该病的历史流行趋势和规律,为下一步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金华市1990~2006年伤寒副伤寒的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2例伤寒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1999年我科住院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占杂病 (除肝炎外的传染病 )总数 32 % ,远远高于 1991~1994年 (占 16 % ) ,为探讨 1996年以来伤寒、副伤寒患病人数增多的原因及指导预防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查了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来自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 36 1例 (均经血培养、粪培养或血肥达反应诊断)。其中伤寒 2 0 2例 ,副伤寒A 15 1例 ,副伤寒B 7例 ,副伤寒C 1例。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描述了 1996~ 1999年伤寒、副伤寒患病情况 ,患病季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 2007—2013年苏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07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0~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31/10万。报告病例男女比为1∶1.34,夏秋季多见,6—8月为发病高峰期,占病例总数的43.0%。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姑苏区(0.83/10万)、张家港市(0.79/10万)和太仓市(0.72/10万)。结论苏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较为平稳,夏秋季多见,存在地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开展综合防治,以摸索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防制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发热患者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在干预区实施对传染病规范管理,对重点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结果主动搜索疑似伤寒副伤寒发现率0.08%,主动发热就诊病例监测,疑似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现率0.33%;对3 664例发热就诊病例采血319例作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伤寒沙门菌12株,伤寒副伤寒阳性率3.76%。干预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对照区下降60.06%%,比干预前发病率下降71.2%。结论开展就诊发热病例监测,及时采血培养,是早期发现伤寒副伤寒传染源的关键,采取规范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传染病,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迅速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全州县为伤寒病高发区 ,1999年共发生伤寒455例 ,无死亡病例 ,年发病率为58.63/10万 ,比1998年上升34.50 %。1流行特征1.1地区分布以位于县城的全州镇发病最多 ,共184例 ,占40.44 % ,该镇发病率达187.34/10万 ,见表1。表1全州县伤寒副伤寒病例地区分布乡镇病例数发病率(1/10万)构成比( %)全州镇184187.3440.44永岁45112.459.89绍水4082.428.79才湾4177.469.01龙水3164.026.81黄沙河1354.662.86白宝840.…  相似文献   

16.
甲型副伤寒为一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舟山地处海岛由于干旱、水源污染等原因 ,1997年始呈小规模流行。现将近4年来副伤寒甲 88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997~ 2 0 0 0年住院患者 88例 ;男 5 0例 ,女 38例 ;年龄 6~ 74岁 ,平均 2 8 7岁。2 临床表现 发热 10 0 % (88/ 88) ,肝肿大 2 3% (2 / 88) ,脾肿大 2 7 3% (2 6 / 88) ,相对缓脉 4 6 % (4 / 88) ,玫瑰疹 0 (0 /88)。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减少 15 8% (14 / 88) ,嗜酸性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5 9 1% (5 2 / 88) ,肝、肾功能及心酶谱均正常 ,所有病例均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对两例传入性副伤寒病例的调查结果。两例均一度被疑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疟疾”。一例在确诊断后治愈;另一例因诊断不及时,未能进行有效治疗而死亡。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应对赴国外人员定期检查,对归国人员进行体检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汉川市1985-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副伤寒(以下简称伤寒)是汉川市高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其发病水平曾居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首位,近19年来,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发病得到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将汉川市1985-2003年伤寒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西高发地区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方法建立以固定人群为基数,病原学为确诊依据的前瞻性监测系统进行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甲型副伤寒发病91例,伤寒发病15例,发病率分别为180/10万和30/10万。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占85.8%。伤寒、副伤寒除12月外,全年均有发病。伤寒发病以成年人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结论伤寒、副伤寒实际发病率远高于一般常规监测发病率,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