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83年10月始,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同一下肢存在的髋关节外旋畸形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的病例,采用一次性股骨粗隆部旋转截骨与股骨髁上后倾成角截骨术治疗这一组常见而又固定的畸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16~23岁,平均18.5岁;左下肢18例,右下肢27例。髋外旋伴屈曲挛缩16例,髋外旋伴屈曲挛缩及外展畸形15例,髋松弛半脱位伴髋外旋畸形14例;膝关节屈曲挛缩11例,膝关节屈曲挛缩伴膝外翻13例,膝屈曲挛缩,膝外翻伴胫外旋畸形21  相似文献   

2.
矫形外科病人为生活能力降低或丧失的特殊群体。作者采用量表、问卷、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行为评估等方法 ,对矫形外科择期手术病人进行观察 ,以了解矫形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 ,寻找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 90例病人为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院择期接受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者。其中男 4 8例 ,女 4 2例 ;年龄 16岁~ 5 9岁 ,平均 37.5岁。临床诊断 :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前弓畸形 83例 (占 92 .2 2 % ) ,膝外翻畸形 7例 (占 7.78% )。手术肢体为单下肢者 79例 (占 87.78% ) ,双下肢者 11例 (占 12 .2 2 % )。将 90例病…  相似文献   

3.
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03-06/2008-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疾病患者18例(20膝,左侧11膝,右侧9膝),男11例,女7例,年龄34~66岁,平均58.7岁.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均合并膝关节20°~30°内外翻畸形,或25°~40°固定性屈曲畸形,其中2例双膝置换.置换前X射线测量内外翻角度,采用AORI对骨缺损进行分型.全部患者采用可旋转铰链稳定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均为初次置换.采用HSS评分标准对置换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膝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每膝置换时间95~147 min,平均129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6年,平均随访4.2年.置换后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均纠正,关节活动范围达100°~136°,所有患者均能不扶拐独立行走.置换后未出现浅部或深部感染,无假体下沉、移位及骨折骨吸收发生.膝关节HSS评分置换前平均42分(25~56分),置换后86分(78~95分),优11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94%.结论:对于膝关节严重内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早期效果满意,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屈曲并外翻畸形的矫治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周其佳,邓莲芳,李来昌,郭雄虎小儿麻痹症导致的膝关节屈曲并外翻畸形相当常见。纠正该畸形的手术方法甚多[1~4]。但同时纠正外翻屈曲两种畸形有时往往不尽人愿。作者采用股骨髁上V形楔形联合截骨术治疗该类畸...  相似文献   

5.
杨旭敏 《中国康复》1994,9(4):155-155
膝关节屈曲畸形为脊髓灰质炎常见的后遗症,往往由骼胫束挛缩引起,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骨性或非骨性,可将矫治分为管形石膏矫治及股骨髁上截骨手术矫治,自1988年9月,笔者在吴凤堂主任医师指导下,矫治膝关节屈曲畸形30例,取得十分满意效果.资料与方法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32岁,最小12岁;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数为65°,最小为20°.分成A、B 2组.A组16例,x线摄片提示膝关节无骨性改变,行管形石膏矫治.用棉纸包扎大腿上1/3至小腿1/3以下,取石膏绷带3~4卷,用常规管形石膏包扎方法将其包扎固定,待石膏干燥后,于腘窝部用钢丝锯锯开,患者俯卧位,两助手分别用手握住大腿中段及小  相似文献   

6.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凤香 《护理研究》2004,18(16):1461-146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缺乏术后康复知识,对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和强度是否适合个体缺乏了解[1] ,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我科针对此情况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中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 9例,男11例,女2 8例,年龄5 5岁~79岁,平均65 .2岁。双膝关节同时置换13例,单膝关节置换2 6例。术前关节活动度(ROM ) 3 0度~10 0度(平均5 5度) ,屈曲畸形0度~70度(平均3 0度) ,膝关节功能(HSS)评分10分~5 8分(平均3 2分)。1.2 方法1.2 .1 护士应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我院对38例股四头肌成形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18~49岁,平均28岁。股骨干骨折21例,股骨髁部骨折11例,髌骨骨折2例,胫骨平台及胫腓骨骨折4例。膝关节僵硬时间10~30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愈合良好,检查股四头肌均有不同萎缩,膝前瘢痕皮肤10例,膝前皮肤固着挛缩20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0~40°,平均25°。住院时间20~60d,平均26d。术后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20例,均已行较长时间理疗。2结果参照Juc let疗效评定,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至100°以上25例,为优;8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接外侧结构[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Pop)+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松解方法应用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行TKA手术的患者28例(30膝),其中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6.7±11.1)岁;骨性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合并髌骨完全脱位2例,内侧不稳定1例。28例(30膝)患者术中均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以获得膝关节平衡。仅2膝彻底松解了Pop,所有患者均松解了LCL和ITB。随访采用X线检查测量膝关节股胫角度数评价外翻改善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下肢力线并评价假体位置。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 ~8年,HSS评分从术前(20.4±14.3)分(6~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5±9.4)分(83~96分),P<0.001;股胫角由术前(32.6± 4.3)°(22°~42°)降至末次随访时(7.6±3.7)°(0°~10°),P=0.001。术后1例患者膝关节外侧不稳,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3个月后症状消失,4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复查症状消失,未发生感染、松动、血栓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按顺序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安装后稳定型假体,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儿麻痹造成股四头肌瘫痪,后遗膝关节屈曲挛缩,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矫正膝屈曲挛缩是小腿牵引加膝前沙袋加压,或月国窝软组织松解与肌腱延长,往往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犤1犦,甚至损伤神经血管。自行设计螺杆撑开器,矫正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再行月国绳肌前移或缝匠肌止点不切断前移加强伸膝肌力犤2-3犦,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78~1988年治疗小儿麻痹后遗股四头肌瘫痪引起的膝关节屈曲挛缩31例,34膝,男16例,女15例,单侧28例,双侧3例。年龄14~31岁,平均18岁。膝关节屈曲挛缩25°~85°,平均52°。1.2螺杆撑开…  相似文献   

10.
自 1997~ 2000年,我们采用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72例,临床观察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72例 (105膝 ),均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膝内外翻畸形,其中男 22例 (31膝 ),女 50例 (74膝 )年龄 45~ 72岁,平均 57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患膝疼痛及部分功能障碍,疼痛均呈劳累加重,休息后减轻特点,屈曲伸直膝关节受限者 36膝,关节周围肌肉疼痛者 51膝,检查有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者 18膝,髌骨研磨试验阳性者 60膝, X线摄片显示股髌关节间隙变窄者,不对称,边缘骨质增生者 58膝…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能够为严重膝关节病患者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目的: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例(9膝)女性膝外翻患者,年龄50~75岁,术前X射线测量膝外翻畸形平均12.9°(10~37°).采取髌旁内侧入路,经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等处理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24~72)个月.膝外翻角度由置换前的12.9°降低到4.3°,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5°提高到为105°,HSS评分由置换前31.17分提高到87.83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所有病例置换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置换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息关节置换早期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2005 05/2007-05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合并膝关节疾病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65~75岁,平均70.5岁;左膝5例,右膝8例.受伤原因除1例由于高处坠落致伤外其余均为摔倒跌伤,并全部为新鲜骨折.其中合并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合并糖尿病2例,7例中合并有不同程度老年心脑血管疾病,9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其中1例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全部患者均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S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甲片观察假体位置.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3个月.置换时间100~150 min,平均107 min.置换后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给予溶栓,安置下肢滤器等治疗,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给以抗感染雾化等治疗.术后及随访X射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力线正确、无假体松动迹象.置换后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均消失,膝关节保持外翻6°,关节屈曲活动范围达0°~120°.置换前13例患者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0分(21~57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3.5分(68~90分),优8例,良4例,优良率92.3%.提示对于老年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合并有膝关节疾病患者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是一种较好的术式,能有效改善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瘫痪,股骨颈前倾角增大,造成髋关节不稳,除行臀肌替代术外,需行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矫正前倾角增大。这种病人常合并屈膝畸形,另行股骨髁上后倾成角截骨术,以往需分两次手术,1981年3月我院设计了股骨髁上旋转后倾成角截骨术,将两个手术合二为一。本组施术11例,经长期随访,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臀肌、股四头肌瘫痪,股骨颈前倾前增大,致髋、膝关节不稳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17~22岁,平均19岁,病程13~21年,左侧3例,右侧8例,11例中扶单拐5例,手扶腿6例。臀部肌力1~2级,髂腰肌、内收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983年以来,用自制的多功能骨外固定器开展骨骺分离术矫正膝关节前弓屈曲和小腿旋转畸形,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报告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1~16岁,膝关节前屈畸形6例,屈曲度数10~40°,小腿外旋畸形4例,旋转角度15~30°。10例均为脊髓灰质类后遗症。腰麻下10例全部行胫骨近侧骨骺分离术,膝关节前屈畸形和小腿旋转畸形全部矫正,随访4年,术肢功能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文章将本方法与传统的截骨矫形术进行了比较,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中的作用。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0例(10个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膝外翻角(FTA角)明显比治疗前小(P<0.05),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10例患者中膝前痛1例,伸直未达到0&#176;1例,关节积液较多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0)。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同时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腓总神经损伤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文总结我院 1980年以来收治的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 3 2例 ,其中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13~ 72岁 ,平均 3 8 5岁。损伤原因 :腓总神经牵拉伤 6例 ,石膏或牵引压迫损伤 2 6例。1 2 治疗方法和结果 神经牵拉伤的 6例均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屈曲畸形 ,施行股骨髁上后倾截骨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 ,4例在麻醉恢复期发现 ,2例术后出现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 ,经及时拆除石膏 ,更换伤口敷料 ,将膝关节由伸直位改为屈曲 10~ 2 0度位 ,再用石膏固定以解除神经的张力 ,2周后创伤反应和肿胀消退 ,再更换石膏 ,经 6…  相似文献   

18.
小儿麻痹后遗症常并发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黄氏统计1000例,占34.8%。膝关节屈曲破坏下肢负重力线,平时极易跌仆,被迫用手撑腿跛行,重者架拐或呈悬吊腿。门氏将其分为三型:膝前弓屈曲;膝外翻屈曲;膝外翻胫外旋屈曲。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原因:1.膝部前后肌群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月至1991年8月,共收治儿麻后遗症所致膝关节屈曲畸形20例。均采用股骨髁上双“V”型截骨石膏内折骨术,取得满意效果。 1 一般资料 共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26岁,平均20岁。屈曲畸形最大45°最小20°,伴外翻畸形5例。 2 手术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后,选股骨髁上前内侧纵形切口,长约5cm,分离暴露股骨,切开骨膜向下剥离至股骨内外髁上,可见滋养动脉孔,在其上缘切骨,先作双“V”形钻孔,“V”尖距骨骺线约2cm处,呈70°夹角,骨块切除上宽底窄,切除大小以  相似文献   

20.
高度膝关节屈曲畸形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或因外伤致创伤性关节炎后期,屈曲畸形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型:10°以内为轻度,10~30°为中度,31~60°为重度,>60°为极重度畸形.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患者由于病程长,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萎缩,粘连明显,因此康复训练难度大,时间长,一般都需3~6个月[1-2].我科对8例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TKR)的患者采取规范的康复训练,近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