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房阻滞病情演变快,常引起阿—斯综合征发作导致猝死。虽有心脏起搏器及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品治疗,但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故仍为心血管急症治疗学中一大难题。本文报告138例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房阻滞,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心脏起搏器或药物起搏,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占16.5%,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1.7%)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6%)的6.9倍。晚发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早发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兰亭 《江苏医药》2000,26(4):322-323
198 8年 4月~ 1999年 3月 ,我院对 6 2例房室传导阻滞 (AVB)患者 ,在病因及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激素治疗 ,临床疗效优劣不一 ,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资料 :6 2例中男 4 6例 ,女 16例 ,年龄 3~ 73岁 ,平均 37岁。均经心电图或Holter检查确诊 ,其中AVB为Ⅰ°2 6例 ,Ⅱ°Ⅰ型 17例 ,Ⅱ°Ⅱ型 15例 ,Ⅲ°4例。病因为病毒性心肌炎 4 5例 ,冠心病(CHD)非急性心肌梗死 (AMI) 7例 ,扩张性心肌病(DCM ) 10例。心功能 (NHYA)Ⅲ级 4例 ,Ⅱ级 7例 ,余均为Ⅰ级。发生阿斯综合征 15例次 ,心源性休克 3例。方法 :排除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A粥样硬化基础上,因冠状A痉挛或粥样斑块内出血而导致血流中断,心肌缺血坏死。相应的传导系统受到破坏,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传导阻滞方面以下壁AMI合并AVB最为常见。2002年-2005年本院收治100例急性下壁AMI, 其中43例并发有程度不同的AVB。现将临床观察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临床分析邵武市立医院巫学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简称Ⅲ°AVB)为多种心脏病少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发生阿。斯氏综合征。我院内科1982年以来收住18例,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为住院病人,全部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其中男、女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房室传阻滞患者临床对症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一度、二度Ⅰ型AVB多数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可以痊愈,而不致发展为二度Ⅱ型或三度AVB.结论 如心室率在50次/min以上,又无症状,一般不需针对心率进行特殊治疗,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应用镇静剂.以免加重传导阻滞;预防阿-斯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对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1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下(后)壁AMI合并AVB远高于前壁(P<001),合并AVB对AMI的病情在休克发生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较大影响。本文AMI合并的AVB有842%在两周内可完全消失,因此下后壁AMI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具有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AMI合并AVB积极治疗3周后不消失,提示传导系统受损严重,可考虑永久起搏器的安装。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1 997年以来 ,采用中药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30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73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5年。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1 4例 ,Ⅱ度房事传导阻滞 1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4例。心室率低于 5 0次 /min 2 1例 ,最慢4 0次 /min ,低于 6 0次 /min 9例。1 2 方法 以通络汤为基础随证加减 ,水煎服 ,1剂 /d ,1 0d1个疗程。可适当配合静滴能量合剂 ,极化液等作为支持疗法 ,停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增快心率的西药。通络汤组…  相似文献   

9.
气囊漂浮起搏(气囊起搏)电极导管插管不用X线定位,充气后导管可以顺血流漂入右心室对心脏进行有效起搏以挽救病人生命。它是一种简单、迅速、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气囊起搏治疗20例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伴血液动力学改变经药物治疗无效者而获成功,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影响。方法与结果;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分为两组;溶栓组32例,参照常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法,末溶栓及溶栓未通组24例。  相似文献   

11.
12.
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以下简写为AVB),近年来渐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识别AVB是功能性抑由器质性疾患所引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SARS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激素治疗组57例,对照组41例。激素治疗组按照用药剂量分为<160mg·d-1(16例)、≥160,<320mg·d-1(35例)、≥320mg·d-1(6例)三组;按照用药疗程分为<20d(19例)、≥20d(38例)两组,并分析比较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激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低钾血症分别为43.9%和26.8%,血糖升高分别为45.6%和22%,继发细菌感染分别为31.6%和14.6%,减量过程中体温再次升高分别为38.6%和17.1%,胸片示炎症加重分别为21.1%和7.3%。激素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随剂量、疗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激素治疗SARS患者有引起低钾血症、血糖升高、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激素减量过程中可出现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4.
室内三支传导阻滞是引起心室停搏和阿斯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束支分支间隙性阻滞者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袁琳  林玫瑞  黄赛银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6-1867
目的 探讨非窦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 对15例在非睡眠状态下、基础心率正常或窦性心动过速、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房室传导阻滞减轻或消失。结论 在非睡眠状态下,安静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不伴窦性心动过缓.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强弱可以对窦房结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高危险性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是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下简称Ⅲ°AVB、CLBBB)。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两院病史记录完整的60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60例中,男33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1.2:1。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85岁,平均56.9岁,男女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别。二、病因:本组60例,冠心病26例(43.3%),心肌病(炎)12例(20%),高心病10例(16.6%),风心病5例(8.3%),先心病2例(3.3%),其它5例(8.3%)。与文献记载相近似。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1986~1999年,给18例患者安装了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收到满意的效果,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28~70岁,平均40岁。风湿性心脏病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心肌炎并发  相似文献   

18.
潘新 《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15-116
低血钾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当体液中电解质失衡时,细胞内外液的电解质浓度发生改变,即可对心肌的代谢及功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心肌复极过程发生改变,继之影响激动的形成与传导,并在心电图上发生异常改变。低血钾多出现各种主动性心律失常,如各部位的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等,但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多见,因为低血钾致房室传导阻滞时其病因复杂,易误诊或漏诊,后果为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若及时抢救,可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本院近几年来的低血钾患者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是老年AMI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1-3].为了解老年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162例老年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和AVB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老年AMI合并AVB与否在心力衰竭、病死率、休克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AVB对老年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永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702-1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是老年AMI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了解老年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162例老年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和AVB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老年AMI合并AVB与否在心力衰竭、病死率、休克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AVB对老年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