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氩激光治疗Eales病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时机。方法对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术中和术后氩激光光凝治疗的21例(25只眼)Eal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部分病例联合环扎术和眼内硅油填充术。、结果与术前相比25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1~0.5者12只眼,0.6~0.9者7只眼,1.0和1.0以上者6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氩激光治疗Eales病疗效确切,有刮于提高视力、预防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了各级玻璃体手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玻璃体出血,眼内异物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6年4月至10月笔各级玻璃体手术50例53眼进行分析。结果;近期痊愈45眼,好转5眼,失败3眼,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上述各种复杂眼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对103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0.02视力70眼(67.96%),≥0.02视力33眼(32.04%);其中黄斑裂孔21眼(伴PVR-C2以上 12眼)、巨大裂孔11眼、其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C2级以上71眼(其中 C2级15眼、C3级12眼、D1级13眼、D2级13眼、D3级18眼).发病至手术时间:≤14 d 8眼,15~30 d 10眼,1~3个月37眼,3~6个月24眼,≥6个月24眼.采用常规睫状体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根据情况联合进行了晶体切除、巩膜外环扎、视网膜切开、视网膜切除、视网膜下膜取除等操作;82眼行C3F8填充,21眼行硅油填充.随访3~18个月.结果视网膜复位99眼,4眼复位失败;视力提高73眼(70.87%),矫正视力<0.02,35眼(33.98%),≥0.02,68眼(66.02%),其中0.02~0.08,18眼、0.1~0.4, 39眼、0.5~0.9,10眼、≥1.0,1眼.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后结果;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6.
7.
8.
9.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行VRS联合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等技术治疗严重眼外伤24例(24眼)。结果:3例眼内异物,一次摘除成功率100%;14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一次复位10例,复位率71.42%,其余通过二次VRS手术视网膜全部复位;5例青光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4例中有5例术后视力无变化,余19例视力均有提高。结论:通过VRS联合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等技术能重建外伤眼,复位视网膜,并可恢复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氟丙烷在视网膜复位及玻璃体手术中的眼内填充效果。方法 对3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在视网膜复位手术和玻璃体手术中于玻璃体腔内注入全氟丙烷。结果 随访3—12个月,33例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应用全氟丙烷能够简化视网膜复位手术,促进裂孔愈合;用于玻璃体手术具有加强展平视网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Eale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42眼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Eal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28眼(67%),术后视力提高37眼(88%),无提高5眼(12%)。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激光光凝是治疗Eale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社区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社区管理组,按照同等病情抽取同期中心慢病门诊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中心门诊组。比较两组管理和治疗1年后的病情控制及自我管理行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后空腹血糖水平较管理前及同期对照组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1.1%vs.42.0%,P<0.01)。社区糖尿病管理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评分较管理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除遵嘱用药外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0.01)。结论:社区糖尿病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血糖控制率,值得进一步完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PDR患者54例62眼,行标准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54例62眼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中,发生视网膜脱离8眼(12.9%),玻璃体再出血24眼(38.7%),并发性白内障46眼(74.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眼(11.3%),视网膜血管病变21眼(33.9%),视神经萎缩9眼(14.5%)。结论PDR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变程度、手术技巧、术中术后是否正确彻底处理眼部每一个病灶有关。术中、术后正确处理眼部病变,同时术前、术后兼顾全身情况,可不同程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例介入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的调查统计,筛选出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例,加以分析研究。结果2000例介入诊疗病例,共发生严重并发症23例,占1.15%。其中,截瘫1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肺水肿3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急性喉炎2例,肠梗阻3例,胆汁漏1例,严重顽固性感染2例,严重骨髓抑制1例,心脏停止跳动2例。结论介入诊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病人个体差异很大,术前认真分析病人的具体情况,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以把并发症的发生和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78-8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进行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病变血流速度、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5%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1%更低,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7%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更高(P0.05);与对照组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154.1±6.4)cm/s、(145.9±5.2)cm/s、(152.4±7.2)cm/s、(167.3±5.8)cm/s]比较,研究组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104.8±5.2)cm/s、(102.7±6.3)cm/s、(117.2±5.4)cm/s、(128.6±4.4)cm/s]更低(P0.05);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25.1±1.7)、(36.4±5.2)nmol/mL、(441.6±49.6)pg/mL、(503.6±52.1)pg/mL]比较,研究组血管狭窄程度、NO、VEGF水平[(13.7±1.3)、(31.2±4.1)nmol/mL、(413.6±50.5)pg/mL]更低,ET-1水平(546.2±54.9)pg/mL更高(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可降低病变血流速度和血管狭窄程度,维持正常血管内皮功能,且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介入科收治的43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为其施行内支架置入术引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有卒中史、吸烟、饮酒等),分析用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引发并发症的多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的43例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均未发生死亡及脑出血,其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7yue jihao2.98±8.6%)降低至术后的(17.22±8.8%),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血压心率反射性下降,占9.30%;有2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占4.65%;有1例患者出现高灌注损伤,占2.33%。从表1可知,在本研究的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75%的患者有33例,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5%-99%的患者有10例,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的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时,患者发生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其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几率有关。临床医师在为颈内动脉狭窄度>75%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前,应加强对其病情的评估,并为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妥善的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