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一般认为,其病理性质以阴虚燥热为主,但临床按一般理法论治,疗效较差。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并挖掘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多属厥阴病,其中水寒土湿,木气下陷,郁而化风为一重要病机。故临床论治多从"风消"入手,并从理论及临床角度对此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辨证思路和临床特长。结论:米烈汉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糖尿病主张从肾论治消渴病病因病机,从肾论治消渴本病和并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76-1878
文章系统总结作者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相当于中医的消渴并痞满及消渴并呕吐,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论治,阐述其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等。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相应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又名消瘅、三消、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特征,类似于西医学的糖尿病。传统上,中医多以“三消”论治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病机多主为阴虚燥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消渴的病机、辨证方法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有重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多将糖尿病归属于中医之“消渴”,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主要涉及肺、胃、肾三脏;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然临床中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在早期并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且从养阴清热论治效果甚微。导师王茂泓认为糖尿病的关键病机乃“脾之化机障碍”,并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对于糖尿病的论治,古今医家大多从"三消"进行论治,具有一定疗效。文章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传统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强调辨具有中医思维的中医的病。在中医辨病方面,认为血糖分为生理性血糖和病理性血糖,病理性血糖的中医内涵为:痰饮水湿;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痰饮水湿输布失常;脏腑病位多在脾、肝、心、肺、肾,其中脾的运化作用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亓鲁光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四川中医》2006,24(11):4-5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然而现今临床所见,消渴病实以脾虚湿盛所致者居多。成都中医药大学亓鲁光教授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获得极佳临床疗效。本文从分析脾虚湿盛致消的病因病机出发,指出对此类患者,应以健脾除湿为治疗大法;并提出应结合脾虚及湿邪的偏胜,在治疗上分别侧重以健脾益气或除湿健脾为主,分清主次,辨明病所而治之。  相似文献   

8.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超  张军  韦新宇 《河南中医》2003,23(12):85-87
糖尿病 (DM)是一种常见的 ,多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消渴” ,“消瘅”病。传统论治多认为其病机属阴虚燥热 ,故以养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1 ]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 ,不断有报道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据近 4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证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情况进行整理和介绍。通过对中国知网27篇近期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传统按三消辩证论治;按阴阳气血失调分型论治,脏脏病机分型论治,以主要病邘分型论治等)、专方治疗以及治疗机制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证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不能拘泥于养阴清热之法,切不可仅见消渴就投以滋阴清热之品,糖尿病程长,并发症多,其病机需以整体观念动态把握,在以燥热、痰湿、瘀血标实为主要矛盾时,应先解决主要矛盾,既要辨病更要辨证。  相似文献   

10.
七味二术降糖汤治疗Ⅱ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把消渴归于燥病门类,认为阴虚燥热是其病机的主旋律,常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深感脾虚湿阻是Ⅱ型糖尿病不可忽视的重要病机,自拟七味二术降糖汤以健脾化湿为主治疗Ⅱ型糖尿病5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痰瘀的角度阐述糖尿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认为宿痰为消渴发病之病因,瘀血是消渴迁延不愈的病根,痰瘀互结导致消渴反复发作;消渴应从痰瘀论治,以中药化痰活血为治法。  相似文献   

12.
"消渴"一病,今人多认识到"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之病机。从古籍文献看,该病也确为口渴善消所立,其病机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类似。然而,若将"消渴"病与糖尿病对应起来,每治糖尿病即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入手,投以养阴清热之品,是不恰当的。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及中医体质研究结果,从"脾损为本,湿浊为标"的角度论述了消渴病的另一病机,并认为此为现代消渴病之主要病机。临证从健脾运、化湿浊角度立法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消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其病机性质与肺、胃(脾)、肾有密切联系,从临床实际来看,肝脏与糖尿病发病也有着内在联系,临床应注重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从气虚论治初探湘潭市中医院(411100)张赛,艾建畸主题词糖尿病/中医病机,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补气,滋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消渴治疗之大法是“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相似文献   

15.
"辨病论治"是传统中医论治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从疾病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干预的整体进行论证,尤其适合对病程长的慢性疾病。消渴不寐病即为临床常见的消渴病合并不寐症,对应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消渴不寐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热、虚、瘀",从病论治消渴伴不寐,旨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亦称“消瘅”、“消中”,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为病机,治疗上多宗朱丹溪以“三消”论治,即从肺、胃、肾,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从脾论治较少。昆明市名中医梁建勋老师在临床中采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法联合降血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媛  魏军平 《中医杂志》2014,(10):889-892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属中医"消渴合并郁证"范畴,对糖尿病的病情和预后均有不利影响。中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情绪抑郁关系密切,消渴合并郁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消渴的脏腑亏虚为本,郁证的痰凝气滞血瘀为标。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治疗以疏肝为主,并有从心论治、从基础病论治者,其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均与抗抑郁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具体症状如失眠的改善则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更少;非药物疗法如情志护理、养生功法、耳穴压豆等也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这些疗法既可与口服抗抑郁药或口服中药治疗相结合,又可在患者不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从湿、毒、瘀谈糖尿病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颖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16-1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除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外,严重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将其基本病机锁定为阴虚燥热,本虚标实之证。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及近现代医家治疗消渴的理论和经验,笔者认为"湿"、"毒"、"瘀"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湿邪为病痰湿内聚或湿热内蕴;毒邪内蕴,耗热伤阴;瘀血阻络,气不得通,血不得行。鉴于"湿"、"毒"、"瘀"对糖尿病的影响,故清利湿热、托里散毒、活血化瘀亦是防治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认知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dysfunction, DCD)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素灵微蕴·消渴解》中“消渴之病,独责肝木”所述,认为肝阴不足,火热上逆,则病上消;肝气不疏,湿热不化,遂成中消;肝阳不潜,耗损肾阴,渐致下消。提出肝阴亏虚,脑髓失充;肝失疏泄,邪蒙神府;肝阳失潜,元神不安为DCD重要病机。以滋养肝阴,以充脑髓;疏肝行气,祛邪醒神;平肝潜阳,以安元神为法论治DCD,探讨从肝论治糖尿病认知障碍,冀为临床论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侯刚  倪佩卿 《新中医》2000,32(11):59-59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常见内分泌疾病.笔者以仲景理论为指导,从脾伤湿郁论治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如《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此人必数食甘美丽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由于多吃甜和油腻的食物,形成内热,进而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