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1992年6月以来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后加胎脑黑质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2~54岁;病程5~8年。僵直型1例。混合型8例,其中5例震颤僵直均以右侧上下肢明显,3例双上肢震颤重、  相似文献   

2.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7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7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2例A型患者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A型患者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51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毁损术,5例行延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12例单侧、1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个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2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58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6例双侧),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一般资料一、资料: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42~60岁,平均51岁。工人5例,农民5例,干部3例。病程3~7年,平均5年。二、临床分型:震颤型4例,僵直型2例,混合型7型。三、手术方法:采用国产FY—85Ⅲ大型脑立体定向仪及FY—85Ⅳ射频仪。毁损部患者的丘脑腹外侧核,范围一般在6~10mm直径,同时不超过3个毁损灶。手术对震颤麻痹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四、测验工具:术前做韦氏成人智能及记忆测验,术后10天复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17例,经2~3个月随访,有效率达90%以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减少了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用量.提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特别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副反应严重者.  相似文献   

5.
对双侧震颤明显的PD患者,一侧丘脑腹外侧核(VL)中丘脑腹外侧中间核(Vim)核毁损后,对侧震颤消失;另一侧试用了Bertrand所介绍的丘系前区(pr1)替代Vim核,以避免左侧脑内手术可能发生的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结果:107例手术证明丘系前区毁损对震颤疗效显著,对僵直也有良好疗效。除3例语言受到一定损害、恢复不理想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认为,prl作靶点组合是PD第二次对侧手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丘脑腹外侧Vim核中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电活动撮律,总结丘脑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震颤(E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42例ET患者行单侧微电极导向丘脑切开术。采用FAHN临床震颤评分法对其中11例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结果 Vim核中神经细胞簇状电活动节律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毁损这些与震颤症状相关的神经细胞后,所有ET患者手术对侧肢体的震颤完全消失;震颤整体改善率52%,特殊动作和功能改善率54%,功能残疾改善率77%;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其中40例患者术后随访已3个月以上,无复发;一过性并发症12例,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丘脑“震颤细胞”与ET患者震颤症状密切相关,毁损这些细胞能完全永久性地消除震颤症状。  相似文献   

7.
1999年 8月~ 2 0 0 2年 4月我院神经外科对 6 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获得成功 ,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6 8例患者 ,男 4 1例 ,女 2 7例 ;年龄 39岁~ 72岁 ,平均 5 4.5岁 ,病程 1.5a~ 18a。按病情分级 :一级 14例 ,二级 35例 ,三级 19例 ,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 35例 ,苍白球腹外侧核毁损术 33例。1 2 方法与结果使用麦迪柯公司 3c一 98111型脑立体定向仪 ,局麻下安装定向仪框架 ,CT头部扫描 ,将CT扫描的光盘或胶片输入计算机工作站 ,确定三维图象 ,重建并计算出靶点坐标 ,在局麻下颅骨钻孔 …  相似文献   

8.
1981年至1983年,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日本制“杉田式脑立体定向仪”,以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制作电凝固灶,治疗震颤麻痹患者50例及午蹈症3例。其中15例在脑立体定向手术过程中,由神经内科配合作了脑深部电极脑电图检查,对丘脑腹外侧核进行电生理定位,以便提高脑立体定向的准确性,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应用日本制5109型8导脑电图仪,进行丘脑腹外侧核电生理定位共15例,均为原发性震颤麻痹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73岁;病程l~20年;震颤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7年10月至1988年11月,利用DZY-A型脑立体定向仪,为11例病人施行脑立体定向手术13次,按疾病种类分为三类,分别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1.帕金森氏病:共7例,进行脑立体定向手术9次。男5例,女2例,年龄36~60岁,病程2~4年,其中6例以肢体震颤为主,另1例伴肌强直和运动徐缓;双侧症状者3例,单侧症状者4例。脑立体定向手术中均以丘脑腹外侧核的腹中间核(Vim)为目标点。术后5例均获显著效果(肢体停止颤动、肌强直和运动徐缓症状亦获得改善),2例术后肢体颤动改善不理想,半年  相似文献   

10.
我院采用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从 1999年 8~ 11月 ,共治疗患者 10 4例 ,治疗效果较好 ,但术后近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瘫、面瘫、平衡障碍、语言障碍及嗜睡或昏睡等并发症。本文旨在讨论通塞脉片在治疗此类并发症中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是对病侧苍白球 (PVP)和 (或 )丘脑腹外侧 (Vim)核进行射频毁损。在 10 4例手术患者中 ,96例(92 % )患者是一侧苍白球和丘脑腹外侧 Vim核同时进行毁损 ,8例 (8% )患者是毁损单侧苍白球或丘脑腹外侧 Vim…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2年以来,我们用立体定向技术,选择丘脑腹外侧核制造破坏灶,治疗震颤型帕金森氏病1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做了脑电图、脑同位素扫描,部份患者做了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检查,确定非继发性病变。使用国产FY80-3型脑立体定向仪。经康锐和空气脑室造影,测定丘脑腹外侧核位置,确定破坏灶中心靶点(终靶点),制造半径不超过5mm的破  相似文献   

12.
李昭钧  石学 《中原医刊》1993,20(6):30-31
自1988年11月至1990年6月,我们用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治疗震颤麻痹1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47~64岁,病史2~12年,平均4.7年。11例均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直兼有的混合型,其中双侧者9例,单侧为主者2例。按照HochnYahr五级分法,Ⅳ级者8例,Ⅲ级者1例,Ⅱ级者2例。11例均为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早期有效后来无效;或虽有效但因药物副作用而被迫停止用药,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摘要  例 1:女患 ,5 5岁。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及双下肢震颤进行性加重 10a入院。该病人曾口服安坦、美多巴等药物 ,效果不佳。查体 ,表情呆板 ,呈慌张步态。四肢肌力正常 ,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双下肢均震颤 ,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时震颤明显加重。手术采取左侧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 ,经射频毁损制成约 5mm× 5mm× 9mm大小的毁损灶。在毁损灶的制作中病人右侧下肢震颤消失 ,右侧肢体动作变灵活 ,肌张力恢复正常。术后第 2天病人发生丘脑性失语 ,经口服尼莫地平 7d后消失。该病人随访 8个月 ,右侧肢体动作灵活 ,肌张力正常 ,…  相似文献   

14.
脑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33例分析郑孝荣,张辉我院自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采用国产DZY-A型立体定向仪,对药物不能控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施行背侧丘脑腹中间核(腹外侧核)或联用苍白球内侧部靶点射频毁损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5.
黄坚  刘建农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2):261-261,282
采用立体定向射频段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17例,经2 ̄3个月随访,有效率达90%以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减少了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用量。提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特别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副反应严重者。  相似文献   

16.
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震颤麻痹103例(手术118次),其有效率93.4%。经随访1~2年前手术者90.5%无复发,3~5年前手术者73.7%无复发,6~8年前手术者47%无复发。11例次术后并发对侧肢体肌力减弱和(或)语言障碍,4例次术中脑室造影时出现癫痫发作,3例次术后出现精神症状。无死亡病例。对有关手术治疗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5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震颤型14例,僵直型1例,均行MRI(和CT融合技术)定位,采取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进行治疗,震颤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Vim为靶点,僵直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GPI为靶点。结果治疗后,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震颤状况均完全消除,肢体的灵活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僵直型帕金森病患者肢体肌张力明显下降,但对生活质量以及步态改善状况不明显,无并发症出现。在随访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服少量药物便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双侧病变患者未治疗侧肢体症状明显重于治疗侧肢体者,3例伴有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状况明显好转。结论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能显著地改善震颤以及肢体的灵活度,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减少症状。帕金森病患者于术后需要继续采取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加强身体锻炼与各种康复练习,才能延缓疾病进展,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0 引 言1998年3月至1999年8月,我院采用ZD立体定向仪及配套射频仪,行CT直接定位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 81例,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震颤及肌强直,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总结81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81例患者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为36~72岁.临床表现以震颤为主,伴有肢体僵直和(或)运动不能.64例患者生活上需依赖他人照顾,17例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78例行一侧毁损术,3例行双侧毁损术.术后震颤消失达100%,肌强直完全改善,所有患者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发症:穿刺部位皮质小血肿1例,肢体无力3…  相似文献   

19.
1984~1993年4月,我院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125例次(其中15例行双侧手术)。现将所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发生机理、防治方法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在125例手术中,发生并发症有轻瘫11例,语言障碍11例,癫痫4例,呃逆16例,精神症状3例。共45例次,占36%。以上并发症均在一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本组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一)震颤麻痹152次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多年来我院对经药物治疗无效而合并应用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成功地治疗了152次震颤和僵直为主的震颤麻痹患者。其中男105例,女30例;年龄在21~66岁之间;病程短者1年,长者19年;一般均具有震颤麻痹的典型症状,单纯一侧性震颤只有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