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 n=30)和非复发组( n=70),探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收缩压≥140mmHg、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无扩容治疗、无植入支架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脑血管狭窄≥90%( OR=5.960,95%CI=1.985~12.896)、斑块性质不稳定( OR=4.614,95%CI=1.415~11.043)、积极降压治疗( OR=3.377,95%CI=1.303~8.754)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溶栓患者187例,预后评价标准:短期有效(脑卒中时与1周NIHSS评分差值≥4或8分)、长期有效(3个月mRS评分≤2或1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筛选Pubmed和Embase中包含以上评价标准的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6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在短期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01,95% CI:1.06~3.90,P=0.030)。多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各项预后评价指标无关。荟萃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症状性颅内出血(OR=1.49,95%CI:1.16~1.90,P=0.001)相关,与长期预后良好、死亡无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与预后关系不大,脑卒中前他汀类药物服用与静脉溶栓的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度脑白质病变(WML)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Fazekas量表对WML严重程度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以重度WML为应变量,将单因素筛选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重度WML106例,发生率为42.74%;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度组年龄显著高于非重度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4.116,95%CI:1.816~6.454,P=0.000)、高血压(OR=1.462,95%CI:0.842~1.946,P=0.026)和糖尿病(OR=1.157,95%CI:0.698~1.673,P=0.03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度WML发生率较高,临床要对高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重度WML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机从同时期在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其他非心房颤动患者中选取同等数量作为对照组进行非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效调查556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37,95%CI:1.022~1.052)、高血压(OR=2.395,95%CI:1.361~4.214)、糖尿病(OR=2.374,95%CI:1.301~4.333)、冠心病(OR=2.620,95%CI:1.480~4.638)、心脏病(OR=3.468,95%CI:1.834~6.560)、心力衰竭(OR=3.050,95%CI:1.741~5.345)、尿酸增加(OR=1.011,95%CI:1.005~1.016)、左房内径增加(OR=1.201,95%CI:1.130~1.276)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女性(OR=0.518,95%CI:0.321~0.837)、左室射血分数(OR=0.097,95%CI:0.021~0.449)、三酰甘油(OR=0.418,95%CI:0.252~0.693)、高密度脂蛋白(OR=0.381,95%CI:0.213~0.683)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OR=0.230,95%CI:0.127~0.417)是房颤的保护因素。结论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部门应该从多方面制定综合的心房颤动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身体测量,采集血样检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采用χ2检验判别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鉴别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计调查农村居民2406名,自我报告平均每天每人盐与油摄入量为6.7 g 与44.4 g ,21.0%的农村居民有吸烟史,22.4%的农村居民过去12个月有饮酒史,32.6%的农村居民平时进行锻炼,超重与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5.4%与6.2%,高血压患病率22.0%,糖尿病患病率9.4%。年龄(OR =1.83,95% CI :1.68~1.98)、文化程度(OR =0.67,95% CI :0.55~0.82)、体质量(OR=1.68,95% CI :1.44~1.96)、血糖(OR =0.60,95% CI :0.51~0.70)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R =1.33,95% CI :1.20~1.48)、性别(OR =1.48,95% CI :1.11~1.98)、文化程度(OR =0.77,95% CI :0.60~0.98)、体质量(OR =1.40,95% CI :1.16~1.70)、血压(OR =0.77,95% CI :0.64~0.93)是糖尿病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居民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高,并呈上升的趋势,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吸烟、有害饮酒、超重与肥胖等影响因素普遍存在,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共存疾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0例,收集年龄、性别、Charlson共存病指数(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等基础资料。在其发病后第90天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CI(OR=2.648,95%CI 1.552~4.463,P=0.000)、心力衰竭( OR=6.224,95%CI 1.702~22.756,P=0.006)、糖尿病( OR=2.852,95%CI 1.703~3.905,P=0.000)是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CI以及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特异性共存病可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后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宾承国 《河北医学》2014,(4):602-60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 IC )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高血压( OR =6.872,95%CI=2.319-20.364)、TG升高(OR =3.429,95%CI=1.826-6.439)、糖尿病(OR =4.418,95%CI=2.013-9.696)、心房颤动(OR =2.932,95%CI=1.526-5.633)是IC患者发病的风险因素,其预测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727、0.773,0.701。结论:临床对伴有房颤、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疾病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早期进行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但其对缺血性卒中各亚型复发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与缺血性卒中各亚型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注册的患者,最终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1114例。按照急性卒中Orgl 10172治疗试验(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对其进行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elerosis, LAA)315例(28.3%)、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 CE)212例(19.0%)、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 SAO)266例(23.9%)、不明原因及其他病因型(other determined and undetermined etiologies , Other)321例(28.8%)。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高血压对缺血性卒中各亚型复发风险的影响。结果入组患者平均随访(19.4±10.3)个月,158例(14.2%)患者在随访期内出现卒中复发。高血压患者卒中复发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16.5%vs 10.5%,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22,95%CI:1.181~2.512,P=0.005)。 TOAST分型中,高血压可增加LAA亚型(HR=3.767,95%CI:1.866~7.585,P=0.001)和SAO亚型(HR=3.838,95%CI:1.156~12.740,P=0.028)卒中的复发风险,对CE亚型和Other亚型复发影响不显著(CE亚型:HR=0.773,95%CI:0.370~1.615,P=0.493;Other亚型:HR=1.498,95%CI:0.590~3.807,P=0.395)。结论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增加LAA亚型和SAO亚型卒中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细胞色素CYP2C19*2基因多态性对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评价,利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考16篇文献,共计14674例受试者。与CYP2C19*2基因非携带者相比,携带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OR=1.58,95%CI:1.19~2.10)、支架内血栓形成(OR=2.92,95%CI:2.10~4.08)、心肌梗死(OR=1.62,95%CI:1.35~1.95)、脑卒中(OR=2.12,95%CI:1.34~3.36)的风险较高(P<0.01),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术的比例较高(OR=1.27,95%CI:1.03~1.57,P<0.01);二者出现死亡或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CYP2C19*2基因携带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镇与1个街道的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抽血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计调查1202人,调查发现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知识认知水平低于30.00%,21.46%的居民每天吸烟,31.78%的居民平时进行体育锻炼,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4.63%与6.07%,高血压患病率为23.8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95,95% CI:1.74~2.17)、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水平(OR=2.11,95% CI:1.18~3.79)、平均每天每人油摄入量(OR=0.80,95% CI:0.64~0.99)、体质量(OR=1.97,95% CI:1.58~2.46)与血糖(OR=0.63,95% CI:0.50~0.78)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吸烟、饮酒、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高危因素普遍存在,应切实加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等.对影响卒中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7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5例.病死率为2.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卒中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4.435,95%CI:1.245~15.798)、白细胞计数(OR:3.974。95%CI:1.620。9.748)、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2A88,95%CI:1.665~3.717)及并发症(08:4.021,95%CI:1.608-10.052)。结论鬲龄、自细胞计数高、人院NIHSS评分高及有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纳入的9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6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小动脉卒中11例,其他3例;同时从体检人群中随机选取101例无感染史、卒中病史及其他血管病史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对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判定Hp感染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相关性。结果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9%vs.66-3%,OR=1.178,95%CI:0.643—2.158,P=0.645);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010,95%CI:0.499~2.043,P=0.979)。在亚型研究中得出相似结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OR=1.243,95%CI:0.640~2.415,P=0.615;心源性栓塞:OR=0.761,95%CI:0.201~2.880,P=0.733;小动脉卒中:OR=1.353,95%CI:0.337~5.431,P=0.988),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感染与缺血性卒中无明确相关性,有待于研究Hp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RCT,包括脑梗死或TIA患者8619例,治疗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4315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4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84,95%CI0.73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04,P=0.16)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就诊于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脑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401例,随访1年,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322例,复发组79例,对复发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显示性别(x2 =4.246,P<0.05)、年龄(x2=11.660,P<0.05)、高血压(x2=13.813,P< 0.05)、冠心病(x2=6.964,P< 0.05)、糖尿病(x2=32.427,P< 0.05)、吸烟(x2 =5.421,P< 0.05)、卒中家族史(x2=5.529,P< 0.05)、TIA史(x2=7.019,P< 0.05)、房颤(x2=6.574,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x2=35.930,P< 0.05)、高脂血症(x2=5.530,P<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x2 =68.054,P<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28,2.858,15.346(P均<0.05).结论 宁夏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充分认识和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济良  柳华 《西部医学》2010,22(10):1810-1812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与自发性出血性脑梗死(HI)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院空腹静脉血糖,全面收集与HI相关的临床特征,发病7天或症状恶化时复查头颅影像,了解HI的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H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12例研究对象进入统计分析,15例发现HI,38例存在入院高血糖,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既往糖尿病和入院高血糖与HI发生相关。结论入院时高血糖可能是发病一周内HI的预测因素,而既往糖尿病史也增加了梗死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卢波  韩莉  尹航 《医学综述》2014,(2):356-358
目的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