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斜”、“面瘫”,笔者在临床用“眼针”治疗单纯性病症100例,取得满意疗效。一般资料100例均在门诊治疗,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5~55岁之间,以20~40岁者患病为多;病程短则1天,长则3个月以上;左侧面瘫54例,右侧面瘫46例;发病多系劳累或体虚晨起面部受风所致。治疗方法取穴:眼针上焦区穴,肝胆区八;正气不足配脾胃区穴;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配足三里、上巨虚穴。针法:用特制眼针按操作要求沿眼眶边缘皮下刺入,先针上焦区穴,继针肝胆区穴,初期宜用泻法。一般针刺后病人双目即可闭合,鼓腮感到有力,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挂针刺为主对面肌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面肌痉挛患者采取以挂针剌为主 ,配以辨证取穴治疗。结果 :本组 87例 ,总有效率达 97.7%。提示 :挂针剌法能散寒舒筋 ,调和气血 ,使经脉气血畅达 ,经脉得养 ,而痉挛自止。 相似文献
3.
针药治疗面肌痉挛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针颊车透地仓、风池透风池等,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及内服中西药治疗面肌痉挛34例,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疏通经络,镇痉止挛的作用,为面肌痉挛较可靠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天麻白芍汤联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天麻、白芍、僵蚕、白芷、钩藤、丹参、生牡蛎、全蝎、蜈蚣、甘草)联合针刺颧髎、太阳、阳白、鱼腰、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翳风、合谷治疗面肌痉挛30例。结果:总有效率96.7%。结论:天麻白芍汤联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腹针配合局部取穴法和局部取穴法治疗,30次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P<0.05)。提示:腹针加局部取穴治疗面肌痉挛,可起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纯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7.
8.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问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是一种中老年(40~60岁)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综合症状,困扰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病趋向年轻化,成为针灸科的常见病。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成为针灸科的重要任务之一。2006—2007年,笔者采用腹针治疗颈椎病5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正> 笔者用眼针疗法治疗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骨增生导致之腰痛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我们在临床中观察治疗120例,其中急性腰痛症56例,慢性腰痛症64例;男性66人,女性54人;慢性腰痛病程多在1~3年之间。针刺与配穴方法以双眼下焦区为主穴,急性腰痛配双眼肝胆区穴;慢性腰痛配双眼上焦区和肾区穴。施术时,可用特制眼针在眼球周围,眼眶边缘0.66厘米处沿皮下按辨证先后取穴,轻轻刺入。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配合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13.
腹针治疗膝关节痛79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腹部针刺治疗内脏疾病,已被广泛应用。但腹针治疗其他疾病虽推广时间较短,却已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近几年来笔者采用腹针治疗膝关节痛79例,疗效较好,并与用电针治疗的71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腹针组79例中,男35例,女44例;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腹针组采用薄氏腹针治疗,体针组采用体针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痛经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腹针组和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和7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均有改善,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针组优于体针组。结论:薄氏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良好,易被患者接受,依从性好,止痛持久。 相似文献
15.
16.
巨刺结合头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 ,主要由面神经疾患引起 ,其特征是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巨刺法结合头针治疗本病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50例 ,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 1 9例 ;年龄 2 1~ 65岁 ;病程 1个月~ 1 8年 ;左侧面肌痉挛者 2 6例 ,右侧痉挛者 2 4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3例及对照组 1 7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巨刺法 :取健侧四白、下关、颊车、下颧髎 (颊车与颧髎之间 ,颧骨弓前凹陷中 ) ,直刺 ,用“徐而疾则实”的手法进针到骨膜 ,不运用捻转提插手… 相似文献
17.
18.
眼针治疗面神经麻痹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98年1月~8月,用眼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65例,效果良好,观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5例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0天;单侧首发者62例,复发者3例。2治疗方法选穴:病程在40天以内者取患侧眼针上焦区、胃区、肝区,病程在40天以上者双侧均取,肾虚型加肾区。针法:用22号0.5寸毫升沿眼眶经0.2寸处直刺,进外后出现触电感或上下审麻感或面部肌肉跳动感或酸麻、发热、发凉感者为得气,否则应将针稍提出一点调整方向重刺,针感仍不佳者,可配因风穴向对倒眼球方向刺,使酸胀感向耳底、面颊部和舌… 相似文献
19.
20.
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针刺组穴配方.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腹针组及体针组各30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腹针组患者痉挛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体针组患者痉挛也有改善,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腹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