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外科治疗的GIST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GISTs病例40例,其中手术切除38例,无法切除2例。按照Fletcher原则分类,极低恶性6例,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1例,高度恶性16例。CD117和CD34阳性为80%、85%。31例得到随访(29例切除,2例未切除)。在29例切除中,5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时间为术后6至30个月(平均16.6个月),未能手术切除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个月。2例进行了伊马替尼治疗,1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结论(1)GISTs好发于中年人,以黑便、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GISTs可发生于腹腔内任何部位,好发于胃和小肠。(2)免疫组化的检测是诊断GISTs所必须的。(3)Fletcher的恶性潜能分类符合临床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28例GISTs病人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60.7%)和小肠(25.0%),结直肠(10.7%)和肠系膜(1.25%)较少;本组中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14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100%、71.4%、28.6%和10.7%。结论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GIST 5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1例,平均随访24个月.有3例分别于手术后1.5年、2年、2.6年复发.其中,有1例作了3次手术,最后死于肠梗阻、恶病质.另38例无不良反应,其中6例配合了格列卫治疗.结论 胃与大肠GIST用内镜检查、小肠GIST用钡餐造影加CT检查均可明显提高诊断率;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7.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 5 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 1 7、CD34和S 1 0 0表达的情况 ,确诊并分析其中 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 1 7呈弥漫强阳性 ,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 ,S 1 0 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5 9%和 1 6 %。结论CD1 1 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 1 /5 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 ,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2次手术者10例,3次及以上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死亡8 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容易误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的病例亦可反复手术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IST) 是消化道原发性非上皮肿瘤,易于误诊,预后较差。今将收治1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6.2岁,其中45岁以上12例(80%)。主要表现:呕血6 例(40%),黑便10例(66.7%),贫血12例(80%),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肠道与子宫一样是富于平滑肌的器官,因此,长期以来,胃肠道亦被认为同子宫一样是平滑肌肿瘤的好发部位。这种观点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未被怀疑过。然而,现在证明,这是医学上的一个历史性错误。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名称提出后,数十年来经过各学科尤其是病理学的不断研究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kit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病理、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机理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 c-kit基因突变可能是GIST发生的早期事件,是GIST的普遍现象,不能作为GIST预后判断的指标。然而,c-kit突变位点和方式是否影响GIST的生物学行为,能否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仍存在争议。结论基因突变检测对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判断预后以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丽荣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5,9(3):172-175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非上皮源性常见肿瘤。由于该肿瘤在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判断和免疫组化表型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新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胃肠道外间质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与神经纤维瘤病和其他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关系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几乎胃肠道的所有部位都可发生间叶组织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平滑肌源性肿瘤、淋巴瘤、脂肪瘤等,以下分别介绍其CT表现。1 平滑肌源性肿瘤平滑肌源性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之一,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母细胞瘤。平滑肌源性肿瘤发生于胃肠道壁内的平滑肌组织,由于肿瘤的起始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壁间型、腔内型、腔外型和哑铃型四种。1-1平滑肌瘤肿瘤多来源于固有肌层,少数起自粘膜肌层和血管平滑肌。CT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常局限于一侧壁。可主要向腔内突出或向腔外突出,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葆青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6)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表现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GIST中位于食管1例,胃22例,结肠系膜1例,小肠6例及结肠2例;良性4例,恶性28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表达率为75%,CD34阳性表达率为81%;病变多为外生型56%,良性病灶最大径平均为4.75cm,而恶性病变最大径平均为6.78cm.结论 螺旋CT能够为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对GIST的定性诊断仍需要免疫病理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1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9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项目CD117、CD34、SMA、S-100、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4.6%、52.6%、15.3%、0.术后死于初次复发7例,死于再次手术后3例.本组5年生存率为94.8%.接受格列卫治疗者共38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4例.结论 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GIST的必要手段.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规范手术及合理的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 ,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 。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中对GISTs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表型及超微结构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等有较多报道 ,现综述如下 :1 GISTs的组织发生 关于GISTs的组织学起源 ,目前尚无定论 ,最早认为其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 ,后来研究发现它既非平滑肌 ,也非神经源性 ,而是来源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肿瘤。最近Kindblom等[1] 研究发现胃肠道蠕动…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面的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GIST常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相混淆。近年来,随着对GIST发病机制更为深入的了解,有关GIST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已明了,GIST是一种间质细胞肿瘤,其细胞表面表达一个跨膜受体CD117,该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