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2017,(3)
目的:对太子参"施太1号"药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选育的品种"施太1号"与对照品种"黔太子参1号"、对照品系"SB-C"3个品种(系)、4个种植区域的120份种质为研究对象,测量药材产量、商品性状、浸出物含量、多糖含量、太子参环肽B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于2个对照品种(系),新品种"施太1号"的单株药材重、单个块根重、中上部直径和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系),50 g块根数少于对照品种(系),药材商品等级优于对照品种(系),Ⅰ级和Ⅱ级比例占总等级的57%以上;太子参环肽B含量与"SB-C"品系无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黔太子参1号"品种;浸出物含量与对照品种(系)间无显著差异;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对照品种(系);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新品种"施太1号"药材产量、商品等级、多糖含量和太子参环肽B含量优于对照品种(系),在贵州适宜生态区域有较大的推广和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收集和评价全国各地太子参种质资源基础上,以施秉SB-4号种源为材料,通过混合选育、小区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选育了新品种"施太1号"。"施太1号"植株抗病性及抗倒伏性、药材产量和多糖含量、商品一等品率均优于"黔太子参1号"和施秉农家用种,且在不同区域"施太1号"的产量相对稳定。表明"施太1号"为适宜贵州太子参主产区的优良品种,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优选蓬莪术新品种。方法: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四川双流、崇州、温江3个地区开展了蓬莪术新品系的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优良品系进行申报。结果:与对照比较,蓬莪术新品种"川蓬2号"根茎增产21.86%,其浸出物、挥发油含量分别提高16.67%、7.95%,吉马酮含量提高17.72%;块根增产18.52%,其吉马酮含量提高16.82%。2016年8月9日通过审定为抗癌成分吉马酮含量高含型新品种。结论:"川蓬2号"蓬莪术新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内在品质优等特点,适合在四川金马河流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育温郁金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择方法从"温郁金1号"变异植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生产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温郁金新品种"温郁金2号"[浙(非)审字2015002]。经小区品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温郁金2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莪术、姜黄和郁金药材干品平均产量分别达4387、2481、945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2.03%、10.38%和21.29%;生育期220~233 d;株高192.5 cm;萌发数5.6个;莪术药材中挥发油含量5.5%(m L·g~(-1)),较对照高31.11%。结论:"温郁金2号"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特别是莪术挥发油含量高,适宜在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单株选育法,对目标太子参单株进行株系比较试验,为太子参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材料。方法:以施秉SB-4号种源的8个太子参单株为选育对象,观测植株的27个表型性状、8个产量性状,UV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株系的多糖含量。对观测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和筛选,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药材中多糖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因子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归属于7个主因子,其中ZT-01,ZT-02,ZT-06,ZT-07株系的综合表型性状较好;8个产量性状可简化为新的3个主因子,以ZT-01,ZT-02,ZT-03,ZT-07株系的综合产量性状较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ZT-01,ZT-02,ZT-05,ZT-08株系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ZT-03,ZT-04,ZT-06,ZT-07株系。结论:从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综合考虑,ZT-01,ZT-02,ZT-03,ZT-06,ZT-07表现优良,其中ZT-01,ZT-02株系可作为重点扩繁株系进一步选育;ZT-06,ZT-07株系的株型,主茎节数等表型性状好,可以作为观赏品种选育;ZT-03株系的抗性好,产量高,可以作为抗性品种进行选育研究;ZT-05株系的多糖含量高,翌年继续进行单株筛选。  相似文献   

6.
贵州栽培太子参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贵州施秉地区主要的太子参栽培类型进行农艺性状观察与比较,为施秉太子参的选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3种太子参栽培类型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测定,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太子参的3种栽培类型间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多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块根数、块根粗、一级分枝数、闭锁花数、叶长、叶宽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块根数、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直接作用较大,同时全株长、叶长、叶宽、闭锁花数等性状对地下生物量亦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结论:地上生物量是太子参高产选育最佳的农艺性状间接指标,一级分枝数、叶宽和闭锁花数是太子参高产选育较好的农艺性状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益母草多点品比试验,优选益母草新品种。方法: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浙江衢州、丽水和义乌3个地区开展了益母草新品系两年三茬区域试验,从品系的生育期、地上部性状特征、抗逆性、产量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浙益1号"品系产量最高,鲜产量为20 157 kg·hm~(-2);全生育期为329.8 d,较对照迟35.4 d;植株较高;有效成分水苏碱和益母草碱含量均最高;在试验期间,未发现明显病害,耐寒性稍差,但不影响来年抽苔。该品系于2015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名定为"浙益1号"[浙(非)审药2015003]。结论:"浙益1号"益母草新品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一致、丰产性好、药材品质佳、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可以在浙江省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目的:为规范太子参商品市场秩序,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定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对市场上收集到的不同产地、不同等级太子参药材的9个外观性状量化指标进行测量,并结合内在质量的化学成分指标验证商品药材等级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和市场实际运用,制定出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筛选出上中部直径、单个重量、50 g块根数3个指标,并划分大选、中选、小选、大统、小统5个等级。相关性分析认为,块根长度不宜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分级指标,多糖含量的高低与太子参商品等级有关系。结论:以上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划分的外观量化指标,以太子参多糖含量作为药材内在质量评价指标。制定的太子参商品规格分为5级,各等级与市场上太子参药材等级现状及其内在品质相一致,可作为市场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栽培太子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8)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全息生育适度系数法评价当归新品种(系)。方法:对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选育的7个当归新品种(系)的产量、品质、抗病性、早薹率及主要农艺性状等13个性状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DG2005-02和岷归3号属优良品种,岷归4号、岷归2号和岷归1号为一般品种,DGA2000-01和DG90-03为较差品种。结论:筛选出当归优良品种(系),为选育当归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子参分级种苗与药材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太子参分级种苗对其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制定太子参种苗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单个种苗重、直径为分级指标,通过K值聚类分析,将种苗分为3个等级,并以未分级为对照,进行大田种植试验。于出苗期测定植株主要农艺性状,采收期测定药材产量及粗多糖、总皂苷、太子参环肽B、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出苗期幼苗长势为:一级二级三级。各级药材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粗多糖含量一级、二级显著高于三级;太子参环肽B含量二级显著高于未分级,各分级种苗间差异不显著。二级药材的4个指标(产量、单个块根重、粗多糖含量、太子参环肽B含量)个体差异最小。结论:综合药材产量、质量、个体差异及成本分析,生产上选取单根重量在0.75~0.95 g,直径在5.0~6.0 mm的二级种苗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育白术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野生浙白术种质资源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浙白术代表性新品种"浙术1号"[浙(非)审药2014003]。单株选育7年后获得优异株系,经小区评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浙术1号"。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浙术1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其平均产量3840 kg·hm-2;生育期241~250 d,较对照提早;植株性状一致;抗性优良,成活率76.99%;单个根茎重达72 g,一级品率54.79%,挥发油含量为2.67 m L·(100 g)-1,浸出物为40%。结论:"浙术1号"是浙白术的代表性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为浙白术相关产业的良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的黔太子参品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鉴别人工选育的黔产太子参2个品种,为二者的商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鉴别太子参人工选育品种——黔太子参1号和太子参丰抗1号。结果:黔太子参1号和太子参丰抗1号ITS2共有序列相似度达100.0%(469/469),gap为0.21%(1/470),前者较后者多一个碱基‘G’;二者psbA-trnH序列相似度为98.47%(385/391),后者较前者多20个碱基,且gap达到2.74%(11/402)。结论:以psbA-trnH序列为主ITS2序列为辅可从分子水平准确鉴定太子参两个人工选育品种黔太子参1号和太子参丰抗1号。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姜黄新品种"川姜黄1号"。2014—2015年在双流、崇州、温江开展连续2年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表明,"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比较,姜黄(根茎)平均增产20.61%,挥发油平均高出24.17%,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6.62%;郁金(块根)平均增产54.59%,挥发油平均高出36.28%,总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5.31%。"川姜黄1号"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姜黄(根茎)平均增产123.68%,挥发油平均提高7.69%,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58.23%;郁金(块根)挥发油平均提高52.82%,总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38.34%。新品种"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相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且所产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均较优;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其所产姜黄的产量明显增加,并且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优,尤其是姜黄的姜黄素及郁金的总姜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黄丝郁金1号"。"川姜黄1号"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适宜在成都金马河流域的双流、崇州、温江等地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6,(3)
目的:通过川丹参田间多点品比试验研究,优选川丹参新品种。方法:以丹参种质资源中系统选育获得丹参新品系CDS1、CDS2、CDS3、CDS4、DS5为品比试验品系,以当地大田生产常规品种为对照,于2010、2011年度在川丹参主产区四川中江县石泉乡西眉山和林家沟、集凤镇石垭、合兴乡等5个点开展多点品比试验,从品系的生长周期、性状特征、产量、品质等方面对新品系进行评价。结果:CDS2在两年的多点品比试验中遗传性状表现稳定一致,生育期250~270 d,出苗早,齐苗快;植株较高;产量位居第一;药材商品性状好,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均较高,极显著高于对照。该新品系于2011年通过田间技术鉴定,201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名为"中丹1号"。结论:"中丹1号"遗传性状稳定一致,产量高,品质优,生产上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育成高黄酮含量杭白菊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杭白菊芽变单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从变异单株选育出优异株系,建立株系圃,经小区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金菊3号"[浙(非)审字2013002]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干花平均产量为2 335.5 kg·hm~(-2);平均总黄酮含量为6.81%。结论:"金菊3号"是高黄酮含量杭白菊优良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能够为保健品、饮品生产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育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高产优质云芝药材新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育法,从野生云芝菌株中选育出一株综合性状优良的云芝菌株——云芝1号。然后同时以当地主栽品种"云20"和本课题组同期系统选育的云芝菌株"云24"为对照,对"云芝1号"进行连续两年的多点品比试验。结果 "云芝1号"在两年的多点品比试验中遗传性状表现稳定一致,生产周期约118 d,绝对生物转化率可达到7%以上,内在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浸出物和多糖含量两项关键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 "云芝1号"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云芝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产周期较短、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的特点,可满足市场对优质云芝药材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全息生育适度系数法原理对黄芪新材料进行全面合理科学评价,为优良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10个黄芪新品种(系)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等14个因子连续3年进行系统观测及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HQZX04-07-02属优良品种,陇芪2号、HQZX04-09-01、HQZX04-04-01、HQZX04-03-03、陇芪3号、NJZX01属一般品种;CK(陇芪1号)、HQZQ04-07-10、JLHQ12-01属于较差品种。结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黄芪新品种(系),为推广黄芪新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昭通天麻地下块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云南昭通彝良县7个不同产区栽培乌天麻箭麻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期为昭通天麻品质控制和品种选育提供指导。农艺性状多重比较与分析显示,昭通天麻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单个块茎鲜重、环间距和肚脐眼直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接近或超过20%;块茎长、块茎宽、块茎厚、点状横环纹环数和块茎长宽比变异较小,变异系数接近10%,点状横环纹环数、块茎长宽比两性状指标在不同产区间没有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昭通天麻单个块茎鲜重与块茎长、块茎宽、块茎厚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块茎长、块茎宽和块茎厚是影响昭通天麻地下块茎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乌天麻高产最佳的农艺性状指标。昭通乌天麻生产上,可将块茎长、块茎宽和块茎厚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性状指标,将点状横环纹环数和块茎长宽比作为道地药材品质控制的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