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汗"、"吐"、"下"三法出自《伤寒论》,传承并广泛用于临床却独属张从正。张氏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应用三法的范围和经验远远超过前人,尤其是下法与吐法。"下法"在"湿形"中的应用尤为显现,如"下五、七行"、"大下一斗"、"下三十余行"等不胜枚举[1]。通过对张氏在《儒门事亲》"湿形"之"下法"应用的浅探,希冀抛砖引玉,为祖国医学事业加砖添瓦。1张氏生平及"下"法观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2.
《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医古籍里最为显著的医书之一,仅存十五卷,集中反映了张子和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善用浚川散,此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通过研究发现,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治"湿形"篇中的应用尤是如此。通过对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湿形"的应用分析,希冀对后来者有所启发,望诸同行不吝指导,同促祖国医学之兴举。  相似文献   

3.
《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医古籍里最为显著的医书之一,仅存十五卷,集中反映了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善用浚川散,此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通过研究发现,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治"湿形"篇中的应用尤是如此。通过对浚川散在《儒门事亲》中治"湿形"的应用分析,希冀对后来者有所启发,望诸同行不吝指导,同促祖国医学之兴举。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在《儒门事亲》中,张子和不但善于传统药物的疗法,在情志疗法中亦另辟蹊径,治疗“内伤形”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私塾金元寒凉派代表刘河间 ;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 ,并将之扩充和发挥而作为攻邪治病的主要手段 ,成为金元攻邪派代表。张氏的邪为百病之源和以三法概括攻邪百法的治疗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 ,张从正强调攻邪治病 ,如同刘河间倡导寒凉大法 ,皆针对当时滥用温补之弊 ,为纠其偏而设 ,并非以寒盖温 ,以攻统补。而且 ,寒凉攻邪论是以辨证论治之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是基于邪正交争之病机观而立论的 ,其中尚包含着丰富的补益思想 ,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6.
张从正,(以下简称张氏)字子和,号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考张氏之学,宗奉《内》、《难》、《伤寒》,并私淑刘河间,在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匠心独具,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誉为攻邪派的宗师。  相似文献   

7.
张从正,字子和,是金元时期力倡攻邪论的代表医家。他集毕生之精力致力于攻邪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且颇有建树,对丰富和促进祖国医学“治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儒门事亲》一书所载的“出血疗法”,除汗吐下三法外也是不容忽视的攻邪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9.
张从正被赞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誉满杏林,攻邪派代表性人物。张氏学验俱丰,对中医心理学学术思想多有创新,在心理疾病病因病机中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临证治疗上有情志相胜、习以平惊、逸以治劳、行为疗法、祝由术等多种方法,临床灵活多变,重视治病求本。《儒门事亲》一书是张氏一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内容,张氏治疗心理疾病颇有心得,其辨证思想及诊疗手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11.
《儒门事亲》治疗老年病思想及方法探析苏慧敏张建文原合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郑州450000;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儒门事亲》老年病学/分析《儒门事亲》是金元时期我国四大医学家之一张子和的代表作。世人皆知他主张攻邪,以擅长汗、吐、下...  相似文献   

12.
分析张子和<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祛邪理论及相关医案,认为其祛邪理论并未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藩篱,而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辨证论治特点为辨证重邪实致病,论治重气血流通,汗吐下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13.
~~汗,黄芪与芍药、桂枝配伍,用水酒共煮,宜通郁闭,调和营卫,即《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4体会汗证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开合失司所致,津液大量外泄。用黄芪意在益气补虚,实腠理,固汗液,但鉴于上述方剂可见,其具有实表疏表之功,故临床若汗证兼有表邪者不可用之,以防补虚羁邪之患。:从汗证浅析黄芪之“补虚”功用@刘珺$山西中医学院!1999级中西医1班,山西太原030024黄芪;;补虚;;汗证  相似文献   

14.
“血汗同源”的学术观点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篇》亦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津伤及血和血损及津的病征。所以说“血与汗同源而异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为心液”,“心主血”,这就是汗的生成和“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三法可以兼众法"、"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张氏把"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归为"吐"法,且提出体质强者,可取一次大吐而愈,弱者可取三次小小吐之,对于年事高、体弱而久病者则用探吐法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仲景根据《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将汗法作为太阳病的治疗大法,规定了汗法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并根据邪之性质和受邪后机体发生的不同病理变化,选用不同药物,组成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剂,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成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本文试从《伤寒论》汗法方剂中的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的立法、配伍和临床运用探讨其对后世医家所创之汗法方剂的影响,说明仲景之方实为后世群方之祖,《伤寒论》一书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 ,字寿甫 (186 0~ 1933年 ) ,河北盐山县人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书为作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对辨证论治、立方选药 ,有不少独创见解 ,在中医界影响较大。今就张锡纯 (以下简称张氏 )对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探讨如下。1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张氏曰“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 ,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 ,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张氏言伤寒风温两种不同病证皆宜汗解 ,只风温之发汗费解 ,但中医确诊风寒或风热之表证 ,均须解表治疗 ,只是辛温与辛凉不同 ,伤寒使用辛温解表 ,风温却用辛凉解表 ,邪…  相似文献   

19.
张从正,字子和。宋金时代(生于公元1156-1228年),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州、兰考县东)人。其医学思想,取法于刘河间,但比河间晚36岁,故为河间的私淑弟子。系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氏生活,放荡不拘,好赋诗饮酒,常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游乐于隐水(出自河南省许昌县)之上。在游乐中则畅谈医学。张氏遗著,有《儒门事亲》一书。此系张氏向麻知几、常仲明等谈论医学的内容,由麻知几整理而成。其中亦有出自常仲明手笔的。故《儒门事亲》一书,确系子和、知几、仲明三人合力而成。明·李濂《医史》称:“是书(指《儒门事亲》)凡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知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儒门事亲》共十五卷(不包括《三消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子和喜用汗、吐、下三法攻邪,被誉为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对攻邪法作了深刻的讨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宝库。该书对眼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论述,跳出前人的圈子,及前人所未及,以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