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意义已被公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手术种类很多,最简便和最常用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敷贴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人体脑血管痉挛进行活体观察是不可能的 ,活体动物模型因此而建立。其方法包括 :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在其周围 ;外科暴露动脉并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其周围 ;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聚集于动脉周围。大部分为颅内血管模型 ,颅外血管模型较少。颅外模型容易建立 ,但在生理上与颅内动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怀谦  夏章勇 《山东医药》2009,49(23):116-117
本文重点介绍介入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动脉狭窄 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CEA、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CAS)等。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人体脑血管痉挛进行活体观察是不可能。活体动物模型因此而建立。其方法包括: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在其周围;外科暴露动脉并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其周围;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聚集于动脉周围。大部分为颅内血管模型,颅外血管模型较少。颅外模型容易建立,但在生理上与颅内动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搭桥组)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贴敷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复查测定脑血流改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神经影像学结果,并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有效和无效的判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搭桥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血流阻力降低;搭桥组术后1年造影与术后3个月造影比较,颞浅动脉随时间推移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搭桥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贴敷组,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贴敷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联合4D-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病人均于术前、术后行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时间(TTD)、起始时间(TTS)以及达峰反应时间(TMax)的参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的差异。利用4D-CTA图像直观观察血管吻合口及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结果 25例病人手术前后全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OI的灌注参数值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1),MTT、TTD、TTS、TMax均较健侧明显延长(P0.01),CBV则与健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病变区CB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TT、TTD、TTS、T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CBV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TA可清楚显示桥血管及吻合口。结论全脑CTP联合4D-CTA检查可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前及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1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70%)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A组(狭窄动脉≤2支)42例,B组(狭窄动脉≥3支)1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①B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检出率高于A组,分别为59.6%(102/171)和42.8%(18/42),P=0.008.②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高于A组,分别为55.6%(95/171)和33.3%(14/42),P=0.01.③颈动脉狭窄≥50%,同时合并颅内多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B组为49.7%(85/171),明显高于A组的16.7%(7/42),P=0.000.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亦相应加重.对于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CDFI和TCD联合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全脑DSA,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 DSA显示148例(71.5%)患者共413处血管狭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211处(51.1%),颅内动脉狭窄202处(48.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老年组患者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46.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能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规律,有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98/128(84.1%),单纯颅内血管狭窄57例(47.1%),单纯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6例(34.8%),颅内合并颅外(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5例(57.9%).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结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长期吸烟、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后循环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在所有患者中,DSA发现颅内外血管病变60例,在没有明确血管病变的8例中,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5例。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结论脑供血动脉的形态异常是老年后循环TIA患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vs 31.3%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vs 41.7%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vs 75.6%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vs 2.2%,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的优势。方法:对6例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常温非体外循环杂交手术治疗。6例均先行旁路搭桥后,再行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3例为右优势型椎动脉,仅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2例为左优势型椎动脉,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后,再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1例为均衡型椎动脉,先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出现"盗血综合征",遂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偏瘫、截瘫、严重感染、凝血障碍及脑肺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主动脉螺旋CT(64排),6例患者的搭桥人工血管及支架血管血流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恢复好,主动脉及人工血管血流良好。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能简化传统外科治疗方法,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对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2711例社区居民脑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人群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市周边地区的2个村子及社区40岁以上居民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调查项目:病史问卷、体格检查、血糖(空腹)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判断血管情况。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结果2 711例完成调查,其中男性922例,女性1 789例,检出有脑动脉狭窄者161例(5.9%)。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01例(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41例(1.5%),颅内外动脉均狭窄19例(0.7%)。随年龄增长,各组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而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却逐渐下降。结论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5.9%。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因年龄不同。年龄、收缩压异常及血糖异常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的TIA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9.7±6.3)岁。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26例)和中年组(46~60岁,25例)、老年组(60岁,5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及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102例TIA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阳性90例,占总人数的88.2%(90/102)。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46处,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82处,占56.2%(82/146),包括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22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17处;颅外动脉血管狭窄64处,占43.8%(64/146),包括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1处,重度狭窄25处,闭塞10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颅外动脉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动脉血管狭窄患者90例,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41例,占总人数的40.2%;颅外动脉血管狭窄9例,占8.8%;颅内外均有狭窄40例,占39.2%。青年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老年组(65.4%vs.25.5%),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老年组(3.8%vs.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颅内外动脉均狭窄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TIA患者年龄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12,P0.05),与颅外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47,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数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颅外高,且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行EDAS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途径;评估性别、年龄、发病类型,术前是否存在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及铃木分期对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的影响。术后采用DSA评估血管重建的效果,参照松岛分级方法,分析有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对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74例148侧大脑半球中,左侧有代偿的50例(67.6%),右侧有42例(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参与代偿的血管中,单支的占73.9%,2支的占23.9%,3支的占2.2%;脑膜中动脉占50%,颞浅动脉占14.2%,枕动脉占13.2%,上颌动脉占3.4%。③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铃木分期是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0.6298~-0.0346,Z值=-2.19;P=0.0287);随着铃木分期级别的增高,形成代偿的概率逐渐增高。性别、年龄、发病类型、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对代偿形成无明显影响。④术后随访3~55个月。有代偿组血管重建效果优于无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松岛分级0~1级的血管重建患者中,有代偿组所占的比例低于无代偿组(0级:13.04%比35.71%;1级:13.04%比25.00%);有代偿组3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无代偿组(48.9%比14.29%)。结论术前铃木分期是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是影响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3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中、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8例,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14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63例,单支性血管狭窄者96例、多发性狭窄者210例;老年组单发性血管狭窄占23.28%,明显低于中年组(17.87%)和青年组(7.36%),P〈0.01;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占83.62%,明显高于中年组(44.79%)和老年组(28.30%),P〈0.01;老年组前循环狭窄占31.45%,明显低于青年组(74.51%)和中年组(56.25%),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差异,早期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