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分为3组,龙氏正骨手法组40例给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小针刀组40例给予小针刀治疗,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40例给予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95.00%,龙氏正骨手法组82.50%、小针刀组80.00%,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个月回访,两组患者VAS评分仍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好且持久,标本兼治,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予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压痛积分、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 EMG)等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压痛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Borden值、表面肌电信号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Borden值、表面肌电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并且优于单纯使用龙氏正骨手法。  相似文献   

5.
简版:目的:观察养荣止眩汤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养荣止眩汤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总积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后的疗效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Fan DH  Liu G  Wang TC  Huang F  Wang XY  Zeng HW  Zhou FX  Yao GX  Chen XL  Xu RD  Li Y 《中国针灸》2010,30(11):909-912
目的:比较单纯龙氏正骨、腹针与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8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正骨组、正骨组和腹针组,每组60例。腹针正骨组采用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腹针穴取中脘、关元、石关、商曲等,正骨手法采用仰头摇正、侧头摇正等龙氏正骨手法。正骨组和腹针组单纯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和腹针治疗。比较各组治疗2个疗程(近期)、治疗后1个月(远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腹针正骨组近期、远期愈显率分别为80.7%(46/57)、68.4%(39/57),均明显高于正骨组的63.6%(35/55)、30.9%(17/55)与腹针组的58.9%(33/56)、50.0%(28/56)(均P0.05),其中正骨组、腹针组两组远期愈显率相比较,腹针组的远期疗效优于正骨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优于单纯腹针和龙氏正骨手法治疗,且具有叠加效应,是目前治疗CSR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ASCS评分为(66.3±7.8)分,高于对照组的(42.7±5.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的"四步十法",矫正、整复错位颈椎小关节,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103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0.92%,对照组为62.14%;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对照组为95.15%。两组疗程及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上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使用龙氏正骨手法,研究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神经松动术,对比治疗后两组功能、疼痛程度及直腿抬高角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疗效(JOA评分)为(24.24±2.5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3.03±0.59)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且研究组直腿抬高角度评分(1.87±0.12)分高于对照组(1.35±0.3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运用针灸结合牵引进行治疗;治疗组运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牵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为9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胸椎关节紊乱的患者12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刺结合牵引正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针刺、牵引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牵引、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针刺、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针刺、牵引、龙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十法针对颈椎关节紊乱不同类型的应用疗效。方法:将200例颈椎关节紊乱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龙氏正骨十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7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十法是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有显著疗效的方法,在推拿流派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4例颈源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8例。A组采用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B组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C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差值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87.5%,C组为83.3%,A组总有效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是一种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应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CAS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组痊愈率42.0%,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率28.0%,总有效率84.0%,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方法]将61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组31例在龙氏正骨手法基础上选取病变相应节颈夹脊穴3,0号2寸毫针微向内侧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并施以温针灸。每穴2壮。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16,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隔姜长蛇灸联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LIDH寒湿型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盆骨牵引治疗,观察组给予隔姜长蛇灸联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长蛇灸联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LIDH寒湿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1次/d;对照组(40例)给予艾司唑仑片及中医定向治疗,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观察VAS、AIS和PSQI评分比较;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AIS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VAS、AIS和PSQI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失眠疗效确切,尤其是长远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吴红光 《新中医》2015,47(10):89-90
目的:观察骨愈汤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骨愈汤治疗。疗程3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3%,对照组6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肱骨干骨折、膝关节骨折、踝关节骨折、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愈汤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与用中西药物扩管、营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和TCD的变化,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都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护理干预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