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载清朝康熙皇帝幼年时患了天花,大病初愈时身体非常虚弱,尤其是脾胃不和,积食拉稀。由于小皇帝在患病期间吃了很多药,心有余悸,哭闹着不肯再服药,太医们束手无策。这时少女苏麻喇姑对太后说,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生》2013,(23):19-19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宫廷里的妃嫔们个个年老而色不衰,主要是因为宫廷里的太医会为妃嫔们度身制定一些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秘方。据说妃嫔每次月事之后,太医们都会煎制“八珍汤”给她们行气补血,而众所周知的“乌鸡白凤丸”,更是不可缺少的养颜调经之物。  相似文献   

3.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人类中已流行3000年之久。由于它传播迅速,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批人死亡,因此与鼠疫、霍乱并列为三大烈性传染病。 死人无数的天花 1985年,墨西哥人口7852万,而早在16世纪时竟有约350万人死于天花。17世纪时欧洲各国每年就有几万人死于天花。在我国,天花同样猖獗,有“病十去五,不死则麻”之说,侥幸痊愈者脸上会留下疤痕而形成终生麻脸。因其有脓疱灌浆如疮,中医称为“痘疮”。《医学入门》载:“痘出黑陷,当结痂不结,身黄紫肿变黑,五死一生。”西医则说 “天花病死率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4.
园丁 《药物与人》2007,20(2):40-41
茯苓饼的传说传说康熙皇帝年幼时体弱多病,脾胃不和,但不肯吃药,太医们束手无策。庄太后十分生气,要治罪于太医,这时苏麻喇姑对太后说有一个民间的老中医医术精湛,何不请来试一试。于是,庄太后下诏请这位  相似文献   

5.
<正>"茯苓饼"的传说传说康熙皇帝年幼时体弱多病,脾胃不和,但不肯吃药,太医们束手无策。庄太后十分生气,要治罪于太医,这时苏麻喇姑对太后说有一个民间的老中医医术精湛,何不请来试一试。于是,  相似文献   

6.
天花曾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病死率高,以及病后会留下“麻子”等后遗症,使那些年代里的人无不谈“天花”而色变。然而正是先人为预防“天花”发明的“种痘术”开创了“疫苗”用于传染病预防的先河。一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发现患过“天花”的人,即使病情很轻,都不会第二次感染“天花”,由此认识到感染过“天花”的人,体内会产生抵抗“天花”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当一个人从一个传染病瘟疫中恢复过来之后,极少会再罹患这种疾病。我国人民于明代(公元15世纪)发明了吸入天花痂屑以及用天花病人身上的痘痂皮接种的办法,造成人工的轻度感染,以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一“引痘”、“种痘”的过程,实际上是用少量天花病毒激发人体本身对天花的免疫功能,i  相似文献   

8.
清朝光绪皇帝幼时体弱多病,青年时一天清晨,忽觉腰部中间疼痛,俯仰皆痛,不能自已。次日晨起,腰部左侧疼痛更重,稍一转动即觉满腰牵拉,疼痛难忍,其后竞一日甚于一日。宫中太医绞尽脑汁为其治病,药吃了不少却未见一丝起色。光绪皇帝斥责太医道:“屡服汤剂,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不过如此,亦可叹矣。”嗣后诏谕天下,征集贤士。  相似文献   

9.
《雍正皇帝》在去年的书市和电视上着实火了一把。不知您注意了没有书中和电视剧中多处提到了“进参汤”。雍正皇帝在乏了或是生病的时候,就由太监或皇子等人为他捧献参汤。在召集大臣商议朝政时他偶尔也命太监“托着条盘上参汤,每人一碗”。当十三爷允祥病危时,太医们奉命疗治也曾采用“灌参汤”的办法。可见参  相似文献   

10.
进入小康途中,无“虚”求补者日多,殊不知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治则,乱补招灾者比比皆是。先举古医书里记载的一个例子:有位皇帝肚子胀痛,要太医开补药吃。太医遵旨,大补龙体,哪知病势反而加重。煎药的下医在煎药时偷偷加入一把莱菔子。三剂服  相似文献   

11.
事情得从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说起,嘉靖皇帝有个宠妃娘娘,身怀六甲,皇上命太医一定要保住龙种,不料到五月端午节戏龙舟之际,身体孱弱的周娘娘在观看龙舟时遭冷水湿衣得病后竞流产。嘉靖帝以太医失职为由将太医院院史斩首,赐死值班医官,其他太医全部流放充军。  相似文献   

12.
医学史上,最早由国家开办的医学院,从文献上来看,是公元六世纪中,隋代的“太医署”。据《旧唐书》记载,隋代所创设的“太医署”,它既是当时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同时还担负一定的医疗职能,其中配备有医药学教学人员、医务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公元618年,唐王朝取代隋王朝。公元624年,唐政府也设置“太医署”,但比隋代的规模扩大,分科较  相似文献   

13.
龙年话地龙     
今年是农历庚辰年,辰属龙,即为龙年。龙年话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话题。其实,在我国中药宝库里也有一条“龙”,名叫“地龙”。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蛇缠腰”(带状疱疹),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复发了。宫廷的太医们绞尽脑汁,也没有回春之术。赵匡胤一怒之下,把所有进  相似文献   

14.
正“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当时就叫“地黄丸”,是钱乙根据儿童“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钱乙,字仲阳,宋代名医,据《宋史·钱仲阳传》记载:宋神宗时期,皇子仪国公得了非常严重的抽搐疾病,太医们也都束手无策。因为钱乙曾为长公主的女儿看过病,长公主就向皇帝举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吴承恩《西游记》中有…  相似文献   

16.
严君 《健康生活》2012,(10):42-43
七月菱角八月藕。到了农历八月,适值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古代有“新采嫩藕胜太医”的说法。民谚称“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可见,到了秋天是食藕的大好时节,应时之品,最合时节,最能养人。  相似文献   

17.
是“牛痘”遏止了天花的横行:脊灰疫苗正将小儿麻痹驱出国们:HBVac和乙肝进行着殊死搏斗……免疫接种.在人群中建立起强大的“免疫屏障”.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已成为政府和医学专家的共识。在新千年第一个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到来之际.我刊特组织了本组稿件.希望对广大读者在免疫接种方面有所帮助。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古称瘟疫。历史上如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现在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等许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地危害着人体…  相似文献   

18.
《健康必读》2007,(5):53-53
太医院分稍很细 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  相似文献   

19.
乾隆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寿星。传说,他在晚年得了“老年性便秘症”,太医们千方百计地选用中草药治疗,都难以奏效。初冬的一天,乾隆皇帝因便秘而造成胃口不好,心情烦闷、便独自外出散步。当他路过御膳房时,忽觉甜香扑鼻,诱人食欲。平日里吃惯山珍海味、精细糕点的乾隆皇帝好奇地循香走过去,只见两个小太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拷蕃薯,竟勾起他的食欲,也品尝了两块。没想到,乾隆皇帝自此吃上了瘾,三天两头命御厨们搞些蕃薯食品换口味,如煮蕃薯、烤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千百年来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保健方法,饮养生药酒便是中之一。民间有关养生药酒的神奇功效有不少传说,其中存一则说的是唐朝玄宗李隆基,醉色于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渐渐面黄肌瘦,四肢倦怠。有太医面奏:“臣东游,出商雒,闻伏牛山中一老翁,一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