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窥镜联合隐血珠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对胃部肿瘤及其他胃部初期病变的初筛效能。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 000例体检者采取隐血珠、内窥镜复查和病理学确诊三级法进行上消化道病变初筛。结果其中胃隐血珠阳性及强阳性患者1 562例,567例进行咬取活检,幽门螺杆菌阳性97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12例,糜烂性胃炎28例,胃溃疡41例,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诊断确诊恶性肿瘤患者70例,其中初期癌症患者17例。慢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1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5例。结论秦氏隐血珠联合内窥镜检查对无症状人群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检出率高、效能良好的筛查手段,可以进一步在临床普及。  相似文献   

2.
 胃内微量出血是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表现之一,我们用秦氏隐血珠在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扬中县初筛普查24712人(不含复查1549人)重点对强阳性人群做胃镜检查。2658人胃镜检查后,101人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癌。癌检出率为3.8%,在县医院手术59人,71.18%属早期癌,同时性别、年龄也是影响检出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隐血珠筛检上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结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隐血珠筛检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疾病 ,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数据源。方法 :用隐血珠对盐城市志愿接受检查的健康人群进行筛选 ,阳性者以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 :3450 0人接受隐血珠筛查 ,阳性 72 35人 ,共发现上消化道癌 2 2 1例 ,其中食管癌 111例 ,胃癌 (含贲门癌 ) 110例。根据隐血珠反应程度的不同 ,在 ( )~ ( )的癌检出度分别为 1 11%、5 0 8%和 6 3% ,35岁以上人群癌检出率 6 4 1/ 10万 ,4 0岁以上年龄组的癌检出率较 39岁以下组呈跳跃性上升 (χ2 =4 72 ,P <0 0 0 5) ,且随年龄的增长 ,癌的检出率增高 ,差异非常显著。癌前病变中 ,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略低于胃腺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5)。结论 :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以“隐血珠初筛→胃镜精查→病理确诊”的三级检查法是筛检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磁县上消化道癌第二轮早期筛查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完成的40~69岁人群的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资料,对符合对象按性别、年龄组统计食管、贲门、远端胃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纳入分析筛查对象2417例,食管活检率为26.85%,贲门活检率为12.37%,胃活检率为28.59%.食管癌及各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鳞状上皮轻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52%,鳞状上皮中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0.91%,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0.70%,原位癌检出率为0.41%,黏膜内鳞状细胞癌检出率为0.17%,浸润性鳞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32%.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6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17%,黏膜内腺癌检出率为0.29%,浸润性腺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50%.远端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1.45%,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04%,浸润性腺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08%.[结论]2014年度总体检出率与10年前首次筛查资料相比明显有所下降,食管、贲门及远端胃的低级别上皮内肿瘤的检出率较低,与活检率及活检块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隐血珠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隐血珠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自然人群中24712例志愿者行隐血珠检测,对检测结果为“+++”及“++者作纤维胃镜进一步检查确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隐血珠检测阳性者志愿作胃镜检查2568例,发现上消化道各种炎性病变2015例,占75.80%,上消化道癌108例,占4.06%,消化性溃疡、平滑肌瘤、憩室、息肉等病变占3.76%。结论 秦氏隐血珠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高危人群中作为普查初筛手段确有重要实用价值;对临床判断有无上消化道炎性病变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隐血珠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隐血珠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自然人群中 2 4712例志愿者行隐血珠检测 ,对检测结果为“ ”及“ ”者作纤维胃镜进一步检查确诊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隐血珠检测阳性者志愿作胃镜检查 2 5 6 8例 ,发现上消化道各种炎性病变 2 0 15例 ,占75 80 % ,上消化道癌 10 8例 ,占 4 0 6 % ,消化性溃疡、平滑肌瘤、憩室、息肉等病变占 3 76 %。结论 秦氏隐血珠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高危人群中作为普查初筛手段确有重要实用价值 ;对临床判断有无上消化道炎性病变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从事上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已多年,主要方法是依靠纤维内窥镜在直视下取出粘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能确诊直径小于0.5cm的无临床症状的微小癌。但在进行大规模普查时,不可能人人每年作胃镜检查,所以我院从1986年至1993年采用秦氏隐血珠试验在江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东北、内蒙、山西、陕西等20多个地区与当地医疗单位协作共普查251962人,隐血阳性25877人,接受胃镜检查18730人,发现癌682人、,检查的早期癌手术切除143例(杨中组),5年生存率为95.6%,这就证明隐血珠检测作为二…  相似文献   

8.
1600万人群上消化道癌隐血珠筛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上消化道癌隐血珠筛查结果。方法隐血珠经历研制,临床患者试验;现场验证;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三个阶段,历时28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300多个县,30~70岁人群中筛查1600多万人次,胃镜精查近100万人次,检出食管癌和胃癌7766例,2/3是早中期病例。结果最早接受普查的江苏省扬中市医院,隐血珠筛查检出的上消化道早期癌手术治疗103例,5年生存率93.3%,筛查10年后随访,隐血珠阳性组人群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仍然比阴性组高出1.08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胃液隐血长期不消失,是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或已是早期癌。经过大量随诊研究,不少当年胃液隐血阳性,胃镜报告为慢性炎症或正常者,观察1~5年后屡有转为早期癌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0~70岁高发区居民,或有胃部疾患者,定期1~2年吞一次隐血珠筛查上消化道疾病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9.
高冬青  张楠  王家林 《中国肿瘤》2020,29(5):334-338
[目的]研究食管癌高发地区食管癌前病变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山东省肥城市2006-2012年期间接受筛查未治疗,并进行病理检查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首检及随访筛检结果,分析影响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结果]676例首检者接受随访,筛检结果为417例(61.7%)发生逆转,157例(23.2%)保持稳定,102例(15.1%)发生进展。102例进展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分别为9例食管炎,26例轻度异型增生,27例中度异型增生,30例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0例食管癌。其中基底细胞增生平均间隔为2.7年,随访结果为食管癌,轻度异常增生为6.3年,中度异常增生为2.9年,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为1.0年。男性、饮酒、饮茶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值分别为1.712(1.088~2.694)、1.611(1.058~2.453)、1.784(1.004~3.170);年龄<55岁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结论]首检后对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异型增生应间隔2年复查一次,对中度异型增生和未治疗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应间隔半年复查一次,以减少早期癌的漏诊率;对男性、年龄≥55岁、饮酒、饮茶的癌前病变人群应加强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10.
张艳  何美  邱惠 《中国肿瘤》2020,29(3):161-166
摘 要:[目的] 分析总结2015—2018年重庆市农村地区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贲门癌及胃癌)早诊早治项目内镜筛查结果。[方法] 选择上消化道癌发病率较高的区县,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236例40~69岁的无症状的人群进行上消化道癌筛查。[结果] 2015—2018年完成胃镜筛查8236例,活检2810例,共检出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71例,检出率为0.86%,其中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及癌检出率为0.40%(33例),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检出率为0.15%(12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检出率为0.32%(26例);其中早期病例59例,早诊率为83.10%;治疗病例62例,治疗率87.32%。对未治疗的癌前病变以上患者共348例进行随访,成功随访228例,随访率为65.52%,其中随访中新发现病例5例,全为早期病例,并已全部接受治疗。[结论] 开展上消化道癌筛查,不仅普及了当地群众的肿瘤防治知识,还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并通过适宜的干预手段从而阻断疾病的进行性发展,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提高了基层医疗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癌症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