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吾每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之经文,认为存在某  相似文献   

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脏腑、经络以及五体七窍所组成。眼为七窍之一,其视觉功能的发挥,主要与脏腑功能的协调及其所生化、储存的精气血津液与经络贯通有关。所以《灵枢·大惑论》把目与脏关系总结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由此可知,眼目的生理、病理是直接受脏腑及其  相似文献   

3.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并行,内养五脏,上注五官,外达皮毛、四肢,以奉生身。《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内于性命者也。”可见,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无处不受气血所生所养。眼目受气血濡养,同时也为气血所病。1 气血相合,共养目睛 《灵枢》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力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说明眼目由五脏气血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早有明确阐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咏皆属於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夫十二经咏,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干面而走空窍,其精明之气上于目而为晴”,《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於脑”,说明五脏六腑精气,通过十四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输注,精气皆上注于目。经络理论是眼针疗法的治疗基础。古籍《内经》、《难经》、《甲乙经》均记载了眼睛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的有机联系。一、眼睛与十二正经的联系“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  相似文献   

5.
<正> 眼是视觉器官,它和整体(包括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相似文献   

6.
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对眼的结构,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其生理功能等,就有明确的认识。如《内经·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经历代医家不断的充实,使之日趋完善。为了便于学习和运用,现将中医眼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整理,并结合现代医学眼的解剖名称进行初步对照,意在使中医眼科在系统整理及临床实践的应用和教学方面能有所裨益。中医眼部结构一般多以“五轮”为基础。而五轮  相似文献   

7.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其眼科的论述散见于各篇,其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的认识水平.现将其对眼的生理方面的论述收集整理,分条论述于次.一、眼的解剖名词及各部分分属五脏《内经》首次从解剖的角度提出了目、眼、匡、目内眦、目锐眦、约束、瞳子、黑睛、白睛、络、赤脉、目系等名词.这些名词至今仍用于中医眼科.《内经》还指出了眼的各部分与五脏的关系,用以指导临床辨证,为后世创立五轮学说打下了基础.《灵枢·大惑论篇》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概括地指出了眼局部各部位的组织性质,为后世将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个部分,分别与五脏相应,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眼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这是对眼的生理功能的扼要概括.  相似文献   

9.
正风头眩候导引法原文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简析由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症状,是因为气血虚弱,风邪进入大脑,引动双目所致。五  相似文献   

10.
<正> 眼属五官之一,主管人的视觉。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到眼虽属局部器官,但它与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灵枢·大惑论》说:“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又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内经》在强调眼与五脏息息相关的同时,又特别指出目与肝的密切关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肝主目”。至于肝何以开窍于目?术文试就肝与目的生理病理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12.
《灵枢·大惑论》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本文首先提出了骨之精为瞳子,并由经脉沟通了瞳子与脑的联系。祖国医学对瞳子的视诊,非常重要,但在实践中发挥较少,本文仅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仲英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邪入脑是基本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中风等病范畴.王老认为,病邪入脑是基本病机.因脑为元神之府,只需清阳之气以熏养,而不容半点阴浊之邪侵犯.若有邪犯,则疾病顿时而发.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相似文献   

14.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中运用中医思想对脑生理、病理、症状的观察促使我深入思考: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胃有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那么,脑也有脑气,髓也有髓气,经也有经气。且脑为气海,统领一身之气,主平衡,平衡则健,失衡则病。有诗为云:脑精充足脑气盛,脑气运转脑神明,推动髓气导经气,脑气平衡身康宁。至此,神经系统作为中医学者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想法在我脑中萌生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都要作为中医学者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想法在我脑中萌生了,  相似文献   

16.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 "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相似文献   

17.
第二节眼与臟腑“素間”陰陽应象大論中有說:“肝主目(中略)在竅为目”,“灵樞”五閱五使篇有云:“目者肝之官也”,眼对五臟中特别重視与肝的關連;“灵樞”大惑論有說:“目者心使也”;虽然这些說法很与以前所謂“連目系”(肝經)及“繫目系”(心經)的經絡綫路相呼应,但是,不單單是肝与心,同時在大惑論裏还有認为眼睛是五臟六腑之精的說法,现在引在下面: 1.“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原文有“其窠”字样,根据守山閣校本訂正,校訂者註)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約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脈並为系,上属腦,後出於項中,(中略)”。2.“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衛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生也,故神劳則魂魄散,志气乱(下略)”。後世,受印度医学的影响,到明朝以後在前記諸眼科書裏記載着以此說而推衍出來的五输八廓說。  相似文献   

18.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19.
“肾-精-髓-骨”系统是构成中医肾藏象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通过古今文献资料分析,对“肾-精-髓-骨”系统内涵及其与筋、肌肉、谿谷、脉等形体以及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外延等进行探讨。“肾-精-髓-骨”系统是指肾精化生骨髓而充养骨骼的功能系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模式。肾藏精,精生成并濡养骨髓;髓与骨皆为奇恒之腑,软骨、关节等为骨属,其生长、发育、衰退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外延与筋、肌肉、谿谷、脉等形体密切相关,精、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对“肾-精-髓-骨”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在临床实践中诊断、预防、治疗骨及其相关疾病及其康复保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生血,"肾、精、髓"物质与功能共同构成了中医"肾髓系统",其中"肾为本,精为要,髓为枢",肾中精气盛衰决定髓的盈亏,是脑为髓海、肾主骨、精化血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同时,中医现代研究发现干细胞与肾精关系密切,体现了"肾髓系统"的物质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