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合并时内翻多见,髁上骨折畸形愈合及肘内翻均不影响关节功能,仅保留难以接受的外观畸形,因而手术切开复位还是手法整复仍有不同意见。我们对一次性整复失败及肘内翻畸形者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十伸直型石膏外固定,随防结果满意。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包括肘内翻8例。年龄7~17岁。男40例,女16例。48例均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失败后入院择期手术。手术时限:伤后3~7天。手术切口:均适用肘外侧入路。左挠侧拇长伸肌、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骨折端,以骨膜剥离器将肌肉牵开,于尺侧保护以避免克氏针及肘内翻截骨…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高峰。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易引起Volkmann缺血型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共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5例,获得随访79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红伟 《右江医学》2009,37(6):731-733
儿童肱骨髁上部位在结构上最为薄弱,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占肘部损伤的72%。其中以伸直型多见,约占95%,伸直型中又以尺偏型多见,易并发肘内翻畸形110,影响肘部的外观及功能,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随之产生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发肘内翻畸形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以降低其发生率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对照分析不同方法治疗效果,总结归纳影响肘内翻发生的因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 手法复位组优良率53.13%;闭合穿针内固定组82.61%;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76.19%;21例肘内翻行髁上截骨克氏针固定,优良率100%.结论 闭合穿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手法复位具有较低的肘内翻发生率,畸形病例经髁上截骨克氏针固定治疗后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手术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留有余地,术后屈肘120°前臂旋前位固定治疗。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个月,优5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5%。肘内翻3例(5%)。结论:手术开放复位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关键是尺偏型矫枉过正1/4,桡偏型留有1/4余地,纠正旋转移位,术后旋前位固定。  相似文献   

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防止肘内翻国内外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杨礼淑  王华 《四川医学》2004,25(11):1253-1255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从Smith1996实验研究所提出内倾是引起提携角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来。人们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防止肘内翻的研究越来越多、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就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995~2002年,我们对128例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通过临床治疗观察,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6~7岁为发病高峰。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易引起Volkmann缺血型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1]。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共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5例,获得随访79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Baumann角测量预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Baumann角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并应用于临床,降低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分别测量2~12岁正常儿童110人,204肘的Baumann角(B角)和提携角(C角).在肱骨髁上骨折模型上,肱骨远端在内倾、屈曲、旋转三维状态下分别摄X线片测B角改变.并前瞻性研究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整复后B角增大预测可能会发生肘内翻的病人,重新进行整复直至满意.结果B角平均70.5±5.35°,C角平均9.81±4.29°.B角与C角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08,P<0.01).B角增加0.5~0.7°,C角约减少1°.骨折远端在三维状态下,远端内倾对B角影响最大,屈曲次之,旋转最小.55例中24例整复后B角增大1~14°,平均8.8°.对增大5°以上20例,均重新进行了整复固定.随访发现C角较对侧减小2~4°4例,4~6°3例,15°1例,仅1例出现6°肘内翻畸形(1.81%).结论测量B角能准确预测提携角,对早期诊断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Baumann角上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 通过随访我院屈肘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46例,测量复位后,解除固定时及随访时的Baumann角,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复位后Baumann角平均为(73.26±6.89)°,解除固定时的Baumann角(78.63±9.08)°,2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复位后Baumann角与肘内翻发生率的关系,4组肘内翻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肱骨髁上骨折尺侧倾斜得到纠正,复位后Baumann角恢复正常范围(65°~75°)时,肘内翻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指征、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如何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3月~2005年8月我院收治的儿童严重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81例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及陈旧性骨折伴畸形影响肘关节功能等严重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结果。结果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按肘关节功能评价Flynn标准进行评价,优142例,良21例,优良率90.05%,可13例,差5例。发生肘内翻25例(13.81%)。结论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准确复位骨折两断端和牢固内外固定、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治疗疗效、防止肘内翻畸形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法整复、屈肘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随访统计患肢肘内翻发生率.测量患肘Baumann角,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结果显示:肘内翻发生率为25%.复位后与解除固定时的Baumann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肘内翻发生率与复住后Baumann角的大小有关(P<0.01).提示各种因素造成的骨折远端的内倾是引起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重要原因.Baumann角可作为判断骨折端是否发生尺倾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改良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加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稳定性及纠正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近侧端斧形截骨、远侧端V形截骨,然后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肱三头肌桡侧重叠缝合、浅层向桡侧翻转缝合。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于屈肘90°位3周。随访6~18个月。结果截骨改良治疗组的30例,优2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3%,无1例肘内翻畸形;而传统治疗组优良率只有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03,P<0.05)。结论该技术为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儿童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并模拟肱骨轴向受力状态下应力分布,为肱骨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值分析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正常儿童右侧肱骨,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mimics13.1医学建模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生成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约束边界条件,模拟肱骨轴向受力状态进行加载,得出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上的应力分布。结果建立的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节点共50364个、四面体单元29951个。肱骨在轴向载荷状态下应力集中主要位于髁上区,且尺侧应力集中现象较桡侧明显。结论应力分析结果解释了肱骨骨折好发于髁上区的原因,髁上区尺侧骨质的高应力是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内翻的基本生物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告并分析了75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与预防,认为骨折的内侧应力较外侧强,使内侧骨皮质塌陷是产生肘内翻的病理基础;远折端受重力作用的重力性尺倾是产生肘内翻的主要原因。采用弹性固定系统的多层夹板固定,是有效的方法,讨论了预防肘内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得到完整随访的221例采用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从功能恢复、肘内翻、携带角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6a的随访,平均4a,从功能恢复、肘内翻、携带角发现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疗效。结论:纸质塑形夹板外展固定能有效预防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改良小夹板固定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4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手法复位后治疗组用改良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用传统小夹板固定,6个月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5.71%、显效27.14%、无效7.14%;对照组治愈50.00%、显效32.86%、无效17.1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改良小夹板固定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